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三、樂家藥鋪的鋪面特點

時間:2013-01-08 08:39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三、樂家藥鋪的鋪面特點

  樂氏家族有著自己一貫不變的傳統,藥鋪鋪面也有定式,識別樂家藥店要把握幾個特點:

  樂家在清朝創建同仁堂之後,鑒定樂家藥鋪時需要同時有兩塊匾額為佐證。因為樂家嫡係藥店的字號不止一個,除了要懸挂“某某堂”名的字號正匾之外,還要懸挂“樂家老鋪”的行書匾。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樂家藥鋪是採用“雙商標”的“防偽標志”,兩塊匾同時挂才算數。臨街的正堂要有“某某堂”的匾額,店的正中應挂有“樂家老鋪”的行書字體橫匾,正匾匾額右側配有“靈蘭密授”匾,左側配有“瓊藻新裁”匾。左右兩根大柱上挂有“家傳玉典望西鼎”,“品正瓊漿貢北闕”的豎寫對聯。此種古香古色的陳設,是樂家老鋪的典型格局。

  在樂家人眼里,標志很明確,挂有“樂家老鋪”的行書匾就是同仁堂嫡係所開設。同理,沒有挂“樂家老鋪”的行書匾,就不是“京都同仁堂”的分號。

  自康熙年以來,樂家要求所有樂家藥鋪盡可能採用此種格局,因此樂家藥鋪的店堂面積要足夠大,才能做到如此布局。

  四、樂氏家族的處世哲學、處世心態與作風

  家庭環境、社會習俗、遺傳基因、經濟條件、歷史傳統等因素會對一個成熟的家族造成持久影響,繼而形成家族的作風。

  總體來講,樂家人給人的印象除了外形特徵外,在個性上也有特點。樂家大多數人的性格趨于內斂,自律而謹慎,為人厚道。重事業,輕享樂,思想開放,吃苦耐勞,頗具寧波人勤快堅韌、積極創業之特色。

  在樂氏一家長達300多年的起伏興衰中,用一條格言可以概括其家族個性和處世哲學,即:

  “運到盛時須儆省,境當遞(讀:低)處要從容”。

  意思是:在交好運時要謹慎,要經常自我警惕反省,不要張揚跋扈;在處于低潮時,要從容不迫,發憤圖強,擺脫困境,切切不要心灰志短。所以樂氏一家日常生活和處世態度一向較低調,謹言慎行,弛張有度。當同仁堂遭陷害,處于極度困難的時候,樂家生計幾近赤貧;而樂家掌門人能臥薪嘗膽,毫不氣餒,積累力量,勤勞奮進,以謀恢復祖業,東山再起(見第五、六章)。事實說明,這種個性,沉穩而頑強,很適合中國的世道與國情。

  四房的四位兄弟中,樂達仁(大排行第七)、樂達義(大排行第十)這兩位都是勤懇從業、認真進取、不遺余力的人。但在常態之中也有例外,他們同胞四兄弟中的其他兩位,十三伯父與十六伯父只知坐享其成,少有作為,形成親兄弟中兩強兩弱的格局。四房的十三伯父與十伯父樂達義的穩健為人完全不同,十三伯父是聲色犬馬中的高手,玩鬧大家,社會上稱其為“樂十三”,在當時的北京社會上他憑借玩鬧之風已有“名氣”。甚至我家有些家人在公共場合不願承認他是我家的近親,對他的為人佯做不知,答曰:“我們是遠親,平素不常來往,不了解。”

  又聽先人說過:三房的四祖父樂達聰(大排行第四)與樂家多數人更有所不同,應屬“另類”。樂達聰年輕時縱欲聲色,直到年紀漸長才分清是非,有所收斂不再荒唐,因而他得以延年益壽至八十有六。此外,有以鋪張揮霍著稱者是三房樂叔繁的孫輩樂鑒秋,排行第八,最不檢點,以致樂八爺在外面的名聲欠佳。後來人們發現他這一支人多有神經缺陷,他瘋癲的基因是由上輩所傳,甚至遺傳到子侄,形成這一支房頭的遺憾。

  總而言之,樂家的大多數人給人以憨厚謙虛的印象,處世誠摯率真。

  故事傳說

  清朝末年有個故事。北京前門外有一家醬肉鋪,不知是何原因得罪了某顧客。某天有一個人到這家醬肉鋪,說要定購二百只燒雞和二百斤醬肉,要他們兩天之內送到前門外打磨場新開路,供老樂家過節用。該店一聽是同仁堂樂家要這樣大的數量,就深信不疑,馬上選用上好原料,精工細作,推車送去。豈知送到時,門房查無此事。醬肉鋪知道上了當,當即懇求樂家門房再通報一下,不然他這家醬肉鋪就開不下去了。最後還是沒有查出來,不過樂家的鋪東表示可以酌情購買一半的數量,為樂家自己過節用,這完全是照顧這家小鋪子不致虧損過多。

  這個故事一時在北京前門外的商鋪之間傳為佳話,大家一致認為,同仁堂確實有“同仁”之風。當時同仁的名聲傳開,前來求助“告幫”的人隔三差五總有不少(當時公開求助的用語叫“告幫”,以類似幫會的“義氣”求助),而且大多數人都能夠得到幫助。

  以下各章所講樂姓一家的歷史故事也都多少體現出樂氏家族的傳統仗義作風。

  五、家族成員的排行

  中國大家族的排行有三種方式:

  一是“大排行”:是指全家族統一的排序,所有同輩男孩子都包括在內,按照出生先後依次排出次序:大、二、三……過去重男輕女,對男孩特別注意,男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大排行數字。例如第37世(京第12代)的一輩人共有17位,第38世(京第13代)共25位。其中我的父親樂佑申,大排行排老大,他下邊的“縱堂兄弟”排到第25位。不過到了我這一代,人數更多了,沒有人及時收集,所以大排行排到了父親這一代,往下就失傳了。

  二是根據“同一祖父的房頭排行”:是指同祖父的子輩、孫輩進行排行,也就是對所有孫輩的“嫡堂兄弟”進行排序。例如,我祖父樂達亨排行老大,有4個兒子,二叔父結婚最早,他的大兒子樂鈺也就是我輩祖父的大孫子,按房頭排行大,所有我輩的堂兄弟共11人(大家都有同一個祖父)都稱樂鈺為大哥。在附表二中,可見現在大房樂達亨的孫輩11人的名字(留在法國的一支,缺乏資料,未排入孫輩11人內)。

  三是“小排行”:是指同一父輩的排行。這是中國家庭最簡單的排行方式,可以是男女分開排行;但有的人家也混排。

  中國的大家族講究排行,當面直呼人名被認為不夠禮貌。每輩人按照出生的先後排序,可直呼其排行數序,被認為是尊重對方,也更親切。我們樂姓第38世(京第13代)的子孫共27人,是以曾祖父印川公和曾祖母許夫人為基點的排法,如稱樂元可為14哥,樂樸蓀為17哥,這種方法就是大排行,數目字往往很長,外人記憶困難。假如說:“27哥呀,有個電話找21哥,15哥已經去接了”,一時很費解。但是自家人就能聽得懂,久而久之,舉凡人名、地點、日期等都有了默契的代名,家人聽起來很親切,外人難以聽懂,這就是所謂的“家族密碼”。如果外人假作族內人,就很容易被識破。

  按照我國北方的習俗,祖輩給嬰兒取乳名(即昵稱,北京叫“小名”)頗有講究:乳名常叫做銅、鐵、龍、虎等結實彪悍的名字。再有是取容易成活的小動物名字,如狗、狗剩、龜娃子等(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其中就有“好養活”的含意在內)。也有乳名叫做道士、僧人的名字,比喻有道行,延年益壽。樂家四房的祖爺樂季繁的乳名叫做“喇嘛”,因此樂家人日常把喇嘛稱為“黃和尚”,這是要避談四老爺爺乳名之故。記得很小的時候,家里人告訴我:“如果你說到喇嘛僧,要說‘黃和尚’,別人怎樣說,不要管他,自己不說就是了。”

  中國家庭中日常多以排行順序作為稱呼,清代中葉以後,漢人追逐時尚融入了滿人的習慣,例如:稱伯父、叔父為“爸爸”。我家就稱二叔父為“二爸”,我的堂兄弟稱我的父親為“大爸”,甚至我們叫大姑母為“大姑爸”,這都是清代皇族的習慣稱謂方式。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