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論11:行銷之存在,只為多賣書
正解:行銷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提升單品銷量,更重要的是樹立品牌,打造企業形象。做到“XX出品,必屬優品”就算成功了。
常見編輯把某本書銷量不佳怪罪于行銷編輯,認為他們不給力,埋沒了好書。這抱怨即使不好説沒有道理,起碼也是證據不足的。
行銷編輯所做的事,主要是錦上添花,很難起死回生。
一本書如果本身有賣點,有較大的讀者群,行銷宣傳的確對銷售很有幫助;但如果這本書本來就沒有多少讀者,或者做得很差,行銷也很難妙手回春,讓它成為一本暢銷書。
所以,一本書賣得不好,還是要更多地從編輯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問題都推給別人。
同時,相對於編輯和發行,行銷的工作和效果是很難量化的。編輯編了多少萬字、出了多少本(或碼洋)書,發行鋪了多少貨、收了多少回款,這都是可以量化考核的;但行銷對一本書銷售作用有多大?很難説得清楚。
有些出版社或民營公司對行銷編輯有相對嚴謹的考核,如發了多少家書評書訊、有多少家連載、多少個封推之類,但這些對於書的銷量究竟有多大促進,起碼就目前來説,還是很難考量。
行銷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提升單品銷量,更重要的是樹立品牌,打造企業形象。
行銷編輯應該精力地做好每一本書的宣傳推廣,但更應該有更高層面的視角,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推出。
做到“XX出品,必屬優品”,就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