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西安交大點燃“硅谷之火”

時間:2013-08-07 15:1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廣為人知的長篇小說,其中有一大段文字深入人心,曾激勵過無數心懷夢想者:“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終的時候,他可以自豪地說:‘我把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烈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青年幾乎都是手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長大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深深影響過數代中國人。身處英雄主義情結和理想主義色彩濃烈的時代,那時的年輕人大多養成這樣的宏大思維方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做出一番大事才能終生無憾。今天,理想越來越成為了一種口號,而于當時,他們卻視理想為實在的信仰:人生只為一件大事而來。

  周鴻睏年少的理想是做一家屬于自己的計算機公司。早在鄭州九中上學時,他就樹立“辦自己的軟件公司”的理想。由于父母都是測繪工程技術人員,工作時常用到計算機,所以周鴻睏從高中時期就得以接觸蘋果電腦。他常常在課余時間跑到父母的單位“蹭電腦”,當然,年少的他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編程,不過是純粹出于好奇和喜歡,卻自此與計算機結下不解之緣。值得提及的是,那時他就感覺到計算機將會成為改變世界的“好東西”。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無不始于一種內心的渴求。周鴻睏說自己從小骨子里就老想著做點與眾不同的事情,想幹成一件大事。多年後,當他和丁磊閒聊的時候,發現對方也是在中學時代就夢想著通過計算機來改變點什麼,志趣相投,再加上性格相似,兩人于是就變成了惺惺相惜的圈內好友。

  周鴻睏有一句名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一個人越早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對自己的發展越有利。我的成功得益于我很早就有很清楚的價值觀。”周鴻睏的中學時期,正趕上華羅庚、陳景潤引發的數學熱和李政道、楊振寧帶來的物理風。陳景潤住6平方米小屋,借一盞煤油燈,伏在床板上,耗去幾麻袋草稿紙,攻克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其採摘“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感動一個時代,全國年輕人對數學乃至科學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隨後,李政道、楊振寧發現“宇稱不守恆”而榮獲諾貝爾獎,引爆“第二彈”,很多人的腦海里都裝有或多或少的“諾貝爾情結”,中國家長開始不遺余力地為子女的教育問題投入熱情和金錢,當時的中學生們開始了漫長的奧數和各種物理競賽之路。

  這股風潮讓周鴻睏成為幸運兒。在數學、物理方面,周鴻睏都很有天賦,他曾經獲得各種奧賽大獎,為此贏得免高考、直接保送大學的寶貴機會。照理說,他應該遵循天賦,去選擇物理專業,但是他堅持要學計算機,所以就報了西安交大。當時對大學一無所知的他,並不清楚西安交大的排名地位,事實上,他還可以選擇很多比西安交大更好的學校。他抉擇的唯一理由就是,在這些offer中只有西安交大提供計算機專業。當時,計算機並非熱門專業,遠比不上國際貿易和食品工程等搶手。周鴻睏的父母一心希望他去學食品工程,他們都是經過三年自然災害過來的人,認為學習跟食品有關的專業,將來一定不會餓肚子。但周鴻睏堅持要學計算機,因為計算機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