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3.相信別人,放棄自己,這就是許多人失敗的開始

時間:2012-08-30 08:2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生活保障,即要吃飽穿暖,而最高的層次就是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期望獲得榮譽,因為這些可以令人精神上受到鼓舞。但是,在一個人前進的過程中,刻意得到他人認可的人往往並不是那些最終能取得成功的人。

  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父子二人趕著驢去集市買東西,走著走著就聽到一旁的人小聲議論道:“快看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聽了別人的話,父子二人也意識到了不對,于是父親趕快讓兒子騎上了驢,自己走在前面。

  可是沒走多遠,又遇到一些人說:“快看看那個騎驢的兒子,他真是太不孝順了,讓父親走路,而自己卻舒舒服服地騎在驢背上。”聽了這話,兒子趕忙下來,讓父親騎上了驢。

  這時又有人說道:“這個老頭子的身體也不錯呀,怎麼反倒讓兒子在下面受累,也不知道心疼孩子。”聽了這話,老頭子只好讓孩子也騎到了驢背上,兩個人一起騎驢趕路。

  走著走著,又有人說:“快看看兩個懶骨頭吧,他們把可憐的毛驢都快壓趴下了。”聽了這話,父子兩個人都從驢背上下來,但又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只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在路過一座橋時,毛驢一掙扎,墜落到河里淹死了。

  做事必須要有主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味追求他人的讚同,無論辦什麼事你都會覺得無所適從的,最後只能是一事無成。

  歷史上很多原本有先天優勢的人,最後落得一敗涂地,就是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沒有主見,最後陷入了父子讓驢般的窘境。

  三國時代,一方豪強袁紹應該是最有實力成就一番霸業的。他出身豪門,四世三公,家世顯赫,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再加上長相俊美、行俠仗義、禮賢下士,一時間成為海內人望,為萬眾矚目。後來,看不慣董卓專橫跋扈,與董卓鬧翻,率領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開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不過他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優柔寡斷,好猜疑,沒有主見。沮授勸他奉迎漢獻帝,他也認為這個建議不錯,但其他人一番質疑就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劉備來投奔他,他本想將劉備殺掉以絕後患,結果許攸一番勸說他就被搞迷糊了,輕易放跑了劉備。

  像袁紹這樣連續犯錯的人,在群雄並起的時代,如果不被殲滅那簡直就是沒有天理了。

  別人的讚許固然能夠使人高興,別人的意見也經常可以促使我們改進、反省、進步。但是,要知道別人的眼光,尤其是普通的大眾,他們的看法一般都是平和的、平庸的,沒有建設性的,因此一個人如果過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那麼他的人生道路也許會因此平坦很多,但想要攀上事業的高峰也就變得不可能了。

  很多成功者都是從放棄別人、相信自己開始的。一個有成功潛質的人,在面對不同意見時,總能夠用一句話鼓舞自己,那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他們相信,自己就是那少數人當中的一個。

  有些人本來擁有很好的想法,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但因為總是得不到別人的讚許,就開始變得憂心忡忡,悶悶不樂,慢慢地就開始自我懷疑起來,甚至因此失去信心。

  其實,對于這些人來說,如果總是尋求別人的讚許,那就相當于在說:不要相信自己,先聽別人的意見如何。照這樣發展下去,他們就越來越懷疑自己,越來越容易受到外界的支配。

  當別人的意見與你相左的時候,先看一看提意見的人處在什麼位置,如果他本身就不夠成功,那又有什麼能力、水平來教訓、勸解你呢?

  普通人的理解總是具有滯後性的。成功者需要先培養自我讚許的意識。自我肯定,就是成功的起點,而相信別人,放棄自己,則是很多人失敗的開始。

  一句話安慰

  真正有作為的人是不會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的,成功需要的是創新、突破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