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的政權、兵權、土地所有權,是藩主和武士階級專有的。學問也是武士階級專有的。教育的機關,除了藩學而外,私立的學塾也是為武士而設。商人、工人、農夫,不但是在社會階級上被武士壓服,連智識上也是被武士階級壓服了的。日本從前叫商人作“町人”,因為他們是住在街坊上的。叫農夫作“百姓”,這大概是把中國的熟語用錯了。這兩種人的品性,很可研究。農夫完全是靠務農生活,雖是一生一世沒有智識、沒有學問,又沒有社會上的榮譽地位,但是一生和自然做朋友,所以性格是很淳樸的。兼之那個時代政治思想是重農主義,藩主武士們腦筋里受著中國以農為本的感化,至少對于百姓們的人格,不會有很大的輕侮,所以還過得去。唯有商人,在社會階級上,既然處于被治的階級,住的地方又和治者階級接近,所營的生業,又要依賴治者階級。只在一種極鄙陋曖昧的空氣里面,做世襲的守財奴,性格上自然發生出很齷齪的鄙卑習慣來。人格上毫無地位的商人,當然不會有高尚的德性。因為高尚的德性,不但不能夠幫助他的生活,反而可以妨害他的生活的。有名的實業家澀澤榮一 ,他有一篇論封建時代商人性格的文章,講得很清楚,看他那些話,就可以明白六十年前的商人氣質了。
從前國家的租稅,為主的就是米。也有徵收蠟、砂糖、藍、鹽各種貨物的。幕府及各藩邦把自己所徵收的質物用他們的官船裝到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大阪去,用投標的方法賣給大商人,大商人再賣給門莊的小店家。此外雖然也有直接向農家收買米糧等類來販賣的商人,不過大宗買賣卻是由官府出來的。所以那個時代的商人經營的,不過是一種小賣店。這大一點的商人,所謂“藏宿” 、“禦用達” ,都是歷代相傳的大家。主人只要在屋子里面招呼一點年節計算就可以了,其余生意的事,都是交給經理的人。到各藩府里出入,年節非送禮不可,對那些官吏,非請他們吃酒嫖妓不可,只要這種事做得周到,生意就大可以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