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收編東南亞,美元資本一統太平洋兩岸
日本的“雁陣模式”
突襲普里什蒂納機場一役,俄國人做得幹凈利落,跟美國的戰略“配合”得嚴絲合縫。
克林頓自然感到很得意。
不過,格林斯潘更加得意。
格林斯潘何許人也?自1987年至2006年,20年間,美國總統從里根換成了老布什,又換成克林頓,再換成小布什,而美聯儲主席只有他一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擔任美聯儲主席後,他部署的金融戰役無一不是戰果輝煌。
于是有了這樣的評論:
“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
“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
“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格林斯潘)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1996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號。)
我們不妨簡略翻翻格林斯潘的輝煌戰果。
時間推前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候對美國步步緊逼的,並非那個國力已經過了頂峰,實力節節下降的蘇聯軍事帝國,而是日本經濟帝國。
瓜子的經歷可以作為這個時代的注解。這樣一個連廁所里面擦屁股的報紙都恨不得翻過來讀兩遍的懵懂少年,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翻開一本《半月談》時,他深深震撼于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衰落的慘劇:工人失業、工廠倒閉、黑幫橫行、毒品泛濫……而其背景,就是日本汽車橫掃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
其時,對于美國來說,是“暗礁叢生”的十年,高通脹、低增長如同夢魘。80年代末,在汽車、打印機等辦公設備、照相機、機器人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上,日本迅速超越美國。
80年代的日本,是有底氣全面挑戰並且超越美國的。這個底氣,來自日本在東亞、東南亞的經濟布局和產業整合。
日本人給自己籌建的聯合經濟體起了個名字,叫作“日元經濟區”,整合模式,叫作“雁陣模式”:
一、日本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領導者,叫作雁頭;
二、東亞、東南亞如新加坡、韓國等國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此後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也就是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提供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如東南亞盛產的石油、橡膠、棕櫚油等),是為雁體和兩翼;
三、中國,作為最低級的成員,提供原材料(如各種礦石、木材)和能源(如石油、煤炭,秦皇島港是當時對日本出口煤炭的主要港口),以及技術含量最低級的工業品(如紡織品),是為雁尾。
因此,翻翻當年中國的外貿記錄,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外匯儲備就是這樣,靠賣資源、能源和苦力,一點一點艱難地積攢起來的。而且,從1978年起到2001年底,攢了24年,才2121.65億美元 。
回首舊事,當年的回憶還是很有趣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拍攝的電視劇有很多雷同之處,尤其關于農村發展的電視劇,比如《雙橋故事》、《穎河故事》等。而劇情,多數是引進外資,這就免不了找幾個老外出演外商;而項目,則必然是紡織廠。
事情很清楚:在雁陣模式的分工下,中國被分配到的角色,決定了這些電視劇的劇情。
中國在雁尾的位子上苦苦掙扎,而日本人的日子,卻越過越舒坦。
對于日本人來說,這一切,都要拜雁陣模式的良好運轉所賜。日本國力飛速上升,直追步履維艱的美國。于是,自負的日本人相信,全面趕超美國的日子就在眼前。在日本人眼中,在美國人眼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眼中,下一個世紀,必然是日本的世紀。
日本人的狂妄,並非毫無根據。
1990年,日本GDP(國內生產總值)上升至30522億美元,而此時,美國GDP不過為58033億美元。到了1995年,日本GDP達到52600億美元,美國GDP是73970億美元,日本GDP已經達到美國GDP的71%。實際上,在1987年,日本的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就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人均收入,也在此時超過了美國。
如此成績,加上牢固的(至少日本人自己認為是牢固的)雁陣模式支撐“日元經濟區”的戰略步步推進,日本人的口號毫不遮掩:“買下美國!”
而美國人則人心惶惶,最能展現他們當時心情的,當屬以此為背景拍攝的影片Rising Sun(譯為《旭日東升》),它是1993年夏季美國電影票房十大叫座影片之一。
很明顯,所謂“Sun”,用來借指日本人。所謂“Rising Sun”的意思,就是相對于美國的國力不振,日本如“旭日般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