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議論說:“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我們知道,在古希臘有個斯巴達,那里的生活被設置得了無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為亡命戰士,使女人成為生育機器,前者像鬥雞,後者像母豬。這兩類動物是很特別的,但我以為,它們肯定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歡又能怎麼樣?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說他始終懷念著下鄉插隊時遇到的那只豬,為什麼呢?因為這只豬大無畏地面對人生,無視生活的簡單設置,這只豬還只對知青好,不畏權威,不會在領導面前阿諛奉承。
生活也是一樣,大部分的人迷失在擁擠的人群中,忘掉自己最初的目的,甚至畏首畏尾,永遠滯留在沒有成功的原點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處境艱難時,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自信、勇敢地去實踐自己的想法,這樣,在人生旅途中,你就永遠都能找到一個空座位。
但通常我們總是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涌動的街頭,這也是我們不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冷靜下來,駐足的理由和機會。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我們作為渺小的個體只是在跟著速度匆匆行進。而內心的聲音,便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了。
要衝破這種喧囂的束縛,你必須靜下來,傾聽自己的真正願望!內心的聲音在訴說什麼呢?它始終如一提醒我們的,乃是我們內心最真實、最持久的願望和要求。我們到底想得到什麼?我們最關注、最在乎的東西是什麼?內心的聲音都在以一種默默的堅持提醒我們。
善于傾聽永遠是一種做人的美德。只不過有人習慣聽從來自外界的聲音,有人則習慣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後者似乎更少一些。
“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的一生跌宕起伏、絢爛多姿,頗具傳奇性。她從小就蔑視一切陳規,討厭所有的浮華做作,僅僅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鄧肯很小就開始跟著名師學習芭蕾舞。在當時,芭蕾舞是西方舞臺藝術的主流,高雅、神聖,不可侵犯,女孩兒們都以會跳芭蕾舞為傲。但鄧肯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小姑娘,她只上了三節課就離開了,而且再也不肯回去正正經經地跟著別人跳芭蕾舞。後來,她說,她厭惡芭蕾舞的程序化,厭惡那約束人的舞鞋和束身衣。
從那時起,她就朦朧地意識到:真正的舞蹈一定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要能表現人類的精神和靈魂,因此,程序化的身姿和動作都是沒有必要的。後來,鄧肯開辦了自己的舞蹈學習班,哪怕面對的是最年幼無知的學員,她也要告訴他們:“用你們的心靈去聽音樂。現在,你一邊聽,是不是同時能感覺到有一個自我正在你內心深處覺醒?正是靠這個自我的力量,你才抬起你的頭,舉起你的臂,慢慢地走向光明。”
鄧肯的觀點驚世駭俗,她跳舞的方式更是驚世駭俗。練舞的時候,鄧肯常常一動不動地佇立幾個小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停地思索,努力尋找舞蹈動作的最佳噴發點。演出時,她徹底拋棄了傳統的舞鞋和舞衣,改穿寬松裙袍或透明紗衣,赤著雙足,自由擺動,自由起舞。她完美的舞姿展現了最自由的身體,以及蘊藏其中的最高智慧。觀眾每每被她充滿力量和感情的舞姿打動。
但是,當時的上流社會並不欣賞鄧肯的舞蹈風格,時評家挖苦說:“如果胡亂踢踢腿的動作就算芭蕾的話,果然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舞蹈家!”為給自己的舞蹈爭得一席之地,鄧肯攜帶家人流落異國他鄉。經歷過無數的坎坷波折之後,鄧肯依然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從始至終,她堅持著聽從內心的聲音,這給了她異乎尋常的生存勇氣,使她在絕望的谷底得以重生,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的獨創舞蹈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了世人的承認。
你該懂得,一個人,無論他身在何處,他永遠能夠傾聽到的首先是他內心的聲音,那麼,為什麼不聽從它呢?為什麼要讓後來喧囂的吵鬧取代它呢?自己內心的聲音,才是成功者最強大、最可依賴的力量。走自己的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傾盡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生活才值得一過。
人生需要一張日程表
人生是一趟旅行,只賣單程票,不賣回程票。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過怎樣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選擇,只有自己才能賦予生命最佳的詮釋。——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