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朝初年的同仁堂
一、開創同仁堂
樂顯揚通過水患事件,領悟到凡事
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唯醫藥為最。
他認為,只有醫藥才能夠有效地保養生命,救治世人。高官厚祿只利于官吏個人,于百姓無益。從此樂顯揚抱定“濟世養生唯醫藥”的宗旨,在康熙八年辭官回家,專心為百姓治病,別無他求。凡經他制售的丸散膏丹,必定採用地道藥材,謹守炮制之規,制藥工藝嚴格。他曾說:“古方無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應症耳。”他認為,藥品效力低下乃是由于選料不精、炮制不嚴格所致,因而產生療效不佳的弊病。由于具備了足夠的醫藥學識,又有充分的經驗和條件,樂顯揚急需一個既能看病,又能抓藥的“藥室”,把醫藥集中于一體,以便保證最終的療效。所以同仁堂在問世之初,便奠定了“濟世養生”的堅定目標。
1.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創立京都“同仁堂藥室”。他自釋“同仁”兩字的含義,那時距今三百又四十年
樂顯揚以太醫院作為正規制藥的基礎模式,按照太醫院的體制安排部署制藥作坊,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順利創辦起了既能看病又能抓藥,醫藥兼顧的“同仁堂藥室”,樂顯揚公自此成為京都同仁堂肇始之祖。
他為藥室取名“同仁堂”,並解釋說:“‘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他說取名“同仁堂”的原因是因為“同仁”二字有“同舟共濟、濟世救眾”和“一視同仁”的意思。“同”字是中國千年以來推崇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是為大同”,而“仁者愛人也”即“愛世人”也。“同仁”兩字,其字面甚為公義高雅,“雅”者義也,“義”者正也,“公而雅”能夠代表我本人的志向,“濟世養生就是最大的‘仁’”故取這樣的名字“以志吾志”。
樂顯揚解釋“同仁堂”字義時,正是康熙八年乙酉的秋季,屈指一算,距今已340年而有余了!
公元1669年應該是同仁堂開創之年,樂尊育公(即樂顯揚)是北京同仁堂名符其實的創始人。
2.樂鳳鳴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續建“同仁堂藥鋪”
樂顯揚創辦同仁堂為樂氏家族的藥業夢想打開了局面。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後來稱為“老四大房”(針對第11代“小四大房”而言)。“老四大房”(又稱“鳳字輩四大房”)的老四位即樂鳳翔、樂鳳鳴、樂鳳儀、樂鳳岐四兄弟。其中老二房樂鳳鳴是四兄弟中頭腦最聰穎、思維最機敏的一位。
樂鳳鳴(號梧崗,公元1661∼1742年,來京第5代)生于順治十八年辛醜二月二十九日。樂鳳鳴最先還是嘗試走科舉仕官之途。
當時打算做官的人必須要通過層層的科舉考試。首先要通過“童試”。所謂“童試”有縣試、府試、院試之別。縣試是第一步,縣試又包括五場考試:正場、招復、再復、連復和連復(最後一場仍稱連復)。樂鳳鳴順利通過縣試,取得參加府試的資格。府試過程與縣試大同小異,由“知府”大人親自主持,其難度比縣試更勝一籌。不過樂鳳鳴做了精心準備,也通過了府試。最後一試是最為關鍵的“院試”。“院試”在貢院應試,場面很大,要交出兩篇文章。樂鳳鳴以通順的文理、公整的字體交出了合格的兩篇文章,也獲得考官的認可。
經過層層考試,樂鳳鳴成為生員,可以進入順天府的府學,攻讀各門功課。樂鳳鳴幾年之中,學業成績良好,僅有兩次略遜于優等。下一步就是參加“鄉試”,“鄉試”及弟成為舉人。
據記載:“樂鳳鳴官至內閣中書,封文林郎,例晉奉直大夫”。
“鄉試”每隔3年舉行1次,地點也是在順天府的貢院中應考。
樂鳳鳴的3次鄉試
順天府貢院位于北京東南觀象臺附近,可先見到牌樓,繼之就是貢院大門。貢院的大門上懸挂“貢院”牌匾,經大門進入二門。在三門上懸挂寫有“龍門”二字的金字匾。進入三門可見“明遠樓”,“至公堂”就在“明遠樓”北面。再有一“進”是為七開間的“聚奎堂”,此堂前後均有院落,最後一“進”是建有五開間的“會經堂”。考場稱為“文場”,列于中軸線的左右兩旁。“文場”里有許多小“號房”,大約有萬余間,“號房”極其狹窄,據說左右只有三尺,前後只四尺,像個廁所間。每人一間“號房”,白天書寫答卷,夜晚卷曲其中,每個人7天的考試下來已是十分辛苦。
如此的磨難,樂鳳鳴共經歷過3次。時間大約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三十八年和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696∼1702年)。樂鳳鳴經歷了3次“鄉試”,共花費6年的光陰。樂氏家譜中記載,樂鳳鳴受封為“內閣中書”,所以很可能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中舉的。
然而,一生去走科舉升官之途並不符合父親樂顯揚之原意。于是,樂鳳鳴將“濟世養生唯醫藥”作為自己的人生座右銘。早在康熙八年,父親樂顯揚問年方8歲的他平生志向時,他毅然回答:“我長大了還要開藥鋪。”樂顯揚當時聞後大為感動,連連誇獎他是個有志向的少年。“追憶祖訓”,樂鳳鳴下決心割斷仕宦升官之念,立志接過“同仁堂藥室”的匾牌。于是他將父親創辦的“同仁堂藥室”更名為“同仁堂藥鋪”,然後以“同仁堂藥鋪”為基地,扎扎實實幹了下去。
樂鳳鳴在父親“同仁堂藥室”創建33年之際,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1702年),為了使同仁堂能坐落在交通更便利的地段,便將其遷到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的現有店址,擴建並且改名為“同仁堂藥鋪”。
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原來不是一個正式的街道名稱,所謂的“大柵欄”乃是廊坊頭條至廊房四條集合四條胡同區域的總稱。這一區域在明清時期始終是繁華的商業區,建有高大的木制柵欄以保安全,故而市民俗稱這一帶為“大柵欄”,後來官方也默認了這個地區的稱謂。
前門外的同仁堂新店址處在內城與外城之間,同時也處于北京的東城和西城之間。內城的居民社會地位較高,多為官吏、大商賈;外城的居民多為平民百姓。此外,東城與西城之間有紫禁城相隔,交通不便。同仁堂在前門外的新址不僅兼顧南北兩城之勢,又同時處于東西兩城之間,可滿足各層次的服務需要,可謂位置適中,兼顧各方之地。
新店面是三間半的鋪面建築,木梁木柱,油漆彩畫,卷棚屋頂(屋頂由陽面轉到陰面時呈圓弧狀,屋頂上看不見房脊的建築制式)。該店面曾由我的叔祖父樂琤永西(大排行第15)用黑白膠片拍攝下來。照片兩旁寫有以下字樣:“吾樂家同仁堂自前清康熙壬午年開設于舊都正陽門外大柵欄路南 至今近三百年馳名中外……各省商埠所設之同仁堂藥店雖曰同仁堂字樣非吾樂家所有 今將北平同仁堂老藥鋪正面攝影 俾供參觀以別真偽同仁堂 鋪東樂琤永西僅識”。我幼時曾到過這三間鋪面,至今留有印象,因為大人指給我看,讓我注意同仁堂是“下洼門”——即店鋪比街面要低,進門前要下臺階。“下洼”在百姓的概念里有“聚斂錢財”之意,同時也意味著出門“步步高”,是很吉利的地勢。我根據兒時印象,參考黑白照片,用彩色繪出了同仁堂原貌(圖4-1)。相信從繪畫中可看到昔時的風採。令人稱奇的是,隨後,北京的其他藥鋪大都模倣同仁堂的店面修造鋪面,甚至同仁堂門外的欄桿圖案也被倣效復制,使得這種鋪面裝修形成了藥鋪的專有模式。為了防止魚目混珠,我叔祖父樂琤永西先生特地拍照,以辨真偽。
因為我所學的專業是建築設計,且從事建築設計幾十年,故我認為,同仁堂的鋪面今後如再修繕,應參考原有同仁堂的形象,保持原有的那種“公而雅”、正氣凜然、文質彬彬的氣質,以表達出“同仁”二字內在的胸襟。同仁堂的建築風格,當時曾風靡北京中藥店,一度形成中藥店的特有外表。現今經裝修的大柵欄同仁堂店面或多或少地缺少了一些高檔中藥店應有的氣質(圖4-2),紅紅綠綠太過鄉俗,缺少了一些高雅格調。
“同仁堂”原版的匾額白地黑字,用楷書書寫。上款為“康熙乙酉年六月吉日”,下款署名為“孫岳頒題”。這塊匾被稱為“老匾”,是同仁堂三百年來的“鎮堂“之寶(圖4-3摘自《國寶?同仁堂》)。著名書法家孫岳頒,蘇州人,曾為皇帝代筆題寫碑文,頗有名聲;有人讚賞孫岳頒的書法是深得董其昌運筆之妙。不過,目前同仁堂的匾額是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參考原匾所題。
從康熙四十一年到康熙四十五年,樂鳳鳴花費了整整5年的時間,專門研究古藥方、長效驗方和民間藥方。本來家中早有祖上匯集而傳下來的多種處方,他結合新近搜集來的處方,精心炮制,重現祖上傳下來的珍貴“成藥”(成品藥的簡稱)處方,制成各種丸、散、膏、丹。樂鳳鳴研制的同仁堂名藥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最為有效。此外丹藥之中以大活絡丹、小活絡丹、至寶錠等效驗最好。在外用藥中,樂鳳鳴研制出七厘散、生肌散、冰硼散等外用藥劑,亦均顯良效。
長時間的收集活動,使樂鳳鳴結識了許多名醫。這些名醫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良效處方,相處時間長了,人們了解到樂鳳鳴鑽研藥方的良苦用心,便都願意把多年的心得傳授給這位同仁堂藥鋪的掌門人。因此同仁堂得到的藥方比花錢買到的更為珍貴可靠,有的名醫甚至將一生收集到的藥方記錄冊送給樂鳳鳴,讓他精心炮制成為成藥,使之長久流傳于世。所以當時同仁堂的櫃臺上出現了許多未曾有過的新藥品,有許多療效顯著的新藥問世。這些事實說明,同仁堂當時無疑已經站到了國藥藥品創新的最前沿。因此可見,同仁堂初露頭角與同仁堂創制“與時俱進”的新藥是分不開的。
這一切均符合“發展是硬道理”的原則,發展和創新是密不可分的,不斷革新的“傳統”價值能在發展中大顯生機;然而,不求發展的“傳統”則是進化的累贅。
3.“炮制必依古法,購料不惜重貲”——“門擅桐君之術,家傳葛氏之方”
樂鳳鳴不僅重視藥物的配方,也重視藥物的炮制。他常說:“炮制必依古法,購料不惜重貲。”一定要重視按合格的程序制藥,不要粗制濫造,不可偷工減料;要選用好藥材、好原料,不要吝惜成本。當藥材缺貨時,絕不能夠以次頂好,他聲明:“寧可斷貨也不降格”。
一般商家看來,經常用重資購買好藥材是一種過于老實的經營方式,好像十分笨拙;不過,其中也有其策略性目的。同仁堂一旦遇到特好的道地藥材,大多是全部買下,不給他人留有余地。這樣,在一兩年內,其他人再也制不出能與同仁堂較量的好藥了。這種包攬優質原藥材的策略,有效地保證了同仁堂的品牌優勢。自然而然,從制藥原料入庫開始就沒有能與同仁堂較量的對手,這也可算是優質品牌秘密之一。
故事大意
早在雍正年間,同仁堂在社會上所流行的口訣是:
四方良藥屬京藥,京藥奇門在同仁
有人題詩如下:
京都藥鋪數同仁,丸散膏丹樣樣真,
皇親國戚皆稱道,養生醫症濟世深。
當時北京老百姓中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凡吃了同仁堂的藥病就能治愈,不知道吃同仁堂的藥就是大錯;如吃同仁堂的藥還不見效,那就沒有遺憾了。
300余年來,社會最為稱道的同仁堂藥品有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再造丹、活絡丹等,其中安宮牛黃丸品質最優。該藥能夠在兩百多年後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的金質獎,可見其藥品質量之高,對藥品制作之精細,實屬極品。社會上十分信任樂家老鋪同仁堂為眾人提供的好藥,讚譽同仁堂是:
門擅桐君之術,家傳葛氏之方
也有人稱樂氏家族濟眾行善,不以謀財圖利作為經營藥業的目標,實乃“善人之家”。
至于禦藥房,其藥物本身與供應平民的藥物並無區別,所不同的只是分室存放而已。這一原則反映出同仁堂“濟世救人”的原則,它使眾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