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末清初樂良才前來北京定居
終于在明末清初之際,樂良才決定離開浙江,實現他北上京城的計劃。作為一位行醫走藥的遊方郎中,他沿途看病賣藥,醫藥兼施。因為鈴醫的特點是治病速效,針藥均有特點,大多有祖傳秘方,具備醫術和制藥兩門專長和特色,這樣就可能在遊方郎中與地方醫生之間,顯現出較大競爭力。此時樂良才再次回到揚州,舊地重遊,行醫年余。直等來年開春,才沿著大運河北上京城,曉行夜泊最後到達通州府。又經通惠河到達京都東南的崇文門。
崇文門俗稱海岱門,又稱哈德門,是京城重要的交通樞紐(北京城有三重城牆——皇宮紫禁城、內城與外城)。那時北京還未修建外城,內城就是最外的城牆,所以從通州沿通惠河可以直達京城城牆之下。崇文門是北京水路的門戶,首次來到京都的樂良才抬頭仰望城樓,無限感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氣派的建築物,也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高大的城牆,心情極為興奮。
樂良才由崇文門登岸,登岸處就是所謂的“水關”。再往西來到正陽門城樓。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的城樓更高大,城樓外的箭樓更雄偉,真可謂蓋世無雙。不久,他在崇文門外,憑借著他的高超醫術,治好了一個姓楊的老者。楊氏一家見樂良才樸實安穩,勤儉可靠,初到北京舉目無親,就允許他暫住在崇文門外楊家的廂房中。由此,樂良才找到了一處住宿的理想地方。這樣,樂良才開始在北京行醫看病,半年後返回故里慈溪。安頓好家中事務後,他又重回京城,這次則準備長期定居下來。
故事大意
樂良才與楊姓老者一家相處融洽。楊姓老夫妻僅有一女,取名為楊柳,與樂良才年紀不相上下。自從樂良才借住楊家之後,楊家千金一改過去晚起的習慣,天天早起,烹制早餐,供一家食用,其中也包括樂良才。不僅如此,她每頓飯都注意照顧南方人喜食大米的習慣,每餐為樂良才準備大米幹飯。有一次,楊柳感冒不適,樂良才抓藥煎熬,送飯送水,精心照料,無微不至。老夫婦心中暗自高興,待姑娘病愈後,老太太找機會獨自與女兒傾談心事。
老太太先開口說:“這些日子樂良才對你悉心照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你跟我說真心話,你覺得這個人到底怎樣?”
楊家千金低頭不語,臉頰泛起一層紅暈,只是微笑。
老太太緊追不舍,又問道:“他來我家住也快一年了,我和你爸爸認為這個人是個好青年,眉清目秀,又有才幹,且憨厚好學,是個實心眼、熱心腸的人。你要是有意,不妨及早把婚事辦了吧!”
老太太說到這里,姑娘滿臉通紅,一頭撲到母親的懷中,激動地說道:“媽媽,您真是我的好媽媽!”
從方方面面考察樂良才的為人,以及看到他跟自家女兒之間的私交情誼,楊老夫婦終于主動請樂良才入贅楊家,與楊家千金成親。樂良才在一開始不敢立刻承認,支支吾吾,楊老夫婦拿出一對白銀手鐲,是七月七夕時兩個年輕人私下定情之物。楊老叫樂良才解釋手鐲上刻的兩行字是什麼意思。只見每個手鐲上面各刻著一句話:“柔風吹皺春池水”,“楊柳拂波樂跟隨”。上款是“楊柳賢妹”,下款是“良才拜贈”。
楊老夫婦問樂良才道:“你甘心情願‘楊柳拂波樂跟隨’嗎?”樂良才不得不承認對姑娘的一片深情。不久前,他用自己的積蓄給楊柳姑娘打造了一對銀鐲作為信物,以表衷心。現在面對信物,也只有正面答應老夫婦,情願入贅“跟隨”楊家做女婿。
兩人婚後感情果然非常融洽,不久生得一子,取名叫做樂廷松。這就是本書在第二章中所介紹的——樂氏家族進京的第一種說法。樂良才父子的名字在樂氏族譜中均有記載。
樂良才由浙江來京後遂成為寧波樂家在北京安家的樂氏進京的始祖——來京的第一代人。樂良才之子樂廷松是樂氏家族來京後的第二世。他自幼受到醫藥家庭的熏陶,立志繼承父業,學醫習藥。最終樂廷松繼承父親的衣缽,在京城行醫。
樂家定居北京的時間長了,樂良才、樂廷松父子二人看到京城醫藥需求量很大,但是鈴醫在都城的地位則不高。他們意識到必須係統學習中醫經典理論和方藥著作,朝著正規的中醫藥方向發展,這樣才會有前途。于是父子二人下定決心,不懈努力,立志改變門庭,擺脫遊方鈴醫的身份。
不多年,樂廷松成人後娶妻王姓碧玉,生有一子,名樂懷育(京第3代)。樂懷育在祖父樂良才和父親樂廷松的教育下,把祖傳志向牢記在心,努力攻讀中醫經典理論和方藥著作,名聲漸盛。直到樂氏家族傳到樂懷育之子樂顯揚,也就是樂良才的重孫。
樂顯揚(1629∼1688年,別號尊育,京第4代),秉性樸誠,鞠躬簡約,是樂家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喜讀方書,更擅長鑒定藥材真偽。由于醫藥兼通,無論醫道和藥道均有較好的社會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