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四、同仁堂被廣大中藥材市場所認同

時間:2013-01-08 08: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四、同仁堂被廣大中藥材市場所認同

  1.祁州——中藥材集散地的藥材原料市場

  原料藥材是藥品質量的基礎因素,必須把握住原料藥材的質量關。中藥藥材所包含的品種繁多,包括礦物、動物,以及植物根莖、花葉與果實,這些原料來源各不相同,而且需用量很大,所以中藥材自古以來就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市場進行交流和集中。

  中藥的原料藥材也來自世界各地,細料中有不少進口的原料;草藥則多數在國內種植。

  原料藥材有兩大中心市場,素有“南樟樹,北祁州”的說法。自古以來,長江以北的祁州是北方中藥材的最大集散地,所有藥材商都要到祁州集中進行交易,因此祁州自古又有“藥州”或“藥都”之稱。

  2.同仁堂初步確立了在祁州藥市的主導地位

  祁州隸屬河北省,即現在的安國縣,位于北京西南250公里處。

  祁州中藥材市場源于祁州藥王生日的廟會集市。有史料記載:最早的藥王廟會集市是在北宋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後經明、清兩代發展壯大。因為藥材的產地不同,故每種或每類藥材分別歸屬不同產地的藥商幫會,以保護各類的藥商利益。這些藥商幫會經過逐漸整合,至嘉慶年間便有了“十三幫”之說,再加上其余較小幫會,共計有幾十家之多,藥材業空前繁榮。據說其年交易數額可達銀元2600余萬元。可見當時中藥材市場規模之大,經營范圍之廣。

  各藥商幫會大多以地區為基礎,像北京地區就是一個包括通州、天津在內的狹長地區,當時被稱作“京通衛幫”(京即北京,通即通州府,衛即天津衛)。同仁堂曾經多次擔當“京通衛幫”的幫主(幫會首領),可見那時同仁堂的聲勢與地位。

  同仁堂見了優質藥材,通常是以“不畏價高,但求貨好”的原則買進。例如麝香,同仁堂專門購買“杜盛興”一家的優質“杜家麝”,認準高純度的優質原料進藥,只要見到好藥材,就以十斤的倍數大量買進,其他店家一時為之咂舌。又例如:同仁堂購買犀牛角的量可佔藥市總量的百分之九十之多,而且首選暹羅犀角,其次是雲南犀角,絕不用非洲犀角(非洲犀角,即所謂“廣角”,因為“廣角”藥性相反,不可取)。購買藥材的事實亦使大家確信,同仁堂的確是把大量的貴重藥材用到藥中。

  3.嘉慶二十三年,同仁堂出資重修祁州藥王廟

  不僅如此,同仁堂還出資重修了祁州的藥王廟。據祁州藥王廟碑《藥王廟碑記》上的記載,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由同仁堂出資重修藥王廟,牢固地確立了同仁堂在祁州藥材市場的主導地位。

  藥王廟是祭祀藥王邳彤的廟宇。邳彤早先是漢朝光武帝劉秀的一位著名武將,精通醫藥,功封至“靈壽侯”。自明朝以來,一直被尊奉為藥王。每逢藥王誕辰,即農歷四月二十八日,祁州藥市均舉行祭祀典禮。同仁堂出資修建藥王廟,此舉使同仁堂在每年祭祀中佔據同行隊列之首。祭祀大典結束後,藥市才開始貿易活動。如果不等同仁堂前來就貿然進行交易,就有可能發生出乎意料的價市,這是因為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此後,接受教訓,祁州藥市總要等同仁堂進場後再行開盤。

  4.祁州藥市需要等同仁堂進入市場後再行交易

  故事大意

  據說早期的祁州藥市並不考慮同仁堂是否進場,藥商隨意進行交易。

  這時,山西幫(另一說法是寧波幫)中有一個小本生意人,因急于出售一擔藥材(據說是白術),不等待各幫會到齊,就早早地把這擔藥材以低廉價格賣給了外省的藥商。後來,同仁堂進場考量市場後,開出了較高的收購價。這時,那個小商人出售的藥材已被運走,銀款也交付完畢。小商人自是十分後悔,四處訴苦,精神幾乎崩潰。他找到同仁堂,請求同仁堂幫他討回公道。可是,同仁堂知道這筆交易是雙方協商後進行的,兩廂情願,沒有非法之處。鑒于小商人已處于神志不清狀態,且考慮這只是一小筆交易,款銀很少,于是便對他說:“把錢追回來是做不到了。本來同仁堂和你的事沒有任何幹係,現在只是同情你的處境。這樣吧!我們把差額補給你,將你收做徒弟,拉你一把。不過,你得好好學,下不為例。以後一定要等候老師進場,等同仁堂開盤出價後,再行交易。”

  此人聞言大喜,馬上跪下拜師,並保證:“每年一定在此恭候老師光臨,一定收集上好藥材,只賣給老師,不賣外人,今後再不急于求成,不貪圖眼前小利了。”

  祁州藥市聽到此事,一片轟動,互相轉告,讚揚同仁堂的慷慨大度和主動幫助弱者。自此,形成這樣一個共識,祁州藥市不再草草開盤,必等同仁堂進場開盤後,公示了價格,再行交易。久而久之,每年“春五秋七”,祁州藥市都遵守著同仁堂來祁州後才開盤的慣例。在電視劇“大宅門”中有一場涉及祁州藥市的戲,該劇中對祁州藥市做了符合事實的描寫。

  至此,祁州藥市的操作和市場的價格已大部在同仁堂的掌握之中。

  實物例證

  歷史進入現代,到了1985年,同仁堂得知祁州藥王廟需要大修,遂又捐資人民幣數萬元,專款大修祁州藥王廟。為此,安國縣縣政府還刻了碑銘志。

  同仁堂除了在祁州買進藥材,有些珍貴的藥也去藥材的出產地收購。沿海地方如上海、天津、營口等地的藥市也是同仁堂常去收購進口藥材和山珍藥材之地。20世紀初,西方藥廠插手中國藥材市場,祁州藥市出現了西方藥廠挑剩下藥材的情況,當時的“行話”叫做“鬼退”(即洋鬼子退下來的東西)。後來德國想插手中藥材市場,大約在1926年,德國某藥廠來同仁堂購買麻黃數百噸,並且要同仁堂作為德國藥廠的獨家代理,其目的是要控制同仁堂,將其作為它的分公司,但被五叔父樂篤周婉言謝絕。

  5.同仁堂與通濟元藥棧形成供銷聯盟

  及至清末,藥材幫中出現了幾個大商號,其中最有名的是通濟元藥棧。

  通濟元藥棧和同仁堂關係緊密,同仁堂每年從通濟元購買原料藥材的數量很大,形成唇齒相依的局面。通濟元知道,同仁堂的業務越發達,通濟元作為供應商,其業務肯定也越好,雙方將是供銷雙贏。同仁堂要求的是藥材的優異質量,“不畏價高,但求貨好”。有好藥材時,通濟元首先通報給同仁堂。同仁堂也會出好價錢來買,有時甚至是全部包下來。這樣包下來後,就再沒有別家藥鋪能超過自己,因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威地位。

  據說,作為供應商的通濟元藥棧,與同仁堂的緊密夥伴關係維持了近兩百年,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中葉。毫無疑問,通濟元一方面是同仁堂的聯盟供應商;另一方面也是同仁堂藥材的首席顧問。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