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二、同仁堂供奉禦藥,責任高危,不堪重負

時間:2013-01-08 08:31   來源:中國臺灣網

  二、同仁堂供奉禦藥,責任高危,不堪重負

  1.雍正元年,同仁堂開始供奉宮廷禦藥,雍正朱批予領藥銀,每年高達數萬兩

  文獻記載:同仁堂創辦之後,因所售藥品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名聲遠高于其他藥鋪。僅十余年,同仁堂在皇親國戚,社會高層中名聲顯著,北京不僅達官顯貴要吃同仁堂的藥,甚至普通小康人家也都吃同仁堂的藥。漸漸地,同仁堂良好的聲譽傳入了宮廷。康熙帝早對同仁堂有很好的印象,因為康熙曾兩次被太醫院的樂姓醫官治愈,所以對樂姓同仁堂有所考慮。及至雍正即位,雍正帝正式欽定同仁堂來供奉禦藥房的藥料(制藥原料),供奉宮內所需的多種藥材、飲片。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接到供奉禦藥房的官差(不僅是制藥原料,還包括各類藥品),同仁堂開始承辦官藥,一直延續到宣統愛新覺羅?溥儀(末代皇帝)時清室被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推翻為止,同仁堂獨辦官藥凡188年,從未間斷供奉禦藥的差使。據說,雍正帝的得力寵臣田文鏡(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因治理黃河之事,操勞過度,雍正得知後送去同仁堂的愈風寧心丸,服後不久即痊愈回任。

  令人不解的是,雍正皇帝雖然博學,卻篤信“煉丹術”。他認為煉制金丹,長年服用可以長生不老。他自己煉丹,煉出金光燦爛的丹粒(肯定含有鉛與汞等毒素)自己服用,整日沉迷于返老還童的夢想中,其結果是這些金丹令皇帝多次中毒。為了解毒,只有靠同仁堂的藥物來救急,在急救方面同仁堂的藥起了很大的作用。假如雍正不迷信所謂的金丹,自愛自保身體健康,他還會繼續在位很多年。

  因此由雍正年起,同仁堂總攬藥業中的官藥。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在供奉禦藥房差事開始的一段時間,雖然供奉禦藥使同仁堂賺足了名譽;但是在經濟方面的效益卻微乎其微,甚至是入不敷出。至于供奉禦藥所擔的政治風險,就更大到無需細說的地步。

  文獻記載

  同仁堂因經濟效益過低,宮廷諸般限制,資金周轉困難,同仁堂鋪東樂禮遂設法上奏皇帝申明困境。另外又通過寵臣和碩及親王愛新覺羅?弘晝上奏雍正皇帝。雍正帝曾因此批準同仁堂領官銀四萬兩,用以籌備供奉藥品。

  乾隆九年,同仁堂上奏請準增加藥價三分之一,而後獲準。此外,又準同仁堂每年可提前予領官銀三千兩。乾隆十三年,有記載雲:“懇借銀兩,以助購藥,蒙獲恩準。”但是皇帝卻加上更苛刻的內容:“經此次調劑後,每遇傳用的藥味如稍遲延,或藥味不佳,定行回堂將該藥商拿究治罪,不稍寬貸。”樂禮所面臨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好像隨時有一把準備好的利劍將刺入身軀,壓力比以前大得多。

  2.同仁堂受嫉遭陷害,高壓之下無法供奉禦藥,宮廷出現供藥危機

  清朝宮廷對民間的工商業表現出統治者高傲驕橫的皇權思想,認為皇權可以為所欲為。

  傳聞故事

  凡事開頭難,外界不知同仁堂供奉禦藥的難言之隱,總以為同仁堂效益極大,油水豐厚,因而橫遭妒忌。特別是宮廷中的官吏和太監更是垂涎三尺,想方設法尋找同仁堂的疏忽之處,以便加罪,乘機漁利。可是同仁堂一貫小心翼翼,在各方面打點周到,很難讓人抓到把柄。但終歸是夜長夢多。俗語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據說在雍正年間,皇家兄弟爭搶皇位,相互陷害,硬說是吃了同仁堂拿來的錯藥,故嚴刑問罪于藥鋪掌門人。同仁堂的人被告上衙門,同仁堂花大錢上下活動,終沒奏效。在宮廷高壓之下,同仁堂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樂家繼承人因驚嚇過度,神志不清,一病不起,經濟因虧空過多,無法供奉宮廷禦藥。至于具體迫害之事祖輩從未公開說過,只是告訴後人不必打聽。其結果是同仁堂一度被迫典出(見第六章)。

  乾隆十九年,樂禮公之張夫人的一紙呈文,談到:

  “身夫樂禮,原承先業開設同仁堂藥鋪,承辦官藥有年,緣身夫在日所欠官項債復頗多,以致鋪務難支,具呈告退官藥,蒙皇恩準著都院出示招商,並無承辦之人……上年四月忽被天災,鋪中盡毀,長子繼亡,將家產入宮歸償資生庫。一門孤寡(尚有幼子以中)坐守待斃。復蒙天恩垂憐,將所焚鋪基並堆房殘貨,仍賞身養活孤孀,復令提督出示招商接辦……官藥客賬私債準著十年後帶銷。今雖有商人接辦……”

  清廷面臨宮內無藥可供的局面,這本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的事。于是清廷考慮從京城其他的藥店進藥;但是內宮眾人只認同仁堂一家的藥,拒不接受別家的藥。于是皇帝只好派人仔細調查此事的緣由始末,最終發現確實宮內有人陷害同仁堂。因為斷藥,使得皇帝最寵愛的子女和妃嬪們也當面表示出了不滿。對此,迫使皇帝在一片抱怨聲中重新考慮對同仁堂的政策和態度。

  清廷問罪同仁堂純係冤案,有兩件事可資旁證。第一件事是王室貴族的女兒後來下嫁給樂家“老三房”樂毓秀。這事足以證明清朝宮廷內部從來不認為樂家有過罪名,否則貴族是不會下嫁有過大錯的漢民門庭的。第二件事是同仁堂始終保有出入宮廷的“腰牌”(當時進出皇宮的通行證,圖5-1),依然準許隨時進入內廷,這證明同仁堂始終被認為非常可靠,從來沒有犯大錯。

  3.宮廷接受教訓,對同仁堂態度大逆轉,開始扶持同仁堂

  這次的教訓,使宮廷徹底明白:要想使同仁堂準時供奉禦藥,採用威嚇的高壓政策是行不通的;宮廷要想及時吃到好藥,必須對同仁堂的命運加以維護。要嚴格控制宮中別有用心之人,禁止無事生非,制造冤案,從中牟利。于是宮廷公開明確對同仁堂要實施優惠保護政策,皇家的態度從此開始大逆轉——盡量給同仁堂創造各種方便條件,以便使同仁堂及時供奉好藥。同仁堂因而絕處逢生,轉危為安,受到多方保護,同仁堂不僅逐步恢復到原有水平,而且藥品的質量比原來更好,供藥更及時。

  史料記載

  史料查到《同治四年四月三十日禦藥房公文》中有關于宮廷特批向同仁堂掌櫃發放進宮“腰牌”等事的文字記錄。

  清朝宮廷對禦藥房曾制定過許多十分嚴格的規定。首先,供藥的藥商必須經人擔保具結,經批準後,才準許承辦。此外,必須有專人司職管理官藥,供奉禦藥房。皇室破例發給同仁堂“腰牌”,使同仁堂的人在必要之時即可順利通過端門、午門,直達內廷。這是宮廷為了保證同仁堂及時供藥所採取的特殊優待政策——批給一家民間藥鋪難得的特權。

  供奉禦藥是一項艱難而又擔風險的差事,並且必須具備充足的資金周轉能力。例如皇帝每次巡幸外出都要準備大批藥品,藥品種類繁多,絕非一般藥鋪所能及的。

  乾隆四十八年,皇帝巡幸避暑山莊和木蘭秋彌,令同仁堂準備大量藥品,計有:

  貴重細料和藥面共7種:牛黃、麝香、冰片、朱砂、雄黃、犀角粉、白及粉。

  常用地道藥材27種:茯苓、蘇葉、陳皮、半夏、桔梗、甘草、赤苓、厚樸、黃嗋、羌活、當歸、獨活、白芍、枳殼、菊花、枳實、柴胡、花粉、川芎、前胡、川連、金銀花、薄荷、白蒺藜、滑石、木瓜、牛膝。

  中成藥34種:仙藥茶、藿香正氣丸、宣化丸、參蘇理肺丸、五福化毒丹、清肺抑火丸、理中丸、敗毒丸、寸金丹、上清丸、搜風順氣丸、養胃丸、虎骨木瓜丸、枳術丸、健步虎潛丸、天麻丸、知柏地黃丸、大補丸、六味地黃丸、寧嗽丸、麥味地黃丸、勝金丹、桂附地黃丸、歸脾丸、補中益氣丸、化痰丸、加味保和丸、益母丸、大健脾丸、資生丸、黃玉膏、胃苓丸、四紅丹、太平丸。

  供應藥量之大,墊資之多是一般藥鋪很難承受得起的。

  又如,清末的光緒帝在位34年,一直身體虛弱,多次不通過太醫院,直接向同仁堂訂藥,同仁堂為光緒供藥共兩百多批次。為此,同仁堂要墊付大筆資金,再加上平時的日常供奉,其周轉資金的積累數額相當巨大。從禦藥房發給同仁堂的“傳票”上看,每次傳取的藥物少則數十種,多則數百種。同仁堂供奉的成藥有些仍保存在故宮博物院作為標本。據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六月禦藥房配制丸散膏丹等藥,所用的全部藥材都是從同仁堂專取的地道、潔凈藥材。

  通常情況下,同仁堂每3個月進藥1次,每次進藥數量多且有詳細記錄。通常每次百余種,重量達百余斤。

  清宮之內除禦藥房外還有“壽藥房”,屬于次級藥房,有時壽藥房人手不足,還要從同仁堂臨時借用。如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一日,謙和傳慈禧太後懿旨,命同仁堂8名制藥匠役,每4人為一班在壽藥房聽差,一天一輪換。

  再回到雍正年間,當同仁堂開始接手供奉禦藥時,便立即感到壓力巨大且難以支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同仁堂嘗試了種種解決的方法和渠道,最後經由內務府大臣隆科多上奏給當時的雍正皇帝。奏文如下:

  理藩院尚書間內務府總管大臣隆科多謹奏,為同仁堂供奉禦藥事。

  查同仁堂藥鋪供奉禦藥,每三月進奉一批,藥銀約合五六千兩。倘有急需,還要不時進奉。按目前規定,先進藥後支銀,因而藥銀該鋪總需半年以後才能拿到,以致影響購買藥材。念該鋪自供奉禦藥以來,一貫堅持進奉揀選上等純地道藥材,且隨傳隨送,從不誤事,信譽良好。我皇上可否禦準該藥鋪予領官銀,每年以四萬兩計。

  奴才隆科多叩稟

  雍正皇帝閱畢,立即朱批:

  同仁堂誠信可嘉,依所奏。

  同仁堂得到此項批準後,資金周轉大為靈活,宮廷用藥和民間用藥雙管齊下,經濟與政治財勢兩全,經營大為自如。

  及至乾隆年間,國庫充裕。由于宮廷用藥很重要,而每年幾萬兩的藥銀,這對乾隆時期充裕的國庫來說根本不在話下。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