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你當然是最好的

時間:2012-08-15 13:13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不知道女兒在那個陌生的國家會遇到什麼困難,我無法預先想到,但知道她是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的,各種各樣的。但無論什麼困難,在遙遠的美國,也只能靠她自己去戰勝了。

  收到女兒的第一封信我很高興。看到了她正在學會獨自生活。只是信中談到她初到美國,在紐約機場獨自候機時的那段話,讀來讓人不能不為她憂慮。

  她說,在紐約,飛往波士頓的飛機晚點了。那實在是漫長的等待。我覺得不舒服,因為周圍的人讓我覺得不舒服,感覺並不很友好。

  于是開始憂心忡忡。不知道女兒為什麼會感覺不舒服,想那會不會是美國人的“種族歧視”。可能是因為關于這方面的報道看得多了,所以才想到女兒的所謂“不友好”,可能就是美國社會的那個大問題。

  但是對女兒這樣的好女孩兒也要歧視嗎?其實在好萊塢的電影中,通常表現得最多的,是白人對黑人的歧視。那是最深刻也是最尖銳的一種歧視,白人從歐洲移居美洲大陸,一上岸就成為了主人。而黑人從遙遠的非洲遷徙至此,也是一登陸就成為了奴隸。所以這種主仆之間的歧視,從一開始就存在了,何況又加進去了種族的差異。白人歧視其他有色人種的事情好像並不多,但是聽一些赴美定居的朋友說,歧視還是有的,只不過不那麼激烈罷了,很含蓄的,不露痕跡的,有時候幹脆僅只是一種感覺。但畢竟黃種人也是有色人種,黑頭發黑眼睛。而女兒就是這樣,她有很黑的頭發,和很黑很黑的大眼睛。

  僅僅是由于女兒在機場的那種周圍人群不友好的感覺(後來隨著她慢慢熟悉了那里的生活,她就再也沒有過那樣的感覺,至少她再也沒對我說起過),我就開始拼命地為她擔心。很怕女兒在日後的生活中,會遭遇這種種族歧視的困擾;怕她在16歲的時候,就被迫接受這種不公正的待遇;怕她原本快樂的天性,會因此而被扭曲被壓抑,從而帶來一生的悲哀和陰影。

  該給她一種信念。這是我讀了她的信後,立刻就萌生的一種想法。該給她一種信念,那就是自信。特別是在這個最初的時刻,我知道自信對于一個小女孩兒來說有多重要。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以最好的姿態去面對他人。唯有自信才能戰勝可能會有的種族歧視,也唯有自信才能戰勝自己,和自己的怯懦。

  我要讓她知道,有色不是罪惡,而種族的歧視才是罪惡。如果真有所謂的種族歧視,那就不是她自己的問題了,也是她無法改變的。那是身外的東西。我要讓女兒知道,她身上的那些好的品格,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想過,我便開始不遺余力地對女兒說。無論在電話中,還是在寫給女兒的信中,發給女兒的E-mail中,我都會不停地對她說:你要記住,你是最好的,也是最優秀的。南希和John也這樣說。你剛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就讓他們為你而十分驕傲了。那是因為你真的是個好女孩兒。只要對自己充滿自信,就一定能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所有困難。

  當然我並沒有明確對她說,是因為那里存在著種族歧視,我才希望她自信。不是的,或者不單單是。因為她也並沒有對我說起過,她究竟遇到了什麼。但無論如何,在初到美國的時候,確立她的自信心,讓她為自己驕傲,一定是她能夠以積極的姿態融入美國生活的一種最好的方式。她對自己的信念,將支撐她。

  我有意強化了這一點。我不停地誇獎她,甚至有了吹捧之嫌。但在那個關鍵的時刻,我想那樣的鼓勵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女兒真的很優秀。她具有稱得上優秀的很多東西。就單單是能夠被選中參加AFS項目,就證明了她是最好的。同時她的有著濃鬱文化色彩的家庭,也給了她積極的培養和熏陶,使她成為了那種文化素質很高而且天分也很高的孩子。從小到大,她的學習成績總是在班級名列前茅,並且她也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市重點初中和高中的。她還曾在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得第二名,又曾在全市英語口語比賽和英語學科競賽中獲得第一。她從5歲起就開始彈鋼琴,今天她已經能夠出色地演奏那些大師們的經典之作。她還喜歡讀書。她讀過那麼多中外名著。她還有極富才華的寫作能力,她在表現她的思想的時候,總有她獨特的視角。她開朗的性格,讓她擁有了朋友和友情。以至于在她走了以後,她的朋友會不斷地來看望我們並帶來鮮花。這些難道還不能證明她是個優秀的女孩嗎?並且她漂亮,真的很漂亮。一個這樣的小孩,還有什麼不自信的呢?

  所以我對她說,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不愉快的事,或是什麼不友好的人,你都不必沮喪,更無須自卑。因為你是最好的。並沒有很多小孩兒會像你這樣,在16歲的時候,讀過那麼多書,演奏過那麼優美的樂曲,寫出過那麼有意思的文章,拿過那麼多獎,掌握那麼嫻熟的英語,並且能到那麼遙遠的美國。所以,相信自己。不要在乎那些不友好的感覺。而對于那些你不喜歡的人,也不必費心和他們交往。讓自己的身心始終保持輕松和愉快,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這樣,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和遙遠的女兒說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也許女兒並沒真的遇到過那種不公正的待遇,但那卻是我作為母親不得不考慮的。事實證明,女兒在美國確實沒有受到過種族的歧視,那是她回國以後對我說的。她說美國的人民很友善。諾維爾的人民很友善。對她來說,沒有種族歧視。真的沒有。

  女兒對美國人的認識印證了我對美國人曾經的感覺。那也是我所親歷的,1994年,我作為美國政府“國際訪問者計劃”的客人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大陸。整整40天,我參觀訪問了美國從東到南到西的很多城市,每天也是不停地和美國人打交道,到處地對話,到處是友好的面孔。朋友說美國人之所以對你好,原因之一很可能因為你是政府的客人。因為是政府的客人,我得到了最好的禮遇,我不知道有一天如果我不再是政府的客人,他們是不是還會對我同樣的好。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如女兒所說,美國人就是喜歡那些優秀的人。但總之赴美訪問的40天,讓我充分感受了美國人的友好和熱情,我因此也有了很多美國的朋友。譬如馬里蘭州的瑟若?安,一位非常友善並且非常喜歡中國的女士。後來她還專門從馬里蘭州開著車趕到華盛頓,僅僅是為了請我吃一頓飯。記得那是一家非常幽雅的意大利餐館。燭光,不忘瑟若?安的燭光。再後來,瑟若?安又隨旅遊團,專程到中國來看望我。再譬如愛荷華的哈瑞和朱迪,他們真誠地把我請到了他們的家,又陪我在美國中部的草原上散步,感受農場上的美麗風光。還有新墨西哥州的“二戰”老兵斯凱倫和他那麼可愛的外孫女小柯瑞娜。還有紐約的項目負責人彼爾,紐約作家房間送給我鮮花的那些朋友們。他們都是白人。他們都非常好。和他們在一起我確實沒有過任何被歧視的感覺。我和他們是好朋友。

  想想,其實歧視與否還在于自身。在于你是不是一個品質和人格都值得尊重的人。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沒有人敢歧視你,甚至會崇拜你。但如果你的人格不夠獨立,甚至還有很多令人難以忍受的毛病,那就不單單在美國,就是在中國在自己的民族中,也會同樣被瞧不起,甚或被唾棄。

  我這樣思索著關于歧視與人格,我可以以一個成人的態度去對待可能會發生的那一切。但是女兒不同,她還那麼小。盡管她從沒有對我提起過,但只要她遇到了一點兒不愉快,我都會首先想到這種歧視的因素。

  當然美國畢竟是移民的國家,是很多的種族不斷融合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人們應當已經適應了不同膚色的人們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白人、黑人、黃種人,猶太人、意大利人,拉丁裔或者華裔,林林總總,應當說美國已經是世界上最能包容種族的國家了。而且各種種族也只有在美國這樣的國家才能迅速地融合。一個典型的證明就是,1995年北京的世界婦女大會上,你如果看到一個膚色很黑的黑人婦女,那她就一定不是來自美國而是來自非洲。這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因為美國的黑人確實早已經被其他的種族演變或者異化了,無論是他們的膚色,還是他們的骨骼,都已經和他們遠在非洲的祖先迥然不同了。

  幸好美國是一個移民的國家。所以美國不會像另外的一些國家那樣那麼排外。

  也幸好女兒是一個優秀的小孩兒,在最初的隔閡、陌生、語言不適之後,她很快就適應了那個國家,適應了那里的生活,並融入了人群。

  慢慢地,女兒找到了她的朋友。她為此而很興奮,她說很多的朋友是她自己找的,他們都很喜歡她。後來她和他們的友誼始終保持著。回國後也一直以各種方式相互聯係著。有時候在網上看他們聊天,談話的桌面突然就彈了出來,然後美國那邊的那個小孩就說,嗨,若若,你在嗎?你怎麼樣?我想你。和我說話。

  他們的友誼就這樣延續著,至今。

  是的,女兒很快就不用我擔心了。她有能戰勝所有困難的勇氣,也有徵服她身邊的美國人的能力。她很快建立了一個朋友圈。她成了朋友們最好的朋友。那是她自己獲得的。那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女兒很快融入了那本不屬于她的生活。她讓那一切屬于了她。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