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行義的精神
我們研究墨子,不但要研究他的學說,還要了解他的人格和行為,這樣才能認識他學說的真相。墨子的偉大,不僅在他的學說,還在他的人格。要不是墨子那種刻苦、堅毅、積極、篤實、熱烈的性格的感召,墨學不會在戰國時代興起得那麼快,而且那樣盛行。
墨子的基本精神在“救世”。梁啟超說墨子是個小基督,墨子的確具有耶穌基督那種犧牲自己拯救世人的精神。
墨子說,“萬事莫貴于義”(《貴義》篇),在他看來,天下事沒有比行義更重要的了。他周遊魯、宋、楚、衛、齊列國,並不是為了找尋做官的機會,而是為了“行義”。《貴義》篇說:
“義”是最重要的。譬如,有人對你說:
“我將帽子和鞋子給你,你將你的手和腳給我,怎麼樣?”
我想沒有人會答應的。雖然多麼地想要那帽子和鞋子,卻不能用手腳去交換它。
或又有人說:
“我將天下給你,你將你的性命給我,怎麼樣?”
我想也沒有人會答應。雖然多麼地想要天下,卻不值得用性命去交換它。但是,卻有人肯為一個字而舍棄自己的性命;這一個字,就是“義”。他為了保全他的義,情願舍棄他的性命。
所以“義”是最重要的。K
“義”是什麼?
墨子說:
義者,正也。(《天志下》篇)
義,利也。(《經上》篇)
“義”包含了“正”與“利”兩個意思。這里的“利”是指社會全人類的“公利”而言,而不是指個人的利,或一階層的利。換句話說:凡有“正當”而且“有利”于全體人類的事情,便叫做“義”。“義”可以說是墨家哲學的最高理想。
如何“行義”呢?“義”的范圍很廣,墨子的兩個學生冶徒娛和縣子碩曾經問過墨子,他們說:
“如果我們要行‘義’,做哪一樁事是最要緊的呢?”
墨子回答說:
“每樁事情都重要,譬如築牆一樣。能夠建築的建築,能夠運土的運土,能夠測量的測量,這樣牆才可以築成功。我們要行義也是如此,能談論辯說的就談論辯說,能夠解說經書的就解說經書,能夠實際工作的就實際工作。能做哪樁事的就去做哪樁事,這樣也就是行‘義’了。”(《耕柱》篇)
社會是個群眾的集合,社會上的事情千頭萬緒;要各部門健全,才有健全的社會;各部門的價值,對于社會來說都是一樣的。就好比人的身體一樣,由許多器官所組成,而各器官有各器官的功能。如果任何一個器官失去了功能,人的身體便不健全了。社會上的事,要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才能健全進步。因此,墨子汲汲施教,不但自己盡其所能去行義,也希望社會上每個人都能盡自己的力量行義。
墨子講求“實用”,因不使學識與社會脫節,所以他門下設“談辯”、“說書”、“從事”三科因材而施教,為社會培養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對于墨子行義的精神,有人相信他,有人欽佩他,但也有人以為他多事。如:
墨子從魯國到齊國,遇見一個老朋友。那個老朋友對墨子說:
“現在天下人都不肯行義,而你卻偏要苦苦地去做,你還是停止吧!”
墨子說:
“假如這里有一個人,他有十個兒子,只有一個兒子肯耕田,其余的九個兒子都坐享現成,不肯做事,那麼這個耕田的就不能不更加努力去耕田了。為什麼呢?因為吃的人多,耕田的人少。現在天下既然沒人肯行義,你就應當勸勉我更加努力才是,怎麼反倒攔阻我呢?”(《貴義》篇)
只有墨子才肯如此自我犧牲,去完成大我。
又有人批評墨子,以為他太注重宣傳:
一個有名的儒家學者叫公孟子的,對墨子說:
“倘若果真做善事的話,誰會不知道呢?何必自己宣傳呢?譬如一個能力高強的巫醫,雖深居不出,人家仍去求他,送米做酬勞,所以他總有吃不完的米。又如一個美貌的女子,雖深居不出,然而人家仍爭著去向她求婚。如果自我宣傳,自己去求配偶,人家反而不要她了。現在你到處向人宣傳你的主義,不是吃力不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