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情緒低谷

時間:2012-08-02 13:51   來源:中國臺灣網

  也許你剛剛和你的另一半大吵了一架,也許和孩子有關的一些令人心碎的消息把你扔進了焦慮的深淵,又或者在超負荷工作太長時間之後,你的壓力已經到達頂峰,痛苦的情緒鋪天蓋地地襲來。你的身體里有大量的緊張能量,你的心充滿了憤怒。也許你已經開始失眠,吃飯沒胃口,情緒狀態也不斷向下陷落。我們要奔到哪里去,才可以得到解脫呢?

  我發現在這樣的時刻,我沒辦法打坐,沒法靜靜地坐下來和自己的情緒共處。佛教徒媽媽迪安娜也有同樣的煩惱:

  我和妹妹的關係一直非常好,很親近,但最近我們在養孩子這個問題上大吵了一架。盡管沒多久就和好了,但我仍感到很受傷。我試著打坐,但那股情緒讓我疲憊不堪,無法專注。那晚我睡得不好,醒來時渾身都疼。我知道,如果我帶著那股疲憊打坐的話,只會讓自己更難受。明天還有忙碌的一天,包括好幾個面對面的個案,我擔心自己應付不了。

  那天我的目標是分散注意力。我知道,除非我好好睡一覺,否則無法面對未解決的問題。我想知道我的態度到底有多麼合乎佛教徒的要求。難道我不應該利用這次機會,深入地觀察一下負面情緒的本質嗎?

  迪安娜的問題讓我頭疼了好幾天,不久之後,我有機會聆聽南傳佛教的師傅蘇雅托的演講,他用下面的話闡釋了這一主題:

  打坐不是我們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比如,有些問題需要的是溝通或其他辦法。但有種說法是,有了打坐就沒心理治療什麼事了。

  很多師傅都說過,對那些需要專業幫助才能安定的人來說,最好不要推薦打坐給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打坐只會使問題更糟糕。有時候,我們需要為我們的心理狀態找到另外的辦法,直到緊張消失為止。

  蘇哈娜也同意這點,當我們苦悶時,打坐並非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當有強烈的情緒出現時,覺察不會起什麼作用,情緒會接管一切,把我們拉入痛苦的海洋。念頭會激起更多的感覺,感覺又會引發更多的念頭。它一點都不管用,甚至會帶來抑鬱。每次當我體驗到強烈的情緒時,會用散步或慢跑來轉移注意力,避免陷進去。當我們最終準備好,坐下來體會那份感受時,我們既不能壓抑,也不能糾纏于它們,而應該往後退一步,看著它們。

  我發現和別人分享痛苦也是有用的,可以找出那些感覺究竟是什麼,和佛教徒團體的成員之間充滿關懷的靈性關係,讓人感到安全。我可以感到被傾聽、被理解了,而獨自待著只會放大痛苦。

  即使選擇分散注意力作為應對機制,仍可以專注于手上在做的事情。有意識地分散注意力是可以做到的,覺察到那層細微的不舒服,把注意力帶到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上。迪安娜繼續說:

  在那之後的一夜,我睡得很沉,醒的時候氣已經消了一半,我開始考慮想辦法解決我的情緒,令我吃驚的是,居然收到了妹妹發來的長達2頁的道歉信,我很快給她也回了一封。現在,我已經把這個小插曲忘到了腦後,重新開始每天的打坐了。

  另外一位佛教徒朋友瑞貝卡,也面臨和老公之間的問題,她告訴我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便是在森林禪修中心之旅中——能讓她更好地面對自己的生活。這場婚姻危機持續了好幾個月,在這期間,覺察情緒狀態是絕對有幫助的。她發覺,對情緒的覺察讓她更放松了,但仍有那麼幾天,分散注意力的法子是唯一管用的。就像金說的那樣:

  我認為,真正的幸福只能通過學習體驗所有的情緒,但不帶任何的評判和執著,也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才能獲得。壞心情出現了,讓它走就是了,這是最好的釋放。

  當然了,談到情緒低潮,怎麼能不談抑鬱症呢。一家關注抑鬱症的澳洲組織“超越憂鬱”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在一生之中會遭遇一次抑鬱症。產後抑鬱症襲擊了澳洲14%剛做媽媽的母親們。她的一位好友麗薩,就飽受抑鬱症的折磨,長達好幾個月,剛好轉一點又復發了。在沒得抑鬱症之前,她是一位熱情、活潑、活力四射的職業女性,但當抑鬱襲來的時候,她變得精疲力盡,無法自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饒有興趣地聽著她參加團體工作坊的故事,她讀我的第一本書《寫給媽媽的佛法書》時,意外發現,很多工作坊里的咨詢顧問給出的建議,居然和佛陀的教導密切相關。當越來越多的藥物被用來治療抑鬱症,專業醫師們也開始意識到,是時候應用思想來對治這種難纏的病了。

  治療抑鬱症最常用的療法是“認知行為療法”,它讓人們了解到,我們思考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感覺。它也教會我們,對于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是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的,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思考,而不是消極思考(甚至應該更積極一些)。

  麗薩在她的筆記本里,用粗體寫了這樣一句話:“讓我們感覺糟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後面是佛陀著名的開示:“我們是我們所想的,所有的一切都和我們的思想有關。我們用思想制造了這個世界。”她的筆記本里有好幾條句子,都關于消極思想與糟糕情緒之間的聯係。

  緊跟著的就是練習,改變負面思考模式,用更實際的想法來替換它們。我們也許會想:“盡管超市里遇見的那個女人認識我,但她偏偏假裝沒注意到我,因為她討厭我。”我們可以用更實際的想法來替換:“她沒有看到我”、“她沒有認出我來”、“她正忙著,沒空停下來”、“她正困在自己的問題之中”、“當她買東西時,不怎麼會去社交”,甚至是“是不是只有我先接納自己,然後人們才會欣賞我?”

  麗薩在她筆記本的邊上寫道:“培養出挑戰自己念頭的習慣是需要時間的,繼續練習。”她筆記本里有一點沒說,那就是需要先覺察我們的念頭,然後才可以轉換它。我們要有能力先看到它們,不然就會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徹底佔據我們的生活。提醒自己,保持對念頭的覺察。

  麗薩在工作坊里學到的避免焦慮的另外一個方式,是更全然地活在當下,特別要留意的是我們的感官感受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我做的飯菜味道如何?注意人際互動的細節和微妙之處。一天之中,我們錯過了太多這些精微的感受了。

  就像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所做的那樣,麗薩參加的工作坊的導師們,也傳授了一係列的打坐辦法,把打坐看成是治療抑鬱並防止復發的有效工具,他們把打坐看成是截斷負面思想之流並變得更冷靜的好辦法。很多師傅也警告說,打坐並非對所有在抑鬱症中掙扎的人都有效,也許其他的辦法會更適合某些人呢。

  我和麗薩時常通電話。一個年輕媽媽的孤獨,讓來自他人的關心顯得格外的珍貴。我知道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要求高得不得了,所以每次電話快結束時,我總是告訴她:“記得一定要對自己好點哦,做你自己的好媽媽吧,就像對你的孩子那樣。”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