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階層和中產階層的未來,就是中國的未來
“十二五”的重要任務是謀劃經濟轉型。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成為典型的中等收入國家。如果說過去的30年我們從低收入國家成功的轉向中等收入國家,實現了華麗的轉身,那麼在未來的10年乃至30年,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能不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實現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變。當前需要創富階層的強大,需要中產階層的壯大,找準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泉,實現經濟的內生增長和創新驅動,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的轉變得益于三大轉型,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從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的轉變。如果把過去從低收入國向中等收入國的轉變稱為第一次轉型,那麼中國經濟面臨著第二次轉型。第二次轉型需要解決經濟發展的五大失衡。
一是高投資和低消費的失衡。2009年投資和消費之間的失衡達到了極點。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為92.3%,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2.5%,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44.8%。
二是高工業化率和低城鎮化率的失衡。城鎮化進程滯後于工業化進程,嚴重影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社科院發布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46.6%。但是在6億城市人口中包含了2億農民工,所以中國城市化率目前實際只有1/3。
三是高價城式化(生活方式)和低價工業化的失衡。城鎮化可以分為有形的或物化的城鎮化(Urbanization)和無形的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Urbanism),後者可以稱為“城式化”。 在兩棲生存狀態下,由于高額的房價、醫療費和子女教育費用等,城市生活方式或“城式化”的成本非常高,農民工在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工業化表現為廉價勞動力支撐的低價工業化。
四是高能耗和低減排的失衡。有研究表明,過去20年中,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7%-20%。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嚴重的“資源瓶頸”和“環境瓶頸”。
五是私人產品過剩和公共產品短缺的失衡。我們現在是私人產品相對過剩,但是公共產品嚴重短缺,公眾對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環境等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第二次轉型需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制造業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轉變,實現國富向民富國強的轉變。我們現在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位居第二,但是我們的政府財力早就超過日本,制造業規模已經超過美國。如何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市場、制造業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轉變,從國富走向民富,這是下一個10年要考慮的重大問題。中國社會基本矛盾在三十年前是私人產品不能滿足人們快速增長的生活必需品需求,而當前,這一矛盾體現為公共產品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解決這一矛盾亟需政府轉型,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
二是從要素驅動的高增長大國向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強國轉變,從低端產業向中高端產業的轉變,改變“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局面。長期以來我國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使得企業缺乏革新技術的動力,陷入低端產業的“比較優勢陷阱”。未來中國要強化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搶佔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發展綠色經濟,實現低端產業向中高端產業的轉變,在全球價值鏈上提升競爭力。
三是商品輸出大國向資本輸出強國的轉變。要堅持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積極轉變外經貿增長方式,充分利用好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實現從商品輸出大國向資本輸出強國轉變。
成功實現第二次轉型要找準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泉,需要創富階層的強大,需要中產階層的壯大,推動經濟進入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5000美元之後,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頓失,進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世界銀行的行長佐利克到中國來曾經講到:“目前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面臨的一個新問題,要從中等收入過渡到高收入比從低收入過渡到中等收入更難。”
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要擴大居民消費,鼓勵民間投資,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壯大中產階層,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二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行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源。一方面要注重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基礎設施行業,努力在新的增長點上有所作為。三要實施積極的城鎮化戰略,使城鎮化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
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未來1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會消費額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可以維持20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可以成為引爆我國巨大潛在內需的引擎,實現經濟發展與內需持續擴大的良性互動。四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使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為此,要通過創新創業政策體係的健全和完善,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特別是企業家階層的創新創業精神。同時,要通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的創新驅動。
(摘編自2011年亞布力年會) 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文/辜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