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適合休息的一天,本該一家歡聚的好日子。但對我的朋友簡來說,卻不是這樣。她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那幾個極有教養的孩子,常常是朋友們嫉妒的對象。這個早上,簡忙得不可開交。有個孩子要去一個聚會,另外一個要在音樂會上表演,只有最小的3歲那個和她在一起,可他昏昏欲睡,一直在犯困。她老公也幫不上她什麼忙,因為他要籌備音樂會,他的樂隊很快要在另外一個地方表演節目。
讓我們快進到下午吧!簡已經欣賞完了音樂會,帶著孩子們去赴一個宴會,但那個3歲的孩子錯過了他的午睡時間。宴會上有太多的食物,孩子為不知道吃什麼好而有點小小的煩惱。女兒在一邊鬧著脾氣,因為媽媽正忙著訓弟弟,沒有顧得上表揚她在音樂會上的表現。簡又想到,也許老公對她有些失望吧,因為她們無法準時出席他的音樂會了。
簡整天都圍著家轉,滿足家里人的需要。有次我在電話里跟她聊天,談到一句古話“吃力不討好”,做媽媽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忍受糟糕的日子,甚至一連好多天如此。老公們不得不在外面長時間地工作,女人們得獨自忍受這份煎熬。在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會無奈地同意一位朋友的話:有孩子之後,要學的一件事情,就是對你老公發脾氣。
如果我們或伴侶的念頭和心情時常很消極,家里的氣氛就會變得很糟糕。而我們希望的是孩子生活在一個平靜的環境里,最好是歡樂的氣氛中。當家里的氣氛異常時,很多孩子會迫不及待地問父母:“你為什麼總是胡思亂想?”或者,“你為什麼不能像蓋瑪的媽媽那樣呢?”孩子們的表達也許過于直接,但我們可以把他們的控訴看成喚醒我們的鐘聲。
消極的時候,我們感到筋疲力盡、四面楚歌,這是任何做媽媽的女人都無法逃避的。每個人都學會容忍生活中那麼多的不完美之處。如果我們不培養出一些對不如人意之處的包容,心情斷不會好到哪里去。允許自己想得太多練習否定、忽略或壓抑當下的情緒,都是在給糟糕的心情火上澆油。
少想一些
我們可以通過挑戰我們的念頭,或是轉換看問題的角度(本書第一章里已經談到過)來避免消極,我們也可以選擇少想一些。佛法提供了打坐這種替代品來取代當今流行的“分析麻痹症”。很多人都以為,可以憑借思考走出不愉快的心境。如果這無法奏效的話,那我們就會想得更狠一些,我們會開始擔憂。理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用的,但這個過程就變成不停地反思,我們就這樣把問題變成了壓抑心情的東西。這是行動上的執著,頑固的堅持會令事情變質。
佛陀的教導強調,我們的問題和實際的事情本身並沒有太多的關係,我們對苦的態度,比外在的問題本身,對我們的傷害更深。少想一些,是練習耐心地接納那些無法改變之事的好方法。
如果可以讓念頭停止奔流,我們就會變得冷靜,大大地減少問題。有效的問題解決者,絕不是那些失眠的、遲緩的人,而是那些把注意力放在讓他們精神昂揚的地方的人。這樣的話,當他們面對問題時,才有能量和熱情去解決。
但當面對問題依舊會升起慣性反應時,如何才能做到少想一點呢?
為了少想一點,我們可以練習把注意力帶到呼吸上,來發現內在的平靜。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不過最好是在打坐時練習這一技巧,那時我們可以訓練注意力。佛經中有個與此相似的類比——深山中的古潭。在風雨之後,潭水變得渾濁,渣滓浮起,讓人無法看到潭底。我們無法用控制的方式來讓潭水澄清,這樣做只會讓水更渾濁。唯一能做的,是靜待所有浮起的雜質沉淀下來。同樣的,我們也無法用單純的思考來看清事情的本質——思考常常是讓心變得焦慮的第一功臣——而通過專注于當下一刻,卻可以做到這點。這給了心安定下來的空間。
另外一個專注于呼吸的辦法,被稱為全身掃描法。我們用它來釋放掉身體里的緊張,從頭皮、面部肌肉開始,然後一路向下直到腳趾。這個打坐的法門,不僅讓人得到喜樂,也是回到身體、回到此時此刻的好法子。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嘗試一下。很多健康專家認為它對失眠症特別有用,可以釋放掉白天的緊張,讓心靈放松。
我們可以和孩子們分享這些有用的辦法,這樣當壓力襲來時,他們就不用驚慌了。扎克總是常常求我指導他做全身掃描的打坐,好安然入睡。當他躺在床上,我會借用好幾位師傅的話,語氣輕柔地緩緩說道:“想象你的臉是正在融化的奶油,你的下巴很放松,舌頭很軟,壓力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在身體上下手,注意到每一部分釋放的需要。我繼續說道:“你的四肢松垮垮的,像只棉布玩具。感覺一下自己的胃,感覺一下身體和墊子之間的接觸。”最後,我把他的注意力帶到呼吸的進出上,來結束這次打坐。“你感覺怎麼樣?胸腔那有什麼感覺?胃呢?……”當然了,這也是他的小算盤,讓我可以陪著他入睡。我教會他怎樣自己做一次這樣的打坐。
當我們的念頭被打坐短暫地中止後,又重新回到那些問題上,這時,從空性出發,我們也許可以敞開自己,接納新的意見,嘗試新的視角,來轉化問題。出于這方面的考慮,蘇哈娜建議,可以偶爾試試打坐結束時,思考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在打坐中,我們會變得安靜、鎮定,這會幫我們把覺察帶到問題和對問題的情緒上。重點不是“搞定”我們的問題,而是了解我們的反應和思考模式。往往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個新的方案,而它僅僅是打坐的副產品而已。
在30歲時,蘇哈娜用打坐來決定新的職業。她很享受20歲時在鄉下做家庭主婦的時光,但也看到這份工作的收入不大好。于是她休了半年的假,經常打坐。當打坐快要結束的時候,她的心變得非常清明,她問了自己那個問題:在未來的歲月里,我該做什麼才好呢?那個浮現的答案是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15年後,這成為她白天的正式工作,與此同時,她作為兩派傳承的師傅的工作也在進行著。
如佛陀所說,未開悟的人無法如實地看到實相。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念頭都只是妄想而已。這意味著,要用一堆鹽來潔凈念頭,我們才會變得稍微智慧一點。如實地看,洞察實相的本質,只有在證悟以後才可以。對那些剛接觸佛法的人來說,空性可以理解成可能性,附錄1提供了一種解釋。而深邃的體證則需要做一些靈性上的功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