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4節 封建制度與佛教思想

時間:2011-09-20 15: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日本六十年前封建時代的社會階級制度,差不多是現代的中國人所夢想不到的。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印度的佛教思想宣傳了許久,但是極平和的佛教,到了日本以後,順應著封建時代的人心,也變成了一個“強性的宗教”。或者是為宗派打仗,或者是為擁護一派的護法大名打仗。僧侶本身都帶著“薩木來”的臭味。佛教愛人愛物無抵抗的精神,在日本封建時代,一變而為犧牲的爭鬥精神。把“羅漢道”殺內賊的功夫,用在殺外敵的上面,也就和武士道沒有衝突。把天龍八部人非人的觀念,應用在階級的制度上面,也就覺得階級的存在沒有什麼不應該。所以我們可以曉得,一個宗教的制度思想的變遷,完全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同是一個宗教,他所行的地方不同,所支配的階級不同,他那一個宗教的思想和制度,也就完全跟著變易的。在日本語言里面,有很多話是從佛經的用語來的,然而和佛語的本義完全兩樣,譬如兩人相打的時候常用的“畜生!覺悟罷!”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證據。    

  我們要在日本的純文學里面去看佛教的感化,材料是多極了。本來日本吸收中國文化,一大部分是由佛教來的。最初的留學生,十個有九個都是僧侶。他們借用中國文字記述日本語言,造出一種所謂“假名”來。“假名”這兩字的意義,已經是很深長的了。而最初所制的“伊呂波歌” 就是很純正的佛教諸行無常的思想。文字排列之巧妙,實在是很值得稱讚的。我們再看日本人的飲食,他們能吸收去的中國食品制法,實在都是僧侶的常食品。如像豆腐、豆腐皮、豆腐衣、豆豉、鹹菜、麥麩種種。現在的日本人忘記了,以為是日本的特產。中國人到日本的,也不覺得這些東西有什麼來歷,然而我們可以確實曉得,這是完全由僧侶吸收去的文化。    

  在民間的文學里面,在貴族的文學里面,我們都看得出很多與佛教的關係來。就是日本最古的一種“能樂”,這是和“神教”有密切關係的,而他們後起的謠曲,有許多題材,是採諸佛教里面的故事傳說。可是我們在任何方面,都看得出日本人的佛教思想,絕對和中國的兩樣。他們的佛教,在貴族里面,確是含著不少積極的犧牲的精神。而在民間方面,又含有不少的人情世態的趣味。比起中國艱苦而枯寂的佛教來,的確是大不相同。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