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時代下的中國政治家
我參加亞布力年會純粹是客串,我研究的行當和企業家群體的行當隔了千山萬水。我來的第一個原因是,2009年年會的主題是“大變局時代下的中國企業”,我們覺得應該加上“大變局時代下的中國企業家的選擇”,而我研究的主題是“大變局時代下的中國政治家”。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在座的企業家中會產生黨和國家的領袖人物,一旦產生了,就馬上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
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的范圍就是中央層的領導人,我講的毛和鄧是戰略家,從外部的角度來說就是核心。我們的很多媒體、很多企業家都關心時事、政策,關心時事政策就經常會遇到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就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然後就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是有區別的。一個區別是前面三代都有核心,後面就叫做“十六大以來”,我相信再往後就是叫做“十七大以來”、“十八大以來”的黨中央。這個區別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我們政治書里當中的以誰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的概念。我在這里做一個簡單的討論。
至少在1989年以前,我們黨的文件,國家的文件從來沒有說過以誰為核心,核心兩個字是怎麼產生的?非常偶然,1989年的5月26日,形勢比較危機,當時陳雲當時講了幾句話,其中一句話就是說“我們在座的老同志當前的首要責任就是要穩固黨中央,黨中央只有一個頭,他的頭子就是鄧小平”。後來秘書在整理他的講話時,覺得“頭子”不好聽,問能不能改改,于是就把“頭子”改成核心了。這話傳到了鄧小平的耳朵里,所以在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將要擔任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等幾個人談話的時候就說過,“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毛澤東他們是一代人,那個時候的核心就是毛主席,我算第二代的核心,現在要建立第三代,第三代也需要一個核心,也就是在座的江澤民同志,你們一定要把這個作為自己的責任來落實。”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就從鄧小平那里開始產生了,核心定位都明確了。從此,在談到我們黨的歷史,或者談到黨的歷史領導集團的時候都這樣說,因為是產生在非常時期,所以在十六大以後,我們就不主張稱“第四代、第五代”,那樣不好聽。于是從十六大以後,就叫以“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種說法就比較規范一點。
講這個知識時,就補充了一個問題,也是今天的話題:一個領袖集團,在大變革時代,肯定要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由誰來擔任?往往就是三句話:“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什麼人叫做非常之人?毛和鄧為什麼能成為“非常之人”?有很多因素。我這里就講主客觀的幾個特點,他們為什麼成為了核心,成為了非常核心。
從毛和鄧的主客觀的經歷、心情或主觀思想來看有這麼幾點非常相似,這使得他們都成為了核心戰略家。
第一,毛和鄧在長期的革命建設生涯當中基本上沒有當過副手,這是很怪的現象。在整理他們簡歷的時候發現,1927年鄧小平23歲,從俄羅斯回來,他的第一個職務就是在西安政治處,後來他遭到批判被貶下去了。但哪怕是編報紙,他也是主編。毛澤東就更有特點了,毛回到湖南,凡是當過毛上級的都不喜歡毛,而原因就是他有才幹和實權。所以我們曾經把他們兩個人進行比較。
鄧小平當國務院副總理的時候,他當時的實際職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和現在的總書記一樣,但他名義上是副總理,應該說是在總理周恩來的領導之下。當時毛主席說了,書記處要管大事,管黨、管政、管軍。結果很多大事,包括國務院的大事也拿到了書記處,這樣就引發了矛盾。搞經濟是國務院總理的事,但是書記處要管這些事,小平是書記處的總書記,那麼這里就有了一個問題,只要書記不開會,總理參加,最後的決定權還是要在小平那里。
他們的經歷是沒有當過副手,都是一把手,意在何處?我們培養企業家和政治家,都發現了一個典型的規律——當沒當過一把手、善不善于當一把手,心里素質、決策方式和戰略眼光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有長期的一把手經歷,養成了他們敢于拍板,有決斷力的品質。這是毛鄧相同的第一點。
第二個相同點,兩個人都是文人。毛和鄧在晚年的時候都很強調他們的特點,毛主席到晚年是軍事領袖、政治領袖,他最看重的是軍事經驗。所以在1961年和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談話的時候,談到最後,蒙哥馬利說自己指揮過什麼戰役,最後毛澤東就問他,你打了幾年仗,蒙哥馬利一算說十多年,毛澤東說我打了22年仗。這個話是在外交場合說的,毛主席顯示他軍人的經歷。比如說鄧小平,別人問他是懂經濟?還是思想家?還是理論家?鄧小平說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一名老兵,我的專業是打仗,這兩個人到後來的成就那麼高,他們都很看重自己的軍事經歷。
但是問題在于,他們和一般的軍人不一樣,為什麼?他們不是從士兵、班長、排長、連長那麼幹起來的。嚴格來說,當他們投身軍隊的時候根本就是一個文人,毛澤東第一次領導時,很多老同志回憶說,別人都穿著軍裝,他穿的是長衫,拿著雨傘;鄧小平25歲時第一次領兵,當時是中央的秘書長交給他做統戰工作。他們都是屬于文人去領兵。到1950年評“十大元帥”的時候,中共中央設立了12個沒有軍銜的十大元帥。文人領兵以後又去幹政治,我們想想,那個政治會幹成什麼樣?這和讓書生去幹政治,讓純經濟家去幹政治,風格完全不一樣,這是他們的第二個相同之處。
第三個相同的地方,歷史遭遇。我們都知道,鄧小平經歷過三落三起,具體就不說了,這是一個歷史常識。毛澤東經歷過多少起落?毛澤東後來自己回憶,說我一生經歷過22次打擊,22次打擊就是寫檢討和處分等,但是算起來,比較大的恰恰也是3次。
他們兩個人都經歷過三落三起這種軍事逆境的考驗,這個經歷給我們什麼啟發?這種經歷給了他們什麼財富,這個財富怎樣影響到他們的政治生涯?
首先,他們在逆境中從不消極,自己無職無權,還要受批判、受處分,但是該提建議的時候他們都要提建議,始終讓自己的聲音在決策層能夠聽到。這給人一個很大的啟發,我們比較一下文化大革命時劉、鄧被打倒的情況——劉少奇找毛主席談說“主席,我可能有錯誤,趕快讓文化大革命停下來,我回去種地去”。那麼再看看鄧小平,三番五次給毛主席寫信,說自己今年多大,相信自己還可以為黨工作至少七、八年,這兩種表態給一把手的感覺是什麼?這兩種表態背後讓人對他們的看法也具有啟發意義。
其次,“樂觀、忍耐、等待”,這是毛和鄧在在逆境當中共同的心態。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兩落兩起,所以外國人看到鄧時,經常問他文化大革命時是怎麼過來的。鄧就說“忍耐”,如果天天發愁,日子還怎麼過?1973年2月,鄧小平從江西回到北京,見面的時候毛就問鄧,這幾年怎麼過來的,鄧就回答了兩個字“等待”。
這個樂觀、忍耐、等待,毛和鄧二人後來對于時機的把握,對處于逆境當中的人尋找時機具有指導意義。換句話說,毛找時機,鄧喜歡等機遇。第三個啟發就是“找時機”,從政治理論來說,是天大的機遇。
毛鄧二人的第三個相同點,善于總結別人的錯誤。不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折磨自己,也不無視別人的錯誤,或者對別人的錯誤等閒視之,他會去調研,去觀察、去分析。毛和鄧在被打下去的時候,他們分析自己為什麼會犯錯誤,他們錯在哪里,那麼就去調研,利用別人的錯誤豐富自己的見識。所以毛澤東在1930年代,晚上去調研,毛澤東寫的巡務調研有8萬字,是中國現代社會學的一個最典型的范例。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出來的時候就搞調研,別人用水果糖招待他們的時候,他拿出水果糖說了一句,“你們是制造水果糖的工廠,我這樣的人來了,你們要拿出招待我的就是這個硬梆梆的水果糖,可見日子多難過。”
還有一個情況,那一代人就是今天你上來、明天他上來,司空見慣,所以這樣的人不是特別在乎名利。我們舉個例子,毛澤東1935年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那是相對確定的,也不是一把手,軍事上的一把手是周恩來,毛澤東只是眾多政治成員中的一個。真正給毛澤東一把手的名分是1943年,正式確立他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從1935年到1943年,中間有8年的時間,毛澤東在中國黨內,軍內,實際上起著一把手的作用,但是從來沒有一把手的名分。鄧小平也是這樣,1978年以後,我們老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等效鄧小平為中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到了鄧小平1989年完全退休也沒有當過一把手。中間一共有10年。恰恰是在他們沒有當一把手的8年和10年里,他們創造了最大的功績。
第四個共同的特點,善大善小。人思考大事,也特別善于做小事。我們一想到領袖,就是做大事,但是任何大事都是從做小事開始的。而且在掌管全局後,在思考大問題的時候,同樣會抓住一些細小的問題去引申出大道理。所以,毛和鄧善大善小。比如大事,他們兩個人在談到領導學的時候,有出奇的相似。毛澤東就是出主意不幹,鄧小平他說我抓工作的方法就是抓方針,抓方針就是毛主席出主意,抓頭頭就是毛主席說的實幹。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極其相似,而且毛到晚年也是往往通過一些小事引申出大道理。以鄧小平為例,鄧在政治生涯中出現的人物不多,只有一個小人物,在鄧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里出現了三次,1980年、1984年及1992年,就是傻子瓜子,傻子瓜子這個小職業所傳達的信息就是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以上講的就是鄧小平和毛澤東相同的地方。但對于鄧小平來說,有人認為他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理論家,因為鄧小平不寫文章,沒有理論。但理論不一定是靠文章寫出來的,我們說鄧小平是一個思想家、理論家,是因為鄧小平的思想方法。這些方法一般是在70歲以前形成的,那個時候他還不是主要人物,當時能夠領導的人,必須得有理論。鄧小平當時的理論很多,問題在于,晚年的他沒有寫什麼東西,那為什麼還說他是《鄧小平理論》創立者?第一,他實事求是的信仰在70歲以前已經確定了;第二,他是站在毛的思想和理論上,或者站在毛的思想理論肩膀上來開拓一個時代。所以在1980年代,他經常說:你們拍良心問問,在座的哪一位同志,哪一位老同志不是毛澤東思想培養起來的?而且他自己晚年對毛無以復加的時候,他說毛澤東選集四卷,我的選集不能超過毛主席,編了三卷就夠了。
所以,應該說他們的相同點非常多,這些是相同點。有沒有不同點?不同點我總結了以下幾個。
第一,毛澤東是在鬥爭中建立新事件,所以他的思想是以弱勝強,從小到大。鄧小平是在整合當中開辟新道路,所以他的思想多是如何在維持大局當中去求新,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毛澤東的戰略思維是在黑暗中摸索,鄧小平的戰略思維是在思考當中去主導。
第三,毛澤東特別注重他的思想要充滿溫度,鄧小平的思想要特別注重自己的思想充滿力度。
第四,毛澤東強調以弱勝強,鄧小平是在維持大局當中求新,所以很重視積累。
第五,從思維方式上,毛澤東的思想是一分為二,形成兩派;鄧小平是善于整合。
以上是毛澤東和鄧小平思想方法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如果把國家看成企業的話,這些就是企業的老總可以向他們學習的東西。
(摘編自2009年亞布力年會上)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大國崛起》總撰稿人 文/陳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