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前言

時間:2013-03-28 14: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墨子,姓墨名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歿于公元前四世紀前葉,約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年壽大概八九十歲;是戰國初期的一位大思想家。

  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當時周王朝威權墜地,政治機能喪失。許多周王所封的諸侯都各自割據,爭強鬥勝,使施行了四五百年之久的封建制度瀕臨崩潰。貴族階級逐漸沒落,新的地主、工商業者代之而起。諸侯們為了攫取新領土,彼此爭鬥激烈。為了權利地位,各國君臣乃至父子之間,互相殘殺的事也經常發生。墨子看到的是這麼一個崩裂、紛爭、動亂的世界,所以他勞心苦思,摩頂放踵,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諸主張,想要拯救當時的社會。

  墨子最初師事史角(周桓王的史官,儀禮的專家)的後人,據說也修習過孔子的學問。(《淮南子·要略》篇:“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喪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當時的魯國保存了周的古文物,孔子更將它們整理編纂,並且廣收弟子而教育之。墨子是魯國人,在那種風氣濡染之下而學習《詩》、《書》,受到儒家的影響,應該是很自然的事。

  孔子生于春秋之世,提倡禮治主義,想借倫理道德來拯救當時已逐漸混亂的社會。但是到了墨子時代,這種理想已經形式化,在墨子的心目中,當時的儒家只不過是一群重視婚喪禮樂的貴族的寄生蟲。以學術的領袖、傳統文化的繼承人自居的儒家的墮落,是墨子所不能漠視的事,他雖然受到儒家的深刻影響,但是也極不滿于儒家的形式主義以及頹喪態度。譬如儒家提倡禮樂以及厚葬久喪,做的都是一些表面功夫,不僅勞民傷財,也失去了慎終追遠(《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真正意義。又如儒家的懷疑鬼神、重視命運等思想,前者不免與厚葬久喪的道理相抵觸,後者又抹殺了人類本身的創造精神以及奮鬥意識,使一個人變成了一臺僵化的機器,沒有理想,無所敬畏。社會上如果充滿了這樣的人,這個社會又怎能健全得起來?于是墨子提出了非樂、非命、節用、節葬、天志、明鬼等學說來反對儒家。我們推想他的本意,實在是想將當時的紊亂社會帶上積極的、進取的、光明活潑的前途。

  墨子出身平民,很可能是個手工業者。他是先秦時代思想家中罕見的技術人才。他精于制造各種機械,發揮它們的和平用途。他曾巧妙地制造了可以載重致遠的車轄,改善了交通工具。

  這樣一位多才多能、滿心懷著救世熱忱的聖者,勞神苦形,東奔西走,鼓吹和平,宣揚他的救世的學說。一天又一天,一月復一月,一年更一年,宋國、齊國、衛國、楚國,到處布滿了他的足跡。他真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實幹家!

  墨子最看不起那些光說不練的人,也最厭惡那些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偽君子,所以他要“言行合一”;他仰慕治水的夏禹,很能發揮夏禹的刻苦精神。他生活節儉,甘于粗衣惡食,為救世拯民而奉獻自己,富有宗教家的熱忱。他反對戰爭,但又不忍見弱肉強食的場面,因此他將弟子們組成一支維護和平的十字軍,參與各種濟弱鋤強的行動。在先秦各種學派的領袖中,再也找不到一位像墨子這樣有實踐苦幹精神的。

  墨子與孔子盡管理想不同,做法不同,但他們為求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是相同的。他們的精神同樣博得後世學者的讚揚。因而,墨子與孔子齊名並稱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由于墨子的精神的感召,許多志士豪傑投到他門下,因此由平民崛起的墨子徒屬遍布天下,在戰國時代,只有墨家弟子的勢力可以與歷史悠久的儒家相抗衡。(《呂氏春秋·當染》篇:“孔墨之後學,顯榮于天下者眾也,不可勝數。”又雲:“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墨子對教育的熱忱,不亞于孔子,墨學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他們下分“談辯”、“說書”、“從事”三科,其中“從事”一科恐怕是最熱門的,這一科的弟子個個都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且個個都懷抱救世濟民的熱忱。《淮南子·泰族訓》篇說:

  墨子弟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死”是人生最難的事,然而墨家弟子卻能為追求理想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視死如飴,這種犧牲小我的壯烈精神,便是受墨子崇高的人格與偉大的精神感召所致。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