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謬論10:出版流水線,編輯只管編

時間:2013-01-11 09:42   來源:台灣網

  謬論10:出版流水線,編輯只管編

  正解:書印出來以後再考慮行銷為時已晚。要把行銷思維貫穿到圖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行銷需要。

  經常會有做出版的朋友,帶著新印出的樣書來討主意:“我們該用什麼辦法,把這本書宣傳推銷出去呢?”

  我通常會盡可能提供一些行銷思路,但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唉,已經晚了。你都已經把書做出來了,它能不能賣基本已經定型了。為什麼不在圖書製作之初就考慮行銷呢?”

  在大多數出版社、民營公司內部,往往會有這樣的情形:編輯和行銷、發行是脫節的。整個出版流程好比一條流水線作業,大家只是做好自己負責的這一塊工作就算完事。行銷並不參與圖書前期製作,而編輯在製作圖書時,也很少考慮銷售的需要。編輯把書製作出來了,再交給行銷去推廣。

  而到了這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你已經把一堆粘土燒成了粗陶碗,再能幹的行銷也不能幫你忽悠出青花瓷的價錢啊!

  強調一句:書印出來以後再考慮行銷,已經太晚了!

  編輯應該把行銷的思維貫穿到圖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包括圖書策劃、書名、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序與跋、封面設計、腰封等諸多細節,都要考慮到讀者,考慮到銷售。

  我見過這樣“負責任”的編輯,會用一個小時去琢磨某個字、某句話是否合適,會跟作者打十幾個電話核實某一個細節,但卻根本沒有考慮讀者定位、讀者心理、以及怎樣讓書到達讀者。對於書名、封面文案、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之類也完全無視,往往是作者給過來的是什麼就用什麼。

  我不得不説,這是極不負責的。

  編輯的主要任務並不只是審讀書稿,編校文字,更重要的是找出書的賣點,以合適的形式來呈現它。

  我的建議是,責任編輯起碼要分配30%的精力來找賣點、做文案,而不是只把心思花在編校內容上。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