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追尋我們自由的腳步

時間:2013-09-25 09:50   來源:中國臺灣網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電影《羅馬假日》

  “旅行是一個馴養的過程。就像小王子馴養他的玫瑰花,獨一無二;就像狐狸馴養小王子,有了麥穗的顏色……旅行,于我,是在馴養第N個故鄉。”多年前,我在《四個女人的幸福出逃》一書中這樣寫道。

  出發,似乎是我曾經的生命常態。“遠方有故鄉,故鄉在流浪”。

  堅守自由奔放的心

  曾一度,我跟許許多多宣稱熱愛生活、熱愛自由的年輕人一樣害怕有孩子。結婚多年,我努力做丁克一族,只是因為害怕孩子的到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束縛渴望自由的心和想要奔跑的雙腿。

  直到Rainbow的意外到來。

  毫無徵兆的,她來了,而且頑強地、固執地留了下來。

  那是一段艱難時光。抉擇,是最難的過程。

  但當我發現,我依舊可以懷揣著肚里那棵正在逐漸長大的小苗乘坐飛機去上海,去荷蘭,回娘家;我依舊可以登高遠眺,可以做瑜伽,照樣上班,照常吃飯睡覺。除了身材日益臃腫變形,生活並沒有因一個新生命即將誕生而改變太多,我逐漸欣然接受,期盼著她快些降落世間,與我一起體驗悲歡喜樂。

  最後,她終于真切地來了,帶著響亮的啼哭和睜得大大的雙眼,一眨不眨地好奇地盯著我,倣佛想要透過她的母親,看透這個世界。

  Rainbow出生後的頭3個月,是我人生中最幸福而又最艱辛的歲月。睡眠嚴重不足,帶著大小便的尿布、床單堆成了山等著清洗,老板打來電話催促盡快回崗工作,寒風把這弱小的嬰兒堵在房內,也逼迫她的奶娘我足不出戶……我覺得,那時的我,都快患上產後抑鬱症了。

  幸運的是,很快就到了春節,我們決定帶著孩子去往家住南方的爺爺奶奶家過年。南方溫潤的氣候,擺脫了家務瑣事的煩惱,沒了老板的催促,能時刻與孩子和孩兒爹在一起,這趟探親之旅的一切,很快就讓我活了過來。回到家,我精神煥發,渾身充滿活力,重新燃起了成為優秀母親和優秀伴侶的信心。

  這趟旅行讓我發現,帶著孩子出門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困難。即便是出遠門,只要提前做好功課,準備充分,它所帶來的快樂完全可以讓困難忽略不計。

  萬事開頭難。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會越來越容易。

  我們全家的這一趟遠途親子旅行得以成功首先得感謝我的好友Erica,是他們全家在孩子4個月大時的一趟京贛自駕之旅給了我非凡的信心。要知道,如果沒有他人的鼓勵,沒有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我是不敢貿然帶著僅4個月大的孩子飛行長達3個小時,從寒溫帶去到亞熱帶地區的。

  Erica夫妻倆也是狂熱的旅行一族。孩子的出生同樣讓他們困惑——還能像從前一樣想走就背上行囊出發嗎?壓抑、狂躁與疲倦日益吞噬著這對曾經活力奔放的愛人,夫妻關係也一度降溫。

  怎麼辦?孩子4個月大的那個仲夏,他和太太毅然決定帶著孩子開車奔赴江西婺源。令他們驚喜與意外的是,一路上孩子安靜極了。吃了睡,睡了吃,醒來時就安靜地躺在嬰兒提籃里望著窗外,聽著汽車音樂播放器里流淌出的或柔美或激蕩回腸的音樂,如大人一樣,他在享受著漫長而美好的旅程。

  那趟旅行輕松又愜意,因照顧孩子、處理家務以及工作帶來的疲憊一掃而空。兩人發現,自己倣佛又回到了初次相識的甜蜜歲月。

  Erica說:“最重要的是,這趟旅行讓我明白,只要我們願意並付諸行動,擁有孩子的生活也能夠朝著我們期待的那種自由奔放的狀態發展。讓我們改變或者堅守的,並不是孩子的到來,而是自己的內心。”

  是的,這也正是我想說的。我們全家一同去旅行的原因之一就是繼續堅守我們的內心,堅守那顆自由奔放的心。

  新父母尤其需要旅行

  還有誰能比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們更需要這樣的旅行呢?我們以為自己還是個孩子,卻突然之間成了別人的父母,肩負重任。因為獲得一個新的生命,卻又必須放棄某些東西,有時甚至包括自由和夢想,那些放棄,太難了。我們要付出,為這個新的生命,付出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去照顧他,帶他感知世界,感受愛。

  一個新生命的成長並不容易。他會哭,會鬧,但他不會說話,你不懂他的表達,一次次的理解失敗,太容易挫傷新生父母的信心——我是合格的母親嗎?我是合格的父親嗎?我的孩子怎麼會毫無緣由地哭鬧,他怎麼啦?他為什麼總是生病?他為什麼深更半夜還不入睡?

  尤其是做母親的人。據統計,約有高達50%~70%的新媽媽患有不同程度的產後抑鬱症。引起產後抑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產後體內荷爾蒙分泌的變化影響了腦部活動。而其首要原因是在心理上不適應母親角色,對生活習慣的改變難以接受。醫學專家建議,為預防產後抑鬱症發生,除了保證新媽媽的合理飲食、充足睡眠外,家人要多體諒新媽媽的情緒變化,鼓勵並協助新媽媽盡情投入到新生活中來,不要把自己閉鎖在家里,天氣好時一定帶著小寶寶外出散步,呼吸新鮮空氣,讓精神振奮起來。

  旅行,就可以讓新媽媽遠離日常瑣事,放松心情,忘掉一切煩惱。哪怕是去一次附近的公園,回家之後,家里的空氣都會變得不一樣。那麼,為什麼不出發?

  兒子Major兩個月大時我們一家四口的周末郊野露營之旅讓我異常難忘。之前的很多次親子旅行讓我意識到,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其他地方,我都要換同樣多的尿布,喂同樣多次奶,同樣睡那麼久的覺,很好的是,出門在外,我不用洗碗,不用擦地,更好的是,寶貝們一出門就很乖,吃得也好,睡得也香,根本不需要像在家時那樣哄著才能入睡,勸著才會好好吃飯。那麼,我為什麼非要把這些事放在家里做呢?當我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發現帶著孩子出門去旅行,一切都變得輕松起來。我對帶著一個弱小的新生兒出門這件事不再畏懼。是的,我為什麼非要待在家里,為什麼不去一個優美的地方做同樣的事情?

  我坐在開滿二月藍的小樹林里給我的小Major喂奶,他睜著大大的雙眼望向我頭頂湛藍的天空,先生Panke在不遠處支起一頂四人大帳篷,女兒Rainbow在爸爸身旁跑來跑去幫忙,時不時採一朵小花別在自己頭上,我們的耳畔回響著鳥兒清脆的鳴叫,而旁邊的爐子里正冒著熱騰騰的蒸汽——我們的午飯就快好了。

  我開始進入了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不曾有過的放松狀態。我第一次全神貫注地觀察我的兩個孩子,他們是個奇跡,是我們生命中收獲的最好禮物。望著他們,無數個不眠之夜全都忘得一幹二凈。

  那是我們親密的機會

  帶著孩子出門旅行,尤其是帶著一兩歲的孩子去旅行,聽起來的確是件令人頭疼的事。特別是對剛做父母的人來說,自己對孩子還不了解,帶著一個“陌生”的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聽著就令人頭大。哪些地方可以帶著孩子去?怎麼帶著孩子去?路上他怎麼睡覺?要帶什麼東西?要帶多少東西?孩子生病了怎麼辦?孩子在路上哭鬧怎麼辦?

  問題實在太多。當然,當孩子長大一些,過了3歲,上面的問題都不成問題了,但是,新的問題又出來了——他開始挑剔父母的旅行安排,他開始掙脫父母的雙手獨自行動。

  于是,為了省卻這樣的麻煩,很多父母決定,省卻旅行。

  但是,養育孩子,必定會遭遇許多麻煩。生活中有很多事,我們未必喜歡去做,我們做的,也未必都是我們喜歡的。而把不喜歡的事情變成喜歡的事,是一種生活藝術,很考驗智慧。同樣,面對並戰勝養兒育女過程中的困難,是我們的責任,會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層的領悟。

  帶著孩子去旅行,恰巧給了我們一次全家人時刻親密相處的機會,給了我們了解孩子、了解自我的機會,讓我們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一起想辦法克服這些困難。

  感到帶孩子很困難、認為孩子不聽話的父母,通常跟孩子相處的時間都很少,很難花時間認真、用心去了解孩子成長的必然規律。帶著孩子去旅行,能讓平常忙碌的父母靜下心來、真正用心去認識自己的孩子。

  旅途中,一家人多了許多交流的機會,這種交流讓彼此間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大自然面前,爸爸媽媽也顯示出活潑的天性,孩子會發現爸爸媽媽不再像平時那樣嚴肅,也有一顆天真、活潑、童稚的心。而父母也很快就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脾性,掌握孩子的生活規律,知道孩子的喜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父母與孩子之間,天生心有靈犀。

  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處理與孩子有關的問題也就變得得心應手,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父母角色也會產生新的認識:其實我們能夠成為優秀的爸爸媽媽,我們本身就是很好的爸爸媽媽。

  兩代人的代溝,也在旅行途中,慢慢縮小。彼此之間的一個關愛的動作、鼓勵的眼神,都能讓對方心領神會。

  每一次旅行,Rainbow和Major都非常開心、非常配合。Rainbow說:“媽媽,我好喜歡與你們一起去旅行。旅行的時候,爸爸就不用上班了,媽媽也不用工作。我們一家人,整天都在一起。這太棒了。”

  是的。還有什麼時候,能讓我們全家,全心全意地跟彼此一直在一起呢?

  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與孩子一同出門旅行,很多時候不得不按照孩子的意願行事,所以對成人來說貌似會變得枯燥乏味。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自從有了孩子,生活除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還有你意想不到的快樂;孩子帶來的,除了教育難題,還給你帶來了不一樣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眼光?

  你像小時候一樣,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原來螞蟻搬家這件渺小的事也充滿奧秘;你會重新把電視機調到卡通頻道,與孩子一起溫習久違的《藍精靈》或者《櫻桃小丸子》;你發現你小時候從沒見過的樂高益智積木原來這麼好玩又有趣;你在北海公園與孩子蕩著小舟,一同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憶起了小學三年級的那次春遊。

  我們又一次回到了小時候,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緬懷我們失去的童年,同時,將失去的童年重新溫習一遍。

  在孩子出生後的這4年多里,我一直對孩子心懷感激。孩子給我開啟了生活中的另一扇窗,讓我鼓足勇氣踏上了一直夢寐以求的職業道路。

  多年前,我渴望成為自由撰稿人,不被職場的規則束縛,能有大量時間旅行和做學問,但我害怕大多數自由職業者初期所面臨的各種難題——收入朝不保夕,沒有團隊相攜而行,于是,我一拖再拖,繼續一邊渴望著新生活,一邊痛苦地在舊生活中掙扎著。

  終于,孩子的降生讓這一切有了改變。因為雙方老人都無法來幫我們帶孩子,請的保姆又不能讓人滿意放心,迫使我痛下決心辭去收入豐厚的穩定工作,回家當起了全職媽媽。這次辭職,是我職業生涯最大的轉折。我知道,我再也無法重回正常的職場軌道,只能朝著自由職業者的方向努力前行。

  走出來才看到,海闊天空。

  我也再一次深刻地意識到,只要你有夢想並付諸行動,你總會過上你渴望的生活。

  萬事開頭難。是孩子的到來,讓我鼓起勇氣,邁出了第一步。

  誰說這不是孩子帶給我的一次成長?

  旅行也一樣。如果不是因為孩子,恐怕我永遠也不會走進草莓園去採摘草莓,也就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草莓到底是木本植物還是草本植物。如果不是因為孩子,我恐怕永遠也不會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好玩的充氣城堡。如果不是因為孩子,恐怕我永遠也不會戰勝內心對蛇、鱔魚等會蜿蜒爬行的冷血動物的恐懼。

  心理學家芭芭拉?安吉麗思在其《活在當下》一書中寫道:“你的孩子並不單純是你的孩子,他們是你的老師、你的向導、向你挑戰的人、讓你學到教訓的人、把事實擺在你面前的人、治愈你心靈創傷的人、擦亮你靈魂的人。”

  是的。孩子,帶著我們去到我們不曾去過、想不到要去的地方。孩子,帶著我們一路上,以不同的眼光重新探索我們曾經去過的地方。孩子,帶著我們重新上路,去找尋我們丟失的快樂。與孩子一路同行,于是,我們重新開始了新一輪的心智成長。

  如果孩子想要帶著我們去旅行,那就不要猶豫,不要拒絕,趕緊一起上路吧。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