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民企最終將殊途同歸
我想談談企業家思想和新產業機會,因為企業家思想是商業文明和商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我看了兩期的《亞布力觀點》雜志,看到大家關于企業家思想有很多闡述,很多企業家本身就是思想家,比如馮侖、馬雲、郭為等,馮侖做的比喻非常深刻,我再怎麼說也說不過他,所以我想從另外的角度來談。
我認為,一個企業如果想對未來預期把握得非常準確,企業家確實需要相當的思想力。我先闡明一個觀點,有兩件小事,無意跟大家辯白什麼,特別是有一期《亞布力觀點》中有個非常重要的專題——所謂的“國進民退”,在專題里似乎大家都在從一個方向、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另一個方面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其實,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過去的十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先說說國有企業的變化。首先,現在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和十年前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相比,確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企業的管控模式和激勵機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民營企業發生了哪些變化?隨著民營企業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從而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管控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有就是規范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另外一方面,一些民營企業原來在局部點上的企業,現在發展到了在某些產業和行業里發揮主導作用。從長期來看,民營企業在經濟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多的地區已經發揮著絕對的主導作用。
近兩年,我在工作中也聯係了很多民營企業,我看到這兩類企業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都在不遺余力的進入資本市場。在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發展的同時,改變資本結構、治理結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都在變成公眾化的公司,股權通過資本市場的交換。最終,我認為沒有“國企、民企”這種特定含義的企業形式。比如任志強的公司有很大的國有成分,我周圍的同事都不相信,覺得這不可能。講一個最近的例子,某個公司的國有股份佔38%,其他佔很大比例的是基金持有,再加上社會上的明星股東,公司發展的很好,所以公司董事會對于激勵機制做了一個很大的改變,但引起了有關部門的不理解,所以有關部門要強制性讓他們修改。董事會問:國有股東雖然是第一大股東,但不是絕對控股的,那麼有沒有權力讓他們修改?其實這種市場化的方式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企業的性質,最後還是要尊重董事會的意見。我的意思是,既然將來沒有特定含義的企業形式,那麼國企、民企其實是殊途同歸的。我個人也正在從事這樣的工作。
第二件小事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後,我跟很多企業家進行了接觸,特別是民營企業家,討論如何應對下一步的發展。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對我說,他們現在主要是打打球,因為暫時沒有生意可做。部分企業家比較關心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危機後是怎樣的情形。我認為危機的產生是一種競爭的結果,是市場固有的。通過危機只是會達到新的平衡而已,並不會產生大的持續增長的動力。而新的增長動力來自于什麼?是來自于現有的科技,和已經比較成熟的創新集群,通過新的商業模式形成新的產業,從而推動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大家討論了那麼多辦法,是為了減緩損失,或者說在這個過程中怎樣平穩度過,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我認為必須要有新產業和新的商業模式的誕生,才能推動全球新一輪經濟的發展。
那麼,新的產業是什麼?新的產業集群在哪里?我個人比較崇尚的產業,第一就是智能電網。因為智能電網全部的技術都是成熟的,這個行業沒有技術問題。第二,它的商業模式是成熟的,我非常希望大家去關注這個產業。第三,它的節能如果真的實施,節能可以達到25%。現在舊金山、紐約,以及多倫多都在進行試點,它的商業模式已非常成熟。想象一下,節能達到25%將是什麼概念?第四,智能電網帶動的產業非常多,我認為它的市場容量比互聯網還要大,可以有效的應用新能源。所以,若想很好的應用新能源,如果沒有智能電網,那麼新能源的應用率是很少的,應用現代電網時,新能源的接入率不能超過10%。中國的風電今年就是全世界裝機容量最大的\生產量最大的,如此多的風電出來後,政策上必須抵制人們的應用。所以,我第一崇尚的是智能電網。
第二個我比較崇尚的產業是物聯網。物聯網的商業規模大,可以進一步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應該說,物聯網的技術也是成熟的,可以進減少我們的消耗,困難的是目前物聯網沒有找到很好的商業模式。我們請了很多行業的很多專家來研究這個問題,但現在一直沒有找到。
目前,我們正在集中精力推動這智能電網和物聯網兩大領域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的機遇無限的,特別是在這些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的領域里,更適合在民營經濟這種新的體制和機制,這樣一個有活力的群體當中去嘗試和發展。
(摘編自2010年亞布力年會) 上海市副市長 文/艾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