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樂氏一家的體貌特徵
1.外觀特點
樂家嫡係的典型人物,從外觀特點上看,要具備哪些體貌特徵才算得上是具有“嫡係的體徵”呢?親友們認為,這外觀特徵可歸納為三點:
一是身材較高,起碼中等以上身材(矮小者很少)。
二是通鼻梁(親友戲稱樂家人特有的通鼻梁為“樂家鼻子”)。
三是長臉,大耳朵(富態形象的大耳),樂家人中少有短臉、小耳、塌鼻子者。
2.乾隆年間樂家祖先的畫像,具體顯示家族特徵
樂氏海外族人現保存有兩百多年前樂家先祖的一張畫像真跡(見圖1-1,圖1-2),經高像素數碼相機翻拍,得以見到先祖樂毓秀——“匯川公”的身材面貌。匯川公是“同仁堂”創始人樂顯揚公(號尊育,排樂家來京後的第4代)的重孫,是老三房樂鳳儀的孫子,所以匯川公(樂毓秀)排在樂家來京後的第7代,較筆者早7代。從畫像上看出他的外貌特徵保持著樂家的特點。雖然傳宗接代好多輩,其遺傳基因至今仍呈顯性(可與我父親的照片圖12-1比較),可見樂家基因之強勢。
此幅畫是250余年來從未公開的畫像,有了這張畫像不僅可以直觀到樂家先祖的面貌體態;從畫的題跋中,從字里行間的蛛絲馬跡,還可析解樂家歷史中的眾多細節。匯川公樂毓秀喜讀書,喜交結文人雅士,共聚飲酒,提詩作畫,研討禪學。因此留下這張“線描”畫像,畫像比起文字的形容要直觀許多。
匯川公畫像中的相貌特點具有很強的家族代表性,他的好友“凱頭陀”傅雯在畫像的旁跋中稱匯川公為“佛容居士”(圖1-3)。詩中有“不共詩禪便畫禪”之句,表達出眾友人間的共同愛好。由此可見,匯川公必是公認的五官端正、鼻直耳大、雍容大度之相。匯川公當年迎娶了親王貴族家的女兒,稱得上相貌堂堂。足見那時匯川公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樂家大房的特徵是白發,也就是平常說的“少白頭”(青年時開始出現白發,老年全白,脫發少,且不禿頂)。這是因為我的曾祖母是少白頭,我的大姑母樂鐘瑗受遺傳的影響也是滿頭白發,故而得到一個戲劇性的綽號:“白毛女”。可想而知,我家大房的女性成員在中年後大多染發。如不將頭發染黑,那麼每天要多次回答這樣的問題,例如:“您頭發全白了,今年高壽?怎麼臉上看去這麼年輕呢?”這雖說是善意的,然而每天要經常回答這類問題,心理上實在吃不消。她們大多傾向染成黑發,一方面是美容,一方面借此來躲避令人尷尬的提問。
屬于我這一輩人(來京後第14代,遠祖以來第39世)的,我的堂兄樂鈺,體型高大,高鼻梁,長方臉,年輕時毛發濃密,並且蓄須。在商店,有人在旁議論說:“看,快看,這個大老俄,北京話講得還真地道!”樂鈺常湊趣地答道:“我是在北京出生的呢!”對方說:“怪不得哪!您也可算是咱們北京人了”。
我也具備上述體型特點,身材較常人高些,長方臉,高鼻梁,大耳,肌膚較白,微胖。親友對我開玩笑說:“一眼看上去你是不折不扣的樂家人。樂家的‘商標’在你身上都有,沒有摻假成分。”
我自30歲起,頭發已經半白,將近50歲時頭發幾乎全白,黑發極少。雖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願意把白發染黑,我卻在50歲後很少再染頭發,一直保持全白發的自然面貌。有一次在機場,突然有人出乎意料地上前來問我道:“您的白發染得很好,外觀真幹凈,白得閃閃發亮。您能告訴我,您的白發是用什麼藥水染的嗎?”
他又說:“我自己的這種斑白頭發看上去不很清潔,希望有辦法染成全白。”
當時我不想令他失望,沒有告訴他我自己根本沒有染發;只好根據所知道的商品信息回答說:“現在這種白色染發水買不到了。但是日本和法國仍然生產染發用的漂白發水,只是頭發在漂白之後會發脆,這就需要耐心選擇品牌。”
他很高興得到這個信息。其實,我的這種“白色染發水”就是遺傳“基因”,品牌乃是“樂家老大房”。
我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外留學時,中國大使館因當時海峽兩岸間的政治原因,通知中國內地留學生要密切注意人身安全,不要任意暴露中國留學生身份。我當時正好留了小胡子(Moustache),我徵求紐約總領事館俞明星秘書的意見,他不反對我蓄須。于是我決定繼續蓄須,這次再故意留長些,看上去真有點像日籍留學生。有一次,我走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漢尼本大街(Hanniban Avenue)上,幾個日本人迎面走來,用日語向我問路。
我說:“我聽不懂日語。”馬上另一日本人走上來用英語說:“希望您逐漸能說好日語。”我只好反駁:“你看!我可沒有興趣說日本話,因為我不是日本人。”于是這幾個人馬上集體以獨特的日本式鞠躬。每深鞠一躬後退一步,引得路人駐足觀看,不知發生了什麼糾葛。我對自己的外貌心中有數,說明蓄須成功,表面上只好原諒他們的冒失,耐心告訴他們應朝哪個方向走。
我在國外遇到樂家昔日的世交時,他們總誠懇地說:“常言:‘富不過三代’。你還真肯于吃苦讀書,早早考上聯合國的獎學金,你不像是個富家子弟。”
我說:“真太過獎了!其實我家祖輩大都勤奮肯幹,且吃苦耐勞,這也算是我家遺傳來的性格吧!”又說:“家父教育我們,如果富家長輩都督促子弟勤勞苦幹,反對好吃懶做,如此堅持,‘富不過三代’就不是規律。”
按道理,家中有錢本來應該是子女成才的有利條件,是優越的外因,能使大器早成;但也可能正因為條件太好,容易縱容小孩子沉溺享受、不思進取,把優越的條件逆轉,使“好事變成了壞事”。關鍵在于父母致富之後,是不是真正理解子女成才的條件,是不是知道小孩必須要刻苦方能成大器。小孩吃不了一點辛苦,父母只知一味地溺愛,只知道請家教補課,使孩子始終處于被動。關鍵是願不願讓小孩從小養成堅韌性格和勤勞的習慣。父母不考慮這一緊要的素質,很為失策。我曾經建議一個富裕的朋友,把孩子放到寄宿學校中去,由小學到中學吃、住在校,每兩周自己坐公交車回家一次。小孩在寄宿學校學習很好,自己能照顧自己,也很通人情世故,能體會人生的冷暖。高中畢業,順利考上了著名高校。
現在有據可查的樂氏族人的成員和遠近親戚,已達百余人,分居于國內各地及世界各國,其中以歐美幾國最多。我在20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的時候,常外出到各大城市參觀訪問,幾乎在美國的各大城市都有親戚來機場接機,這使得外國朋友十分驚訝。他們弄不明白,即使美國人自己,在本國也沒有那麼多的親戚。他們根本沒有中國“大家族”和“大宅門”的概念,對我所做的解釋雖然可理解,但還是想象不出中國家族之大、家族觀念之深,可以發展遍布全球而不中斷。因而他們依然連連說:“不可理解!我們可沒有這麼古老的大家族可供記錄!”不過,在古老的歐洲,著名的大家族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