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糟糕的心境中,其實是練習覺察的大好時機。就像佛陀所說的,覺察會消除掉心中的壓抑,帶來一份清明。有意思的是,即使只是馬上把覺察帶到壞心情上,也會減弱那種情緒。
比方說,我們很難在憤怒的同時又對它有所覺察。在處于負面心態的同時覺察它,我們很難做到。但如果我們想讓這一過程變得靈性一點,最終我們需要去看看內部正在發生什麼。
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才能做到覺察呢?佛陀給出了具體的指示了嗎?在四念住中——很多人認為是佛的教導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佛陀清晰地列出了練習覺察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標準的十日內觀禪修中,帶領的師傅會讓參加者分別花兩到三天,專注在每一項念住上。
覺察身體
通過把注意力帶到身體和感官上,我們就會看見它對心情的影響有多大。我們會留意到身體向前彎、眉頭皺著、眼睛半睜半閉、呼吸變淺、肌肉變得緊張,這些姿勢都會制造沮喪。有時候,在感覺完畢之後,稍微調整一下剛才談到的這些方面,會微妙地改變我們的視野。
用佛陀的話來說,他是讓我們去體驗“身體就是身體”。目的是不再把經常使用的那些“我”、“我的”,投射在身體上。這意味著,不再執著于身體形象的我,而是如其所是地看著它:呼吸、一係列的動作、諸多感受等等。我們可以不從自我的需要出發來看待身體,就這樣體驗我們的身體嗎?帶著對身體的覺察及所有的動作和感受,我們打開自己,與“載著我們經歷此生的交通工具”和平相處。開始享受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美妙禮物——身體。
覺察感覺
在佛教徒那里,感覺和情緒是有區別的。感覺是對當下感受到的欲望的判斷。所以,我們會用“高興”、“不高興”或“既不是高興,也不是不高興”來描述它。整日練習覺察,會留意到每天我們是如何對感官所接受到的一切,包括思緒和行動,進行分類的。更要命的是,我們完全相信了所有的標簽,好像它們真的反應了實相一樣。
對感覺保持覺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傾向,就是抓住我們認為愉快的,而回避那些不愉快的,而這恰恰是我們受苦的燃料。如果我們給一個人貼上了不愉快的標簽,那我們就會允許她讓我們生氣、悲傷。如果我們給某些事情貼上愉快的標簽,也許會體驗到貪婪和渴求。如果我們認為某些事情既不是愉快,也不是不愉快,那常常會帶來冷漠和忽視。某些對愉快的判斷是實用有效的,但大多數會阻止我們清晰地看到實相。
由于相信那些標簽,我們滋生出對“值得擁有的東西”的執著,對我們的觀點和意見的執著:誰值得在一起,誰又不值得。如果可以停止急于相信這些標簽,那我們就朝著減輕受苦的方向大大地前進了一步。但我們已經習慣了用嗜好和偏愛來喂養那個假我,所以放下它們時,自我會感到備受威脅。我們無法面對失去自我感的局面,佛陀已經發現,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
一位佛教徒會去辨別,而不是判斷。他的決定建立在清晰地看和覺察的基礎上——對細微處、復雜處及自身成見的覺察。如果我們可以用意識之光,照亮一切好或不好的標簽投射,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不會常常心情糟糕了。
對心智狀態的覺察
心智狀態包括渴望、從渴望中解脫、憤怒、鎮定、困惑以及心是散漫的還是專注的。當我們覺察到一種心智狀態,比如憤怒的升起,我們可以給它貼上“憤怒”的標簽,看著它,不帶任何的判斷,也不企圖改變它,或是無休止地分析自己。我們沒有逃避、恐慌,或是在憤怒中迷失,因為這樣的反應只會使情緒復雜化和擴大化。
看著我們的憤怒或其他狀態,記得帶上好奇心,我們會注意到它會改變形式,但最終會消融掉。有時它發生得很快。我曾對亞歷克斯發火,但僅僅幾分鐘之後就想起來,他才4歲而已,我的憤怒是沒用的。于是我跟他道歉,回到手頭上的工作來。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如果一份深層的洞見出現,個人的轉化是可以持續進行的。
觀察我們的孩子這份工作,其中一部分是了解他們緊抓不放的內心魔鬼,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只有在對自己內在的世界非常熟悉後,才能做到。什麼佔據著我的內心?各種念頭和感受是如何改變形式,又是如何離開的呢?了解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後,在強烈的情緒襲擊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帶著慈悲幫他們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