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2

時間:2012-10-29 14:50   來源:中國臺灣網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執著,執著于近在咫尺的成功,執著于絢麗多姿的生活,執著于唾手可得的感情……卻始終是差之毫厘。執著沒有什麼不對,但放下也是智慧的選擇。對智者而言,放下比之執著更能修身養性,更能快人一步取得成功。

  放下,是一種心態的選擇;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壓力,獲得輕松;放下煩惱,獲得幸福;放下自卑,獲得自信;放下懶惰,獲得充實;放下消極,獲得進取;放下抱怨,獲得舒坦;放下猶豫,獲得瀟灑;放下狹隘,獲得自在……

  生命的旅途常常會有挫折,會有苦難,這時候需要一種心態——放下。人,必須懂得及時放下,放下那些看似最有利可圖卻不能令人再進步的東西;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才能開創出生命的另一高峰。

  在家鄉的時候,村里的老人經常給年輕人講故事:古時候,有個大官娶了四個老婆。小老婆嬌柔可愛,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三老婆是他搶來的,美貌無比;二老婆為他打理操持家事,照顧好一家人的飲食;大老婆整天都在忙,經常不見人影。

  有一年,大官被貶到邊疆去做官,旅途辛苦,他問哪個老婆願意陪伴自己。小老婆說不去,二老婆也說不去,三老婆還是說不去,只有大老婆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大官感慨頗多,日久見人心,果然還是大老婆好,于是夫妻二人收拾好包袱,開始了艱難的旅途跋涉。

  小老婆是人的身體,人死不能復生,肉體就是一副臭皮囊;二老婆是錢財,誘人無數,也害人無數,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非是水中撈月;三老婆是結發妻子,生前相親相愛,死後還是要分開;只有大老婆是一個人的靈魂,生死相隨,不論貧富。

  老人又說道:“人生在世,不要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處,就可明心見性。” 如果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們心安,能讓我們拋卻浮躁,那不是理想的棲居嗎?何必刻意地去追尋?

  一片生機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蔥蘢的大山,一片密密匝匝的花,一本泛著墨香的書卷,都可以成為我們自由的棲居,都可以容納我們放逐的心靈和漂泊的意志。自由地棲居,須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若是心戀浮華,不舍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一匹馬被拴上了枷鎖車套,只有一味地賣力奔馳,哪有機會停下來思索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汲汲于富貴,切切于名祿,桎梏于外物,怎可能出離塵世而追尋幽獨?要有自己自由的棲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才是永恆。怎能讓短暫的腐朽妨害對于永恆生命的思索?

  傍晚的金色沙灘上,乞丐和富翁一起在海邊曬太陽。他們閒聊著,富翁突然發善心說:“我給你一條船,你去搞海運吧!”乞丐不解:“為什麼?”

  “這樣你就可以多賺一些錢呀!”“那然後呢?”“你就可以用攢的錢來買更多的船,創立自己的商隊呀!”“接著呢?”“接著你就發財了,成了和我一樣的富翁。”“成為富翁又如何呢?”“可以悠閒地在海邊曬太陽。”“我正在悠閒地曬太陽呀!”乞丐大聲笑道。

  不拘于物是一門哲學,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大舍棄。智慧會讓我們生活得快樂充實,舍棄會讓我們生活得輕松無羈。不要顧忌舍棄而拒絕簡單的生活,那樣的話,你將不堪重負,顧慮重重,心力交瘁,六神無主……不拘外物的內涵在于拋卻雜念,直指目標。

  生活沒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加重你的心情,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錯過了太陽,不是還有渺渺的繁星嗎?

  人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區別只在于欲望的大小以及欲望的多少,欲望越大越多,你要滿足它的時候,付出的就要更多。有時是時間,有時是睡眠,有時是青春,有時是親情、愛情、友情等,在一開始付出時你或許不會後悔,但隨著時間的變化,或許就會後悔,那時就已經悔之晚矣了,所以說有人勸別人少事,少欲。

  古今中外,但凡高壽者,無不是心胸豁達、不計小節者。自嘲“刁民”的張學良,之所以能活到百年,其長壽秘訣是“什麼都不放在心上”。民國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飽經滄桑,幾度沉浮,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常有友人問及他高壽之道,他總是指指客廳牆上高懸的字畫,笑而不語。

  那是一幅寫意的蓮花圖,旁邊是一副對聯,上聯:不思八九;下聯:常想一二;橫批:如意。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悲觀絕望、窒息心智,因此對“八九”應“不思”之。“不思”即忘卻,忘卻不僅是一種大度,一種超脫,更是一種美德。

  忘卻是快樂之源,忘卻是明智之舉。有了忘卻,就不會在斤斤計較的情緒漩渦里迷茫和徘徊,心境便有了一份愉悅,對身心健康非常有益。有了好心情,才能有副好身體。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沒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一輩子實在是糟糕至極。需知月圓月虧皆有定數,豈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不如放下,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片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不拘外物,會另有收獲。對于外物的追求和執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無物也就是無我,自己的心境也就不會隨著外物的變化遷移而波動,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假于物,才能造就自我。

  不完滿才是生活的真相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從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