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好政策與壞政策
我要講的是“好政策與壞政策”。我在農村時,我們農民有句話,說毛主席的政策都是好的,都是讓下面的人給搞壞的。我進城了城里人也這麼談,說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是讓下面和尚的經念歪了。
經濟學家眼中的政策“好壞”之分
在考慮一個政策時,如果我們認為這個政策是好的,但效果總是不好的話,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我們用什麼標準評判政策的好壞?在這方面,普通大眾和經濟學家的評判標準可能有很多分歧,普通人評價政策是基于政策的目標,也就是政策的目的是善還是惡的。比如政府出臺了縮小貧富差距、普遍提高工資、建立和諧社會、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全民社會福利、保護弱勢群體、控制物價房價都被大眾說成是好政策。
經濟學家如何評價政策?首先我們承認,在政策的社會價值方面,經濟學家的發言權跟普通大眾一樣,就是作為單個的人。經濟學家評價政策第一個標準就是政策的結果與政策的目標是一致的還是相反的。經濟學家評價一個政策是壞的,不是因為他不喜歡這個政策的結果,而是因為政策的結果與政策制定者的目標不一致,甚至相反。比如說最低工資政策,目前我們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政策不好,因為減少了就業機會,並且增加了失業幾率,其實對年輕人的就業最不利;我們說高稅收政策不好,是因為抑制了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創業,阻礙了經濟發展;我們說用擴展性的貨幣政策包括美國、中國過去兩年用擴展性的政策刺激經濟不好,是因為它鼓勵了企業家做錯誤的投資決策,最後一定會導致經濟衰退、經濟危機;我們說計劃經濟不好,不是說它的目標不善,而是說它根本不具有可行性。
經濟學家評價政策的第二個標準是:同樣的目標是否有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如果達到同樣的目標是不是成本更低、更好的替代方案,那就不是好政策,比如說北京市控制汽車現在用搖號政策。經濟學家評價政策的第三個標準是:政策是否承認“消費者主權”。正如企業家的決策一定要基于對消費者的支付決策的預期來制定一樣,這樣來看,我們說政府搞的產業政策不好,是因為沒有鼓勵企業家如何理解消費者,按照消費者的偏好來制定投資,而是鼓勵企業家根據政府的偏好來決定投資,所以它也不是一個好的政策。
為什麼政策的目標非常善良,但是政策結果卻很不理想而且不一致?而且用經濟學的話來講,是不滿足激勵。因為社會當中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己的信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都在利用政策,而不是在執行政策,而很多的政策制定者是被動的。我們以最低工資為例,最低工資想保護低收入的勞動者,而企業可以執行最低工資制度,但仍然可以減少雇員,因為我們並不能強制企業雇多少人。也許某個企業原來雇傭一千人,但現在只能雇五百人,這實際上是損害了最低收入階層。
總之,沒有政府強制幹預的政策應該是最好的政策。任何一個政策如果限制了企業家創業和創新的政策都不是好政策,因為經濟的增長需要企業家的判斷力、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如果政策對企業家創新精神進行抑制一定不是好政策。任何限制自由競爭的政策,特別是不允許自由進入市場的政策,也不是一個好政策。我要特別強調,我講的市場邏輯是,我們每個人要幸福,首先要使別人幸福,但前提是有競爭,競爭對市場邏輯的運作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仍有大量國有企業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在耗費價值,所賺的很多利潤是來自財政的補貼,或者是經濟上講的消費者剩余。
相信市場經濟我們的未來才能樂觀
誘導企業家尋租的政策都不是好政策。關于產業政策,我們要多談一些,我們很多人包括美國人、海外的人都羨慕中國的產業政策。其實中國產業政策成功的並不多,產業政策的前提是政府官員比企業家更明白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但這個假設完全不成立。產業政策經常變成了尋租政策,也就是說政府官員利用產業政策分配資金,而企業家去考慮怎麼跟政府搞好關係,怎麼編制可行的方案然後獲得政府的補貼。任何增加政府控制能力的政策,包括財政的能力、資源的能力、土地能力等等,其實都不是好的政策。我們用行政的手段控制價格包括房價,都不是好政策,因為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為什麼這麼多壞政策在泛濫?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基于無知或者壞知識的政策,比如計劃經濟的政策,我們追求計劃經濟的目標很高尚,但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知道一個經濟究竟怎麼運作。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政治家、政府官員通常不太喜歡真正的經濟學。第二,壞的政策是基于利益的壞政策,也就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導致的壞政策。企業的問題出在哪?問題是按照市場的規則,你追求個人利益但是必須要為別人創造價值,而我講的利益的壞政策就是這些政策導致的後果不是為別人創造價值獲得收益,而是通過把別人的收入拿到自己的手里,所以是壞政策。
現實中我們知道基于無知和利益的政策是互補關係的,很多情況下既得利益總是披著很強的理論外衣。比如計劃生育,我們現在要改變計劃生育政策為什麼很難?一是擔心中國人口多了怎麼辦,另外,計劃生育隊伍本身也是既得利益。凱恩斯主義本來是研究短期的經濟波動的理論,現在變成了經濟發展轉型的理論,中國現在“十二五”制定的理論依據很多就是凱恩斯主義的公式。政府花的錢越多GDP增加的越快,我們本來創造GDP為了消費,但是現在為了GDP而創造消費。投資本來是為了提高效率,我們現在是為了增加需求。貿易本來是為了提高全世界的幸福水平,使得大家在更好的分工下所有國家都得到好處,現在貿易變成了只有出口大于進口才提高GDP,所以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就在這里找到了理論依據。
制定這些政策的利益驅動在哪?首先看看為什麼政治家喜歡凱恩斯主義?有兩個原因,第一凱恩斯主義政策可以使政府大把的花錢,第二政治家通常喜歡短期的目標。因為現在的民主體制下,每個官員考慮的不是子子孫孫的利益,而是只考慮這一屆政府的利益。所以凱恩斯主義為政府解決短期利益提供了借口。企業家也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很多企業家自己犯了錯之後,不願意承擔責任,希望政府多發票子。經濟學家為什麼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凱恩斯主義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普通大眾為什麼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普通大眾不喜歡市場不喜歡競爭,凱恩斯主義意味著市場是失敗的,所以有人來幫助他們糾正市場的失敗。
由此我們看一下中國的未來,未來十年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的理念,因為我們政策是根據理念制定的,如果我們相信市場經濟,我們的未來就會很好。否則,像前兩年或者目前的情況,我們對市場越來越多懷疑,對企業家精神越來越多的不信任,那麼我們前途不會好。簡單的說,我們能否靠理念戰勝利益?我們知道改革前十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是理念戰勝利益,只要是我們相信的東西,盡管有阻力也要推行,所以我們改革取得了進步。但看現在,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利益戰勝理念,沒有多少人在談理念,幾乎所有的政策都出自各個部門自我利益的保護而制定的政策。如果這個情況不能得到扭轉,那麼未來我們不能太樂觀,為什麼?因為既得利益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很多既得利益一般都打著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外衣,既得利益可以利用民族主義的情緒,在中國民族主義有很深的基礎。只要是打著民族主義的基礎,我們理念就不需要了,其實背後掩蓋起來的是利益。這樣我們很多老百姓就變成既得利益的人質。真理由此就變得非常脆弱。
我剛才提到,上世八十年代時,我們有很多有理念的幹部,那時候比賽的是誰在幹事兒,但是現在比賽的是誰不幹事兒,因為越不幹事兒越安全。從這個意義來說,或許我們未來的改革只有在真正的危機出現之後才會發生。當然這是我們不大願意看到的,但是歷史經驗證明也許我們只能如此,我們只有等待。
《摘編自2011年亞布力年會》 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 文/張維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