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樂氏家族進京的第二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之不同之處在于南宋之前更為久遠的一段歷史。
這要追溯到唐朝末年,讓我們再回到1000年前的浙江寧波。前面說到,樂氏家族是由外地遷來北京的。再早的家族起源地是何處?這第二種說法有沒有根據?
根據《浙江省鎮海古縣志》記載的“樂氏宗譜”中的文字,得知有一樂氏家族祖籍應是在浙江省寧波府的慈水鎮,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再追溯,則得知慈水鎮在古時隸屬鎮海縣。
史料記載
在鎮海古縣1000年前《縣志》中的“樂氏條款”中,可以查到以下資料:
仁規大司寇仁厚昆弟,在光化年間,以立朝正直取忌,避“朱溫之亂”,棄官歸隱于鄞縣大隱。
依據此條記載,表明在唐朝光化年間,在唐朝京城長安曾經有樂仁厚、樂仁規兩兄弟為官正義,為躲避高官之間的爭鬥,拋棄要職,歸隱移居寧波府。
唐朝末年,唐昭宗光化年間(公元898∼901年),宮廷面臨十分動蕩的局面。各地藩鎮割據,地方勢力很大,中央政權支離破碎;而在京城之內,朝廷的高官大臣又與宦官的鬥爭激烈,積怨極深。唐昭宗大權旁落,作為一國之主的李曄毫無能力控制國家局面。這時,有個藩鎮叫做朱溫,此人原為黃巢農民起義隊伍中一名能徵善戰的武將,後來起義歸順唐朝,被賜封為宣武節度使,禦賜名“全忠”。朱溫很有心計,野心極大,他逐步擴大勢力,與宰相朱胤聯合削弱篡權的宦官們的實力,奪權造勢,淩駕于唐昭宗之上。皇權萎靡,無法掌握大局,以致造成“朱溫之亂”。
故事大意
唐朝晚期,皇帝施政的宮殿從長安城中心區的太極宮遷至長安西北的大明宮;不同往日,朝政多在大明宮的宣政殿舉行。據說,樂仁厚當時身為大司寇,掌權司法、刑法之事;其胞弟樂仁規居太醫署內的太醫令職位,掌管朝內醫務的權力。他兩人面臨著“唐室日益衰憊”的局面,樂氏兄弟憤憤不平,哀傷不已,遂產生棄官歸隱之念。直到有一天,唐昭宗在大殿上與群臣共議國事,朱溫出言跋扈,蠻不講理。眾官員不服,據理力爭,朱溫大怒。眾官員被朱溫的護衛拳腳相加,宮殿里一時大亂。唐昭宗看到如此情景,無可奈何,只好退朝,拂袖而去。樂氏兩兄弟趁大亂之際,避開人群,逃出宮廷,回到家中。
樂氏二人到家坐定之後,感到大事不好,朱溫一夥肯定要逐個報復。
長兄樂仁厚首先開口說道:“趁著朱溫現忙于處理各類繁雜事務,尚無暇顧及報復之時,我們抓緊逃離長安吧!”
“本來我們早有棄官歸隱的想法,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離去的時候了。”樂仁規表示同意。
“朝廷沒落,歸隱到遠地他鄉,使對方鞭長莫及。我們避到遠離京城之處,選一個物產豐富、氣候溫和,適合我們歸隱的世外桃源,盡快離開都城長安這塊是非叢生之地。”
“我們有親戚在遙遠的江東道的明州(即現浙江省寧波市一帶),你如果同意,那倒是個好去處,青山綠水,物產豐富,且交通不便,正是歸隱逃逸的理想安身之處。果真如此,那要馬上派人去聯係,但切不可告訴他們都城發生之事變。”
就這樣,在唐朝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兩兄弟不敢公開變賣家產,只好把家產典出,換得一筆錢財,假借進秦嶺拜山還願之名,攜帶家眷細軟,穿過深山,從漢中取道,星夜趕往江南道明州的慈溪。對外只說是“隱居深山,與世無爭,修行納煉長生不老之術去了。”
他們過長江,經杭州、越州,花費百余天時間,曉行夜宿終于逃出敵對勢力的權利范圍,一路上遇到不少危險。亂世強盜多,遍地叢生欺詐的陷阱,最後經長途跋涉,幸運地到達明州的慈溪。樂仁厚長噓了一口氣說:“我們一家免遭報復,這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但是這種萬幸是有代價的,代價是這個家族已經由朝廷的高官顯貴變成了普通黎民百姓了。”
這時,長安城內仍然處于激烈的權力鬥爭之中。僅僅數年,便結束了唐朝的統治,改國號為梁,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梁、唐、晉、漢、周的時期。
樂仁規歸隱慈溪之後,不再過問朝廷國事,靜下心來,專注鑽研醫術,在當地行醫看病,漸有聲望。此後,樂氏家族世世代代從醫,經歷幾百年,直至明末。據記載,樂氏第21世樂顯勘曾任太醫院醫官;樂氏第23世樂蕭宏曾任太醫院吏目,始終從醫。
中國古人自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有纂修家譜的習慣。樂仁規本是個學者型的官吏,隱居明州後,雖然行醫看病,但是在看病之余,仍不忘纂修樂氏家譜。“樂氏條款”表明:“為使宗族不失序……纂修樂氏宗譜”。明州本地的原有樂姓家族有一位長輩,名為樂汝禎。樂汝禎已在明州慈溪居住有年,頗具聲望。樂仁規考慮不如尊當地名人樂汝禎為族中之長,使樂氏一家有本地色彩作掩護,更容易逃避追查。遂推崇樂汝禎為家譜中第一世祖,往下取名排輩,形成排名的序列,按輩分次序代代下傳。這樣,正是由于有了樂仁規纂修的家譜,依據家譜的記載,今天才能查到樂氏家族的根源。
從家譜字面上看,樂仁規尊崇樂汝禎為樂家的“始祖”,自己排在第二代。事實上,真正的“始祖”應該是纂修家譜的樂仁規自己。這說明,樂仁規定居寧波後,為了能使樂氏家族每代人的人名依次按照輩分排列,規定了每輩人的名字輩分及輩序,認定以樂汝禎為樂家第一世祖。這等于說外來的樂家一族加入了慈溪本地的樂家,融合成為一個家族。
如果《鎮海古縣志》記載的“樂氏條款”的家族就是同仁堂樂家的先祖,那麼下面的故事就把樂家先祖帶到了1000年前的唐朝末年。如果“樂氏條款”的家族不是同仁堂樂家的先祖,那就是鎮海原地的家族(“樂氏條款”的家族)接納了河南盤古遷入浙江的樂家一族,再次合並同姓家族,互認來自同一祖先。無論如何,鎮海古縣志記載的“樂氏條款”相當可靠。但是要對1000年前的故事做出仔細的判斷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更多的歷史證據。
有鑒于同仁堂集團近年出版的《國寶?同仁堂》和《同仁堂史》兩書均認同樂氏進京的第二種說法,也恐係因為此傳說查有實據之故。同時這第二種說法對南宋800年以來的樂家歷史並無大矛盾。可以考慮,樂仁規的一支家族先到寧波定居,確立了樂家的大族地位,而後另一支樂姓家族由河南盤古隨南宋來到寧波,大家都姓樂,匯成一個家族。我故而將其列出,作為可供參考的第二種說法。
如果樂氏家族果真應由唐朝計算,那麼傳至今天總共經歷了39世,也就是從唐代到今天經歷了1100余年。進京的樂良才應屬26世,他來到北京時已經歷600余年,包括他自己的一代再傳14代到我這一輩人,又歷經了300余年,總共39世。
雖然如此,我仍然認為第一種說法出自先祖親筆題字,加之又有旁證,應當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