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長、成熟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轉換身份,在得失之間不斷搖擺的過程!
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身份——今天你是這樣的身份,明天又轉換成另一種身份。也許不等到明天,一會的工夫你的身份就變了。因此,我們必須接受角色轉換這一誰也無法更改的事實。人一生中,誰都無法死守一個角色不變。
可是,有的人一旦轉變角色,換了一種身份,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該怎樣思考。其實,順其自然就好,它會讓你開心,讓你快樂。角色轉換對健康至關重要,若轉不過這個彎,心理就會失衡,失衡就會生出疾病。下面這個故事就能說明這一問題。
狒狒是猴類中體型最大的一個種屬。正如所有的群居動物一樣,每個狒狒群里都有一個首領,地位最高,享有很多至高無上的特權。比如,在群內,全部母狒狒都歸首領所有,別的公狒狒是不能碰的;吃東西的時候,首領最先吃,它吃飽了,其他狒狒才能吃剩下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狒狒首領和一只小狒狒被分別關在兩個鐵籠子里,喂東西的時候先不給這兩只狒狒發食物,只讓它們看著鐵籠子外面的狒狒吃。結果,狒狒首領異常生氣,它跳躍、咆哮,甚至還試圖咬破鐵籠子。很快,這只狒狒首領就患上了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一年後就因心肌梗塞死掉了,而另一只小狒狒卻一直健健康康的。
狒狒首領被關進鐵籠子以後,喪失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專屬特權,因此心態失衡,導致健康狀況惡化,最後死亡。而小狒狒本來地位就很低,不在乎最後才能吃食物,也因此不會有憤怒,能夠一直健康快樂地活著。
可見,無論人類還是動物,角色轉換對于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怎麼辦?這就要學會快樂的轉換術。轉換術,具體地說,是指身份轉換、角色轉換、權力轉換、價值轉換等。不學點轉換術,你就無法面對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你就會煩惱不斷,痛苦不堪!
有得必有失:生就男兒身,便失去了女兒態;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選擇了某種職業的艱辛,卻體會不到另一種職業的責任;擁有了喧囂的城鎮,就喪失了寂靜的山村;有了安全的港灣,就沒有求索的漂泊;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薄……
有些事,年輕的時候不懂得,當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有些事,有機會的時候沒去做,而當想做的時候,已沒有機會。在從懵懂少年走向成熟歲月的角色轉換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諸多困惑和不解。夢想最大的意義是給予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給我們帶來激情並賦予我們有意義的生活。但生活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在真正走入社會之前,我們曾經把這個繽紛的社會想象得十分美好:畢業後找份好工作,憑著自己的能力和一技之長打敗所有競爭對手,大刀闊斧地幹一番事業;開一家公司,從小規模做起,用不了幾年時間,房子、車子、票子就會乖乖地落入囊中……你對自己完全有信心,倣佛勝利之神就在眼前不停地向你招手,可惜世界並非你想象得那麼簡單。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女孩高中開始便留學英國,大學畢業後滿懷信心地回國找工作。有一天,女孩到一家公司面試,快結束時,老板問她對工作有什麼要求。女孩自信滿滿地說:“年薪至少十萬,每年帶薪休二十天,周六日不加班。另外,公司給解決住宿問題。”老板微微一笑,回答她:“年薪二十萬,帶薪休假四十天,還有公司送你一棟房子!你覺得怎麼樣?”女孩喜出望外:“當然好啊!不開玩笑吧?”“哈哈!不是你先開玩笑的嗎?”老板哈哈大笑。
故事中的這個女孩,代表了剛出校門的許多年輕人的心態,他們對生活充滿了美麗的期待,不知不覺中卻發現,原來所有的期待都是一場玩笑。他們還以為社會就像家里的父母一樣,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簡單可愛,卻又是十分幼稚,完全不了解真實是有多麼殘酷。出了校門,人生是一場充滿機遇,同時又充滿了艱辛和挑戰的旅途。
世人總以為天下什麼都可以得到:得江山,得財富,得佳偶。卻不知失遠遠大于得:七十二行,能擇幾行?滿天飛鳥,能逮幾只?天下美景,能覽幾處?生活總是現實的,我們應該回到現實,做好迎接各種艱難和困苦的準備。只有這樣,當我們處于困境中時,內心才能平和,才有一個好的心態去接受生活的挑戰,而不至于面對一點點坎坷就手足無措,駐足不前,對生活失望。
總有人為得不償失長吁不得志;總有人為失之交臂而短嘆太匆匆。人生在世,頂天立地,秉承天地之精華,是一種莫大的得。生活就是一條布滿荊棘的曲折小路,前面未知的困難與危險太多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在雜亂中保持一份清靜,在黑夜里點燃一盞明燈。當機遇來臨的時候,敢于把握;當困難來臨的時候,敢于面對。
貧窮時渴望財富,孤寂時渴望愛情,年老時渴望青春年少,死亡前又留戀生命。痛苦伴隨歡樂,健康與疾病並行。如同有朝陽的升起,就有夕陽的落下;有天上的月圓,人間就注定有月半。聚散離合,憂患得失,全是一念之間。
年輕的時候,不明白得到的價值;中年的時候,受不了失去的痛楚;只有到了暮年,才知道有些東西,當你完全擁有時,才覺索然無味;有些東西,當你永遠失去時,方知珍貴無比。
人生苦短,要來的阻擋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在這得失之間,只要你耕耘過,播種過,澆灌過,收獲多少不是成敗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藏在細枝末節里那種使你痛、使你恨、使你愛、使你終生難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骨銘心的經歷。豐滿人生全在得失之間。
要像一只皮箱,提得起也能放得下
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能夠提得起,也要能夠放得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喬大壯
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處世的真諦,也是人生極高的境界。高明的人生,對于鮮花、掌聲能夠等閒視之,對于困難挫折可以一笑而過。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本領。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就能保持真我本色,從而贏得他人信任,在人際關係中左右逢源。做事也是如此,有此覺悟的人能夠拋棄一切生活的累贅,面對挑戰決不退縮,面對挫折不會一蹶不振,敢于東山再起。在事業有成之時,能夠放下榮耀,不被名利所累,從而再接再厲攀上另一座高峰。
現實生活中,拿得起,放得下實在是難,做到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看看周圍的人,往往因為一句無心的話難以釋懷,而記住對方所有的過錯,從此鉤心鬥角,明爭暗鬥,其結果不過是兩敗俱傷,只有輸家沒有贏家。如果一個人小肚雞腸,你怎能指望他成大事?
兩個好朋友,一個機靈,一個老實,他們相約一起去尋找發財的機會。一開始,他們找到了一堆羊毛,二人平分後背在肩上回家。回家的路上,他們又看到了好幾匹絲綢,老實人就將沉重的羊毛拋開,挑選了幾匹精美的絲綢;機靈人卻起了貪念,他把剩下的羊毛和絲綢全都背在身上,緊趕慢趕,往家的方向走。沒走多遠,他們又發現了許多寶石,老實人沒有猶豫,把絲綢扔掉,挑選寶石。而機靈人雖然已經負重難行,但他又舍不得扔掉羊毛和絲綢,只好費力地彎腰撿寶石。不幸的是風雲巨變,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老實人見狀連忙趕回家去,之後變賣了寶石,從此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而機靈人拖著沉重的羊毛和絲綢,在雨中一步一步艱難地往前挪,最終疲憊地倒在雨水之中。
翻開歷史,其實有許多先人為我們演繹了“放下”的智慧與藝術。宋朝時的呂蒙正被皇帝任命為宰相後,他第一次上朝就有人大聲譏刺他:“像這樣的人也能入朝為相啊,真是不可思議!”而呂蒙正置若罔聞,只是低頭前行。跟在後邊的官員卻為他鳴不平,說要幫他弄清楚是誰如此放肆,敢在朝堂之上出言不遜譏刺宰相。呂蒙正卻謝絕他人的好意:“各位的好意我心領了。此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也怕一旦知道是誰說我壞話而心生芥蒂,以後難以在朝中共事啊。”
呂蒙正一直以“無為而治”作為自己的施政方針,他舉薦賢能,從不約束他們才能的發揮,所以外人一直認為當朝宰相只是個擺設而已。他的兩個兒子對此憤憤不平地說:“父親,外人都說你不會當官,身為宰相,權力卻都讓人奪去了。”呂蒙正哈哈一笑說:“我確實沒有什麼本領,我能當上宰相,就是因為皇上知道我善于識人,我當宰相的職責就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為國效力,我要權力有什麼用呢?”
呂蒙正能夠成為宋朝名相,其根源就在于他有一顆能放下一切榮辱得失的心,用一句俗話來評價呂蒙正,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歷朝歷代,不少當官的人拼命地攬權往上爬,但並不是因為他們更有能力,只是他們的貪心更重,對欲望的渴望更重。一旦這類人掌權,他們多是嫉賢妒能之人,不願放權,從而束縛下屬才能的發揮。
不能放下是一種深切的悲哀。大千世界光怪陸離,欲望太多會讓人痛苦不堪。聰明的人,懂得在該放手的時候適時放手。沒有負重的人,才能輕松上陣,度過輕松快樂的一生。有的時候,你看似放棄了一些東西,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是放下了一生的重負。
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拿得起,放得下。不為得到而狂喜,不為失去而深悲!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沉重。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去。
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氣量,拿得起是可貴,放得下是超脫。鮮花掌聲能等閒視之,挫折、災難能坦然承受。“人生最大的敬佩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當迷霧消散塵埃落定的那一刻,你會發現這一切原本只是自己放不下。
煩事人人有,放下自然無。這是人生智慧精華的極度濃縮。猶豫不決、模棱兩可的不良習性會使你喪失一切原有的主張,會無謂地消耗你的所有精力。
所以,請盡快拋棄那種遲疑不決、左右思量的不良習性,果斷一點,學會掌握決斷的時機吧!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做人,應該為自己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應該把自己塑造成別人效法的模范。
如何讓自己拿得起,放得下呢?智者有言,我們要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皮箱在我們有用時,就將它提起,不用時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皮箱時,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贅;反之,要用時,沒有皮箱,就會有不便之處。所以我們做人要像皮箱一樣,能夠提得起放得下。提所當提,放所當放,提放自如。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無所謂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卻放不下。拿不起,就會庸庸碌碌;放不下,就會疲憊不堪。人生有許多東西需要放下。只有放下那些無謂的負擔,我們才能一路瀟灑前行。
第四章 簡單生活,給自己的生命留出點空間
簡單生活,不僅僅是取你所需,更是舍棄許多欲望,畢竟功名利祿都是過眼浮雲。此外,還要順應天命,不刻意追求完美。任何時候都要做簡單的自己,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常懷感恩,這樣生命的空間會更寬廣,生命的疆域會更加開闊。
簡單生活,只取你所需的
智者的共同特點是:一方面,因為看清了物質快樂的有限,最少的物質就能使他們滿足;另一方面,因為渴望無限的精神快樂,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們滿足。——周國平
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對于物質需求所佔比例越大,他就離神越近。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這當然必須免去物質之憂,但並非物質越多越好,相反,毋寧說這二者的實現是以物質生活的簡單為條件的。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麼閒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一個追求簡單生活的人,他終年光著腳穿一件襤褸長袍。蘇格拉底每次走過市場,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總是會很吃驚:怎麼有這麼多我用不著的東西啊?在他看來,沉醉于物質的人早就被神拋棄了,全能和不朽都早已只是人的夢想,能與神相提並論的只有一點——輕視財物便得自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那樣的日子已經走遠,要在成長中懂得品味憂傷,凡事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讓自己簡單生活,保持心靈的澄澈和清寧,才能收獲一份明凈的情懷。
修昔底斯曾說過,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他的《自由與愛情》這首詩里也這樣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足以說明,幸福生活沒有自由是不行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的簡單,其實也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
上帝派黑天使和白天使在人間巡遊,短短的旅途,兩位天使卻看到了人世的許多景象。
一個乞丐面黃肌瘦地在大街上閒逛,想找一些可以吃的,但找來找去卻沒找到,只得坐在廣場上休息。這時,一個男孩左手拿著面包,右手拿著牛奶,邊走邊吃,經過乞丐的身邊。乞丐盯著小男孩手里的食物,摸了摸餓得扁扁的肚皮,咽了咽口水,羨慕地說:“有飯吃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呀!”
小男孩沒理乞丐,繼續往前走,就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坐在爸爸的摩托車上來到了麥當勞門口。他們要了兩人份的大餐,小女孩開心地啃著漢堡,吸著可樂!小男孩低頭看了看手中的面包和牛奶,羨慕地說:“能開心地吃麥當勞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呀!”
小女孩吃完麥當勞後,舔著一支雪糕坐上了爸爸的摩托車後座,他們準備回去了。這時,一輛漂亮的黑色小轎車急速駛來,絕塵而去!小女孩想:“能開這麼漂亮的車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呀!”但她不知道,小轎車里坐著一個逃犯,警察正在追捕他。這不,警車很快地追上來,逃犯馬上就被戴上了冰涼的手銬。坐在警燈閃爍的警車里,犯人透過車窗看到乞丐在路上閒逛,于是他大聲喊道:“你能自由自在地閒逛,真是一個幸福的人呀!”
聽到這些話,乞丐心里可高興起來了。他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幸福的!于是,他一路唱著歌,跑去找活幹,掙飯錢了。兩位天使回到天堂後向上帝匯報了在人間所見到的這一切,並不解地問道:“為什麼乞丐也是幸福的呢?”
上帝聽過之後,笑了,說:“人人生而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只是一些人沒有主動去把握而已。幸福的生活因人而異,只要生活方式適合自己,就能自由自在。”
也許,關于簡單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解讀。有人說,忙碌工作一天是簡單。也有人說,簡單是閒暇時的隨性,是徹徹底底的放松。其實,生活的內涵在人,人更重要的是在于體現生命的價值。古往今來,一切賢哲都主張簡樸地生活,以便不為物喜,不為禮拘,從而能清除生活中的喧囂、煩瑣、雜亂和困惑,保持輕松的身心和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一心一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簡單不是單調,不是無為,也不是空虛。它是一種境界,來自于精神世界的富足,是一種心靈的輕快和自由。詩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上簡單的生活,這在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詩人、哲人、聖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證。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並不多,超乎此的屬于奢侈品。它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現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雜了,結果得到許多享受,卻並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並不自由。
仔細想一想,我們便會發現,人的肉體需要是有由它的生理構造所決定的極限的,因而由這種需要的滿足而獲得的純粹肉體性質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變的,無非是食色溫飽健康之類,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有盡頭的。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富了總可以更富,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賺錢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
一個專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質上的需求必定是十分簡單的。因為他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沒有工夫關心物質方面的區區小事;他沉醉于精神王國的偉大享受,物質享受不再成為誘惑。
人活世上,有時難免要有求于人和違心做事。但是,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欲,滿足于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限度。遠離這些麻煩的交際和成功,實在算不得什麼損失,反而受益無窮。我們因此獲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陰,可以把它們奉獻給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和真正感興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獻給自己。對于一個滿足于過簡單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寬闊的。
無欲則剛,功名利祿過眼忘
我一生寫作自以為是比較隨意的順性的,秉筆直書,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寫成了也不太計較個人得失和別人的毀譽。——費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