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5萬個餐具的戰爭

時間:2012-07-31 10: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平常人家吃一頓飯,大概會用到多少餐具呢?以兩個人用餐的三菜一湯為例,湯碗、菜盤、飯碗、筷子、湯匙等,簡單使用大概10來個左右,平均一個人約用5個,但若將用餐場景挪到加賀屋,一個客人一頓日式料理的餐具可不止這些!

  每一頓會席晚餐平均會有10—12道菜,特殊豪華餐甚至多達15道菜;隔天的日式早餐,雖無晚餐那般豐富,從前菜到水果,也有8—10道。“一泊二食”的客人,晚餐加上早餐,兩頓飯的餐具加起來,有45—50個。假使以一晚住上千人的客人規模來算,加賀屋的廚房里將會用到45000—50000個大大小小的餐具,上面盛裝著各式料理!

  粗估這樣的規模,每逢晚餐和午餐時刻,整個廚房就有如戰場般緊張。這個“大戰場”還分成數個“戰區”,分別由專人控管:炊飯區的大電飯鍋不斷冒著蒸氣,蒸出一大鍋一大鍋熱騰騰的越光米白飯;冷盤前菜區每一樣擺設和菜色各有一個專人負責,宛如工廠作業區般一人負責一樣冷盤,綿延數米的壯觀場面讓人驚嘆不已!

  另外,在廚房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負責烹調“非正常料理”的“注意場”。所謂的“非正常料理”,是專為對某種食物過敏的客人所烹煮的特別料理,這個區域里有四個調理師,針對客人不能吃的食材做調整,另外為客人做出一道道專屬料理。

  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好像只要替換菜色就好,其實不然。因為會造成食物過敏的食材很多,一來要懂得去避開,二來雖是量身定做的專屬菜色,每一道還是要有連貫性,可以配成一全套豐盛的會席料理,等于是臨場發揮廚藝,制作好多套菜色,每每考驗著“注意場”調理師的功力。

  為何會如此大陣仗另外烹調“非正常料理”呢?因為根據加賀屋歷年來的經驗,住在加賀屋的客人中,每天大約有一成的客人需要變更當日正常菜單的某些菜色,換句話說,每天1000個客人中,大約有100人可能需要另行設計的特制料理。這些特制料理,有些是在訂房時就事先言明,對哪些食材過敏;有些則是客房管理員在上菜服侍客人時才發現“咦,為何客人都不動這道菜?”;或是客人不經意說出對某道菜過敏,就會趕緊通知廚房臨時更換菜單。

  這種情況,換成別的旅館,或許不會特別處理更換,因為是客人自己不能吃,錯不在旅館,沒有理由再花成本更換別的菜色;但在加賀屋,就會特別再為客人烹煮另一道菜替換。

  相對于別的旅館的單一菜單,加賀屋不厭其煩,為有需要的客人烹調新菜色,皆源于旅館奉行的“全心全意為客人”的服務理念。

  除了“注意場”小心翼翼處理食材外,廚房人員還得面臨各種突發狀況。例如,客人中有老人家牙齒不好,客房管理員就會請廚房將腌蘿卜等菜肴切細處理後再重出菜;一接到味道太淡、太濃等指示,也要趕緊調整……接到這些種種來自客房管理員的任何傳達客人需求的指示,不能面露不悅,且要迅速執行。

  出菜時間點也要嚴格掌控,一般用餐時間大概是晚上6—8點,客房管理員配合客人用餐時間及速度依序上菜。其中,最難掌握的是生魚片的上菜時間。一般高級旅館的晚宴,依照當日菜單順序出菜,一直到生魚片擺上桌為止,是當晚會席料理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于一般旅館的生魚片擺盤方式,加賀屋的生魚片有九成以上是以冰塊擺盤方式出菜。即使同一間客房、同一個宴會場,每個客人的用餐速度都不盡相同。有人一直喝酒、聊天、談公事,餐桌上的菜幾乎都沒動筷;有人靜靜地品嘗,老早就吃完了前面的料理,如何在冰塊未融且是最佳品嘗時間點時將生魚片擺上桌,全賴客房管理員的細心觀察。有時候同一間客房,可能上生魚片時間相隔10分鐘、20分鐘都有。看似不照規矩,未統一出菜,其實內藏加賀屋對客人的用心。

  美味料理也要吃得安心。根據加賀屋資料統計,加賀屋每年光採購的食材費就要10億日元,加上姐妹館“東之風”(AENOKAZE),一整年約供應30萬人以上的餐食。這個工作不僅是專心烹調出美味的料理就好,還要有人命攸關的自覺,經手的每一道菜都要謹慎料理,絲毫不能大意。

  為此,加賀屋每年會舉辦一次安全講習,召集全館人員,講授食物中毒、何種食材會引起什麼細菌等知識;另外針對廚房的料理人員,每月舉辦一次“調理講座”,聘請衛生學等各類專家、講師,講解食物中毒症狀、易引發中毒的細菌特性、各種食材的特性、食物過敏等相關知識。

  廚房的衛生管理更是嚴格執行,生魚片中有幾道菜色,擺盤人員就得換幾次免洗手套,除了講求衛生,也避免不同的生魚片互相串味,力求口感鮮美。廚房的清潔及消毒也是時時注意;常設的檢查室365天都不休息,每天抽檢當日料理樣本,以確保料理安全無虞。

  廚房外的清潔也不能忽略,為防止客人帶進如禽流感之類的病菌,加賀屋特意請專業人士做全館消毒,電梯按鈕、樓梯把手、門把等,每一個地方都仔細處理。

  加賀屋懷著兢兢業業、絕不心存僥幸的態度,不只是保障了客人的飲食安全,也是穩固了加賀屋在日本美食界的龍頭地位。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