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二、樂鳳鳴著手刊行同仁堂出版物

時間:2013-01-08 08:33   來源:中國臺灣網

  二、樂鳳鳴著手刊行同仁堂出版物

  1.樂鳳鳴于1706年出版《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

  樂鳳鳴自幼秉承家學,精醫理,通藥學,廣讀醫書、藥書,又親手炮制各類劑型配方,改進丸、散、膏、丹的療效。歷經幾個寒暑,他終于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寫成《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一書,將同仁堂所收集的處方進行優化後的成方刊載書中,並公之于世。此書概述了所收集到的宮廷秘方、古方、歷代驗方、民間驗方以及家傳秘方共362首。

  2.樂鳳鳴首次提出樂家“祖訓” ——樂家制藥的“質量宣言”

  遵肘後,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樂鳳鳴在《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一書的序言中,寫出了上面四句話。這四句話膾炙人口,代代相傳。常有人將這四句話選出兩句,寫成對聯,分列兩旁,闡明樂氏家族辦藥的“質量宣言”,成為樂家辦藥的“祖訓”,也是樂家同仁堂的“堂訓”(圖4-4)。

  不過,我個人並不同意為了湊成對聯對句,在這四句話中只選出兩句的做法,這樣一來就無法全面表達原話的內涵了。原話第一句中所說的“肘後”是指藥學方書《肘後備急方》,即強調制藥必遵循正統規范(今稱《藥典》)。第二句所說的“辨地產”是強調原藥材的品質,要嚴格選擇原料藥材產地,適時獲取優質藥材,要“取其地,採其時”,保證原料藥材的質量,對原料藥材的成分做到一絲不茍。

  我以為,第一句和第三句可作為上聯,第二句和第四句可作為下聯,寫成:

  上聯——遵肘後,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下聯——辨地產,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橫批——大同仁愛,濟世養生

  樂家辦藥的祖訓,同時也是樂家同仁堂的堂訓,就此成為社會公認的國藥質量宣言,是同仁堂300年來制藥的座右銘。直到今天,同仁堂制藥廠以及各個門市部仍高懸著先祖樂鳳鳴公的教訓。可以想見,對聯的誕生必然牽連著樂家世代的經歷。在讀了樂家艱辛的經歷後,我們可以很自然地理解這副對聯產生的時代背景,其中自然不乏酸楚的教訓與全身心努力後取得的經驗。雖然只有26個字,而它確是一代接一代,長期不懈的追求才探索到的結論。如果沒有這樣明確的宗旨,沒有正義的目標與坦蕩的胸懷,同仁堂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知名度。寫到這里,我深感到,必須懷揣一顆真正的良心才有資格做合格的醫藥工作者。這樣醫藥工作者應有的自尊和全社會尊重醫藥工作者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樂鳳鳴這本《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的出版,為中藥建立配方標準和藥品原料選購標準,以及工藝制作規范打下了基礎,把中藥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3.樂鳳鳴刊行了歷史上第一本中藥藥目索引 ——《同仁堂藥目》

  除了編寫《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把配方公之于世之外,樂鳳鳴還印行了《同仁堂藥目》,把同仁堂的各種藥品分門別類,羅列成冊。這種思路與今天的商品目錄索引十分相似(國外稱為Catalogue)。這在當時可稱是一種創舉,人們只要拿到《同仁堂藥目》,無論醫生、患者、藥商均可對同仁堂的藥品一覽無余,極為方便。這種專業資料,比空洞的宣傳更有意義,更有醫、藥學的價值。

  樂鳳鳴在原版《同仁堂藥目》的序言中由衷地寫道:“汲汲濟世,兢兢小心,雖不能承先人萬一,而至于遵肘後,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可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可以質鬼神,可以應病症,庶無先君之志也。”這段話表明,樂鳳鳴下決心經營藥業,要把同仁堂辦成一件“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事業。這在商界是一件很罕見的事情,拋開盈利不提,只講敬業,這也是少有的事情。

  最常見的《同仁堂藥目》為“乾隆版”,但“乾隆版”其實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樂鳳鳴分門匯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362首的增訂重刊。

  “乾隆版”的《同仁堂藥目》是樂顯揚之孫樂以中所再版的《同仁堂藥目》,在“藥目敘”中再度引述了樂鳳鳴在康熙年《原版藥目敘》的話:

  同仁堂名,先君(指父親樂顯揚,即同仁堂首創人,筆者注)之素志也,先君號尊育,為太醫院吏目,秉性樸誠,鞠躬簡約,喜閱方書,辨藥味地道□(注:原文缺字)似。

  再次提到樂鳳鳴所說的話:“(先君樂顯揚)嘗語人曰:‘古方無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應症耳。’平日汲汲濟世,兢兢小心,凡所用丸散,無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每庭訓之余,謂可以養生,可以繼濟人者,唯醫藥為最。又雲:‘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愛其公而雅,須志之。’予業舉子碌碌三十余年,先君之訓幾忘之矣!壬午鄉比後閒居無事,追憶昔年遺訓,翻然勃然鼓舞而為之,遂立同仁堂藥室焉。汲汲濟世,兢兢小心;雖不能繼承先人千萬一,而至于遵肘後,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可以質鬼神,可以應病症,庶無忝先君之志也。謹將藥名治症分門開列于右,取用諸君子,庶便觀覽焉。 ”

  康熙丙戌年蒲月吉日樂鳳鳴梧崗氏自志。

  在全文之後,“乾隆版”標明此次再版的時間及再版者人名為:

  乾隆甲申仲秋,舊版刷用日久,字句不清。孫以中重刊便覽。

  這是樂以中(京第7代),作為孫輩的謙稱。

  4.同仁堂秘方不保密 —— 秘密不盡秘方中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家還藏有‘祖傳秘方’嗎?有沒有把祖傳的‘秘方’保留下來?”

  我實話實說:“在300年前同仁堂早就把所有的配方印刷成書出版了”,早就把秘方公之于世了! 信不信?悉聽尊便。”

  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即便是知道了配方,要想按配方去做與同仁堂同樣療效的藥品,仍然是不可能的事。制藥過程中存在很多關鍵環節,諸如:從藥材原料的產地開始,有品種、選料標準、收獲季節、種植方法、種植戶的種植歷史、炮制方法、工藝等諸多環節,外行人是不可能逐項掌握的。秘方(藥品的特別處方)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而已。每每提到同仁堂,總會有人提到“秘方”的事。例如有的影視劇中,有專門的特寫鏡頭表現樂氏掌門人非常機密地在密室配藥。實際上,這段劇情是誤解。那不是一間密室,那是專門用來放置珍貴藥材的房間——“細料房”。凡珍貴的“細料”都存放在上鎖的“細料房”中幾個大鐵櫃里。外人不知底細,看上去錯以為那是一間“密室”,似乎神秘的“秘方”就“鎖”在里面。這種躲在“密室”中按“秘方”配藥的神秘鏡頭,實在是善意的誤解。

  從宮廷的體係中可看到,“秘方”的處境確實極其脆弱。因為“秘方”在初始階段是極有價值的,在同仁堂供奉禦藥之前,所有處方必須上交太醫院過目,處方到了太醫院以後則一切均在眾目睽睽之下。例如,光緒十一年六月十四日抄存太醫院的一整本《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收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有配方102首,每首藥方都注明了藥味、分量和制法。又如光緒十七年所呈進的《同仁堂配方治方》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藥材、藥具庫,其中所列舉的配方治方共425種。而且冊頁中有這樣的語句:“除此之外,具實無有別樣子了……”這說明同仁堂已經傾其所有,把各種配方悉數奉上。

  可以設想,這些藥方如果到了太監手里,不消幾天就會賣到市場上去。要想在這種處境下保住“密方”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樂家祖輩對“秘方”的態度既從容又坦然,認為公開“秘方”有益于給世人治病,大可不必層層保密;何況“秘方”僅僅是藥品秘密的一個方面,“秘方”只是一張簡單的藥味配比,不能包攬制藥的全部。標榜“秘方”是蓄意誇大神秘感,其用意是“作秀”給外行人看,用以渲染良藥的身價。所以當時同仁堂的態度是偏重誠摯收斂,大家在盛情傳說“秘方”時,我家作為局內人既無必要去刻意反駁,也不必要去隨聲附和,以平常心態,聽之由之而已。

  5.樂家祖訓包含的潛質是商賈們無法理解的秘方

  難道同仁堂就一點兒秘密也沒有嗎?當然有,而且肯定有。真正的秘密就蘊藏在原料藥材和制藥作坊的一係列加工過程中。原料藥材的質地很有講究,採購來的優質原料是第一關鍵;而下一步所有工藝的細節都記載在制藥配本的條文里面,這兩方面的訣竅絕不出示給外人。同仁堂現在保存有極為珍貴的康熙年間的手抄配本簿,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清宮太醫院收藏的同仁堂各年代的配本及配方。長期以來,同仁堂始終不斷收集各種配本、配方,經由各種渠道收集素材,逐年改進、積累自己的秘藏。所以說,同仁堂的秘方並不對外保密,但制藥秘訣之所在,另有天地。

  我小時常聽家人說:“我們不怕外人盜秘,就是把秘密都告訴他,他也不能悉數做到,根本沒有人會按我們的‘方’和‘法’去做藥——‘方’是慎秘的處方、‘法’是‘配本’中的方法。”這是因為同仁堂“配方”結合“配本”的做法很復雜繁瑣,以致使得成本很高。有人如果以營利為制藥宗旨,他肯定認為同仁堂的“祖訓”並不“精明”,且過于老實,沒有藥鋪會花費如此大的成本去制藥。所以說:“這是一種‘知易行難’的秘密”,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情願實行。只有同仁堂由于聲譽卓著,資金雄厚,不怕虧本,不怕墊資,有“金字招牌”效應,有把握將高級藥賣出去,因此可以實現“質量宣言”的宗旨。這四句話實際就是同仁堂的“秘方”。實施“秘方”的必要條件第一是品牌,然後是經濟實力。這就是為什麼“秘方”雖然公開,如果沒有品牌和實力的支持,也依然無人能做到,無人能與同仁堂的優質藥品相匹敵。

  在制藥環節中,最根本的就是原料藥的質量。常言道:“原藥材好,成藥才好”。同仁堂深知原料藥的重要性,因此不惜用重資買好藥材,以優質的原料藥來保證品牌的持久性。並非秘方在起關鍵作用。

  萬事開頭難,要想形成良性循環,沒有持久的知名品牌,沒有充裕的資金,那是難上加難。品牌是基礎,之後才能以經濟實力把持,進入贏取利潤的良性循環。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