圖書

9.期望強度決定事情的順利程度

時間:2012-08-30 08:24   來源:中國臺灣網

  《亂世佳人》里,斯嘉麗回到被戰爭毀掉的家園後,手握拳頭憤然起誓:“上帝為我作證,上帝為我作證,北方佬休想將我整垮,等熬過了這一關,我絕不再忍饑挨餓,也絕不再讓我的親人忍饑挨餓!”

  在那樣一個苦難的年代,一個女人勇于面對現實,敢于向生活宣戰,可謂堅強。正是這種從苦難中衍生出來的求生欲望和成功欲望激勵著斯嘉麗戰勝了一切困難,重建家園。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期望強度”,意即一個人在實現自己期望達成的預定目標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所能承受的心理限度,或者說是成功欲望的牢固程度。

  如果一個人的期望強度不高,將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容易半途而廢。只有那些意志堅定,擁有足夠牢固的期望強度,才能排除萬難,堅持到底,永不放棄,逆轉人生,用強大的內心化解一個又一個困境,從而使事情變得順利起來。

  當年,有個年輕人向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求學。蘇格拉底把他帶到小河邊,兩個人跳到河里,蘇格拉底突然將年輕人的腦袋按進水里。年輕人拼命掙扎,剛一出水面就又被按進去,如此再三。用盡全身力量掙扎而出的年輕人問:“大師,你到底想幹什麼?”蘇格拉底答道:“年輕人,如果你想向我學知識的話,你就必須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一樣。”

  那些被貧困、坎坷折磨的人們為什麼能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和成功欲望。這種欲望帶來了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明確的意願和無堅不摧的欲望所迸發出來的力量。它使人能排除萬難,永不放棄。所以,成功是源于“我一定要”,而不僅是“我想要”。

  這聽起來像是時下流行暢銷書中成功理念的老調重彈,但卻是人生的不二準則。只有從內心認可了,並採取了切實的行動,它才會起作用。

  1994年,劉青一下子經歷了丈夫變心離婚、下崗、喪父等諸多變故。原本美好的生活在剎那間,變得面目猙獰,是那麼的可怕。劉青曾服藥自殺,被朋友救醒後幡然醒悟:“命運不是轆轤,我也不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弱者,我就不信命運之繩永遠會牽著我的鼻子往死處走!”

  在多番領教了生活的殘酷之後,堅強的劉青開了“劉嫂餃子館”,辛苦耕耘,直至柳暗花明。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20歲之前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子,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

  為了讓孩子過年時能夠吃上一點肉這個有點卑微的願望,他辭去了教師的工作,開始和三個哥哥一起開始了創業之路。

  事業遭逢變故時,劉氏兄弟淩晨四點就起床,蹬3個小時的自行車,趕到20公里以外的農貿市場,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一遍一遍叫賣,風雨無阻,可謂歷經艱辛,但最終苦盡甘來。

  一個男孩從小就想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然而,父親病逝,他自己下身突然癱瘓,母親因為腦出血去世,一連串厄運使他絕望。幸而心中的夢想給了他希望,他對自己說:“我要對我的生命負責!決不輕言放棄,我要向逆境挑戰!”他就是賀緒林,《關中匪事》《日落高原》《絕地蒼狼》等長篇小說的作者。

  麥子曾在文章《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中寫道:“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周末自習回來的路上羨慕地看著校園舞廳里的成雙成對,可以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畢業的時候,我能在這個大都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里的同齡人一樣……”。

  為什麼我們遭遇挫折時,會覺得人生一片黑暗,而別人卻抓住了那點希望,擁有動力去前行?這取決于你是否擁有強烈的欲望、動力和決心去完成你的夢想。

  黑人小男孩福勒牢記母親的一句話:“我們的貧窮不是由于上帝的緣故,而是因為你的父親從來就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家族里的任何人都沒有過出人頭地的想法。”對,那些安于現狀的人,之所以繼續貧困,就是因為沒有致富的欲望和念頭,即便有,也不夠強烈。

  要知道,你的欲望有多強烈,你就能迸發出多麼巨大的能量,能克服多大的困難。可以說,這種積極狀態下的野心和欲望,可以逼得一個人獻出一切去排除所有障礙,可以使一個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這個世界只有屈服于命運的人,從來沒有敗給命運的人。成功的欲望是獲得成功的原動力。

  當你有了遠大的目標,有了火熱的、堅不可摧的欲望和強大的內心,那麼你必然能產生堅定有力的行動。

  在從事某項工作時,要階段性地靜下心來,評估一下新的進展,或是檢討一下自己的效率,始終保持牢固的期望值,好像“看見”了工作的結果,這樣就能保持信心與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信心有了,期望有了,熱情有了,方法有了,事情自然就順了。

  一句話安慰

  “牛叉”的人生都是逼出來的,學著對自己狠點。

  第二章 

  沒有否定,比沒有肯定更可怕

  失敗的事情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敗的心態。失敗往往能塑造出你的謙卑個性,打擊往往能令你堅強,挫折往往能讓你找到不一樣的思路。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