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啟示錄:中國需要多少個溫家寶

時間:2012-08-14 12:36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需要多少個溫家寶?我堅定地認為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溫家寶,至少在災難事故發生時,無論對天災還是人禍的處理時,面對傷害者、面對事故本身、面對媒體和公眾時,要有千千萬萬個溫家寶式的面對。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該如何處理和該如何面對公眾曾引起人們熱議。其中有一個人,有一件事讓人印象極深刻,即使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漸漸忘記這次事故,不再提起,這個人和這件事卻不能不被提起,那就是溫家寶和他在事故現場的言行。

  2011年7月28日,溫家寶來到動車脫軌事故現場,向死難者獻花,看望傷亡者家屬,檢查事故現場並對中外媒體記者召開發布會。溫家寶的言談舉止引發網上好評如潮。網友許文廣說:“今天將載入中國歷史,這是國家總理第一次在重大人禍的現場召開發布會。剛離開病榻的總理,以自己的言行兌現給人民真誠負責任交代的承諾。記住總理奪眶的眼淚,更記住他‘政府最大的責任是保護生命安全’的承諾。”網友們的話很感性,其實也不無理性。如果我們僅僅以為溫家寶的言行非總理不能,那我在本節標題中提出的問題顯然荒誕無稽。然而,的確是這樣嗎?我們姑且拋開溫家寶總理的身份,看一看、想一想他的言行,尤其是他言行背後所折射出來的精神,看看是不是具有普遍意義呢?再明確一點說,溫家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不是只有一國總理才該有的呢?我以為:不!那麼,中國到底需要多少個溫家寶?

  溫家寶是政府行政部門的最高首腦,但毫無疑問的是,他首先是個官員。在一場突發事件中,官員最該面對的是三類人:

  一類是最傷心也必然是最憤怒的人,就是受傷者和傷亡者的家屬們;

  一類是事故相關部門的官員們;

  最後一類也是最著急說話的人,就是媒體記者們,這是他們的職業屬性所決定的。

  我們所說的突發事件發生後,官員要在第一時間表態,也主要指的是面對這三類人表態,包括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作為官員的溫家寶不僅表態了,而且表得很好。

  首先是對傷亡者和他們的家屬們,溫家寶前往事故現場獻花悼念,並在殯儀館向死難者鞠躬默哀,還去醫院看望了傷員並同遇難者家屬見面。他在看望部分遇難者親屬時說,剛才聽到為理賠款而爭執感到非常難受,“不是給完錢就算完事”。

  請注意以下三個細節:

  一是我們看到溫家寶多次淚滿眼眶,有時還止不住流淌下來。

  二是溫家寶在去事故現場的路途中有工作人員遞上礦泉水,被溫家寶用手輕輕推開。

  三是,溫家寶到醫院看望最後一個獲救的幸存者小伊伊,醫護人員試圖把精神狀態良好的小伊伊抱起來,被他阻止了,他握住小伊伊的小手搖了搖,看著她,並用左手輕輕為小伊伊拉上被子。

  溫家寶的一係列言行,包括這些細節所展示出來的無聲表達,都真摯地流露出他對死難者的深切哀悼和對傷亡者家屬們的深切慰問。溫家寶的這些表態或有聲或無聲,一捧淚水、一個眼神都無不凝聚著他的真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人包括記者有這樣的疑惑,平時遇到災難,溫家寶總是第一時間來到現場,這次為什麼第六天才來?溫家寶說:“我想如實地跟大家講,我生病了,在病床上十一天,今天醫生才勉強允許我出行。”而就在前一天,國務院召開了常務會議,對“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表示深切哀悼並要求採取堅決措施全面加強安全生產。也就是說,溫家寶是抱病在醫院里作出決策,同樣是抱病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是在醫生“勉強”同意下,抱病來到事故現場。據這一係列情節的發展,不難看出溫家寶對這次事故的真實態度。同時,一位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真實誠懇、寬厚慈愛的官員形象躍然于眼前。這樣的表態是充滿真摯情感的,讓人真切感受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官員的質樸內心。一個字:真!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是教育,但也完全適宜于無論級別高低的每一位官員,因為每一個官員都應經受這樣的教育洗禮,都應將這樣的理念植入心里。從這個意義上說,溫家寶在突發事故中真誠對待傷亡者家屬的言談舉止值得所有官員學習。這一切在很多官員看來可能就是對不起、道歉幾個字,殊不知這其中蘊涵的豐富內涵和具體鮮活的內容,是裝不出來,裝出來也不像的。

  建議一:今後凡發生突發事件,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事故所在地區和部門的主要領導如無特殊情況,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以溫家寶這樣真實和誠懇的態度對待事故的受害者。凡不在事故現場或始終悶言不語的,也包括雷人語言不斷的都要向組織交代清楚並作出組織處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從鄉鎮到省市無論級別高低,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溫家寶!

  當然,公眾最關心的還是官員對事件本身的表態和信息的披露。最該做這個工作的人是與事故相關的部門和官員。就這一點說,溫家寶對事件的表態可以說既及時明確,又果斷有力,至少給人民群眾一顆定心丸吃。比如他說,“我們不要忘記這起事故,不要忘記在這起事故中死難的人”,這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和建設都是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再比如,針對社會上對處理善後有很多質疑聲,溫家寶明確指出:“我們應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嚴肅對待並且給群眾一個負責任的交代……事故調查處理的全過程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還有,對事件本身他再次強調:“無論是機械設備問題,還是管理問題,以及生產廠家制造問題,我們都要一追到底,如果背後隱藏著腐敗問題,我們也將依法處理,毫不手軟。”溫家寶多次明確指出,要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嚴肅追究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這些是非明確且判斷準確的話,說得鏗鏘有力,說得擲地有聲,說得何等好啊!我在想,這當然是他在總理層面上對事故的表態。各部門、各地區情況不一樣、范圍不一樣、影響也不一樣,但對事物總該有個符合你那個級別應該表示的態度吧。可惜,在許多突發的天災人禍之後,也包括這次“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之後,在第一時間,也就是說正面信息影響力最大的一段時間里,公眾沒有聽到這樣的話語,也沒有聽到如此負責任且實事求是的表態。說這樣話、表這樣態恐怕不能由新聞發言人獨自擔當,應該是有關負責人甚至是一把手站出來說話。

  建議二:今後凡是突發事件發生,有關部門和地區,必須及時拿出一份負責任且能夠代表部門或地區的正式表態,在第一時間里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交代。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從鄉鎮到省市,無論級別高低,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像溫家寶這樣敢表態也會表態,令公眾服氣的官員。

  在突發事件中,有一類人切不可忽視,這就是新聞媒體。之所以不可忽視,是因為無論對事故本身表態還是面對傷亡者家屬表態,以及面對所有公眾,都需要一個橋梁,都離不開媒體的媒介作用。有關部門能不能有效地利用傳媒平息事態、引導輿論,這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新形勢下執政能力高低的問題。劉雲山同志有句名言:“傳播力決定影響力,透明度決定公信力,話語權決定主導權。”以新聞發布會為核心的新聞發布制度,正是傳播力、透明度和話語權的關鍵。果然不出我所料,溫家寶一如既往地在事故現場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溫家寶的開場白感情真摯、語言簡潔、態度誠懇、旗幟鮮明,還不忘了交代一個細節,就是他由于生病拖至近日才來——真是一篇可以堪稱樣本的開場白。之後,他回答了記者們的問題,包括一些尖銳的問題。如在如何重拾中國高鐵信心問題上,溫家寶說:“中國高鐵技術的出口,以及其他高科技產品的可信度不在口頭上,應該在實踐中。就高鐵來說,應該從它的設計、設備、技術、建設和管理水平綜合來考慮,在這個當中失掉了安全就失掉了高鐵的可信度。”這和我們有關部門簡單的對高鐵技術一流的定性相比,是多麼大的不同啊!而這些所謂行話,我們有關部門應該比溫家寶更懂,卻無人談及。不難看出,兩者的不同恰恰體現出溫家寶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態度。再比如,回答動車事故對鐵路有什麼影響時,溫家寶明確地指出,鐵路建設要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發展,不是越快越好。特別是關于有關事故是天災還是人禍的回答,溫家寶的原話是:“我們正在進行嚴肅認真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將會回答你的問題。但是我想強調一點,我們的調查處理一定要對人民負責,無論是機械設備問題,還是管理問題,以及生產廠家制造問題,我們都要一追到底。如果在查案的過程中,背後隱藏著腐敗問題,我們也將依法處理,毫不手軟。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長眠在地下的死者。”

  尤其是在回答如何做到公開透明時,溫家寶說:“在事故發生以後,胡錦濤主席當即指示,要把搶救人放到第一位,我得到這個消息,立即給鐵道部負責人打電話,他可以證實我只說了兩個字,就是救人。”溫家寶這時沒有用抽象化的黨中央國務院,而是用具象化的“胡錦濤”和“我”,顯得形象具體、生動感人。請原諒我不吝筆墨的大段引用,是因為他的回答太好了,無論是作為一個官員還是作為一個新聞發言人,溫家寶的發言都是無可挑剔的。而他面對媒體的這種真誠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表達,完全不是靠簡單的技巧和一般化的培訓所能完成的。

  雖然很可惜,我沒有看到電視直播,但在網站上看到了全文。作為始終關注這件事並也曾做過政府發言人的我,再一次感到激動和興奮。其實,溫家寶對媒體和記者的這種開明開放的態度絕非始自溫州事故現場。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在汶川大地震次日,溫家寶在一片廢墟之上手持簡易話筒召開新聞發布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這可能是第一位共和國總理在天災現場召開的發布會吧!

  溫家寶還善于利用多種傳播手段,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比如他多次到新華網做客,回答網民問題;比如他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回答聽眾的問題;他還第一次把美國記者請進中南海做獨家專訪。在對記者的態度上,溫家寶更是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每年兩會面對中外媒體的時候,他總是推遲結束,盡量給記者更多的提問時間。我們注意到,近年來,溫家寶努力地實踐了新聞發布會的很多方式,作為一國總理,他了解媒體,懂得新聞傳播規律,並且善待媒體。溫家寶更可貴的地方還在于他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提高運用新聞傳播規律和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無論是講話還是在發布會上回答問題,他語言簡潔,與當下不少講話冗長形成鮮明對比;他引經據典,與當下不少講話語言枯燥乏味形成鮮明對比;他善于舉例,與當下不少講話通篇道理形成鮮明對比;近來他還喜歡講故事,甚至在世博會閉幕講話中都穿插著故事,使正確的道理站起來、跑起來、活起來了。

  建議三:今後從省地市縣到鄉鎮,從中央部門到地方各部門和企業,凡發生重大災難性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主要領導和新聞發言人必須出席新聞發布會並面對媒體回答問題,不能出席的要對媒體說明情況,否則要追究責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從鄉鎮到省市,無論級別高低,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溫家寶。

  我寫給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先生的公開信發出後,引發各界熱議,大大出乎我意料。看到這麼多人關心新聞發言人成長和新聞發布制度建設,我十分高興。有記者問,既然是致信為何不私下交流?我回答說,致信只是一種寫作形式,寫信的本意不是針對勇平個人,是對所有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制度進行探討,所以更宜于公開。我的恩師,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同時也是中國新聞發布制度的奠基者、踐行者趙啟正告訴我說:“信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話不知是否被發言人們和他們的領導們看明白了,即‘工作沒做好,發布會難成功,多有水平的發言人,也難免受傷。’”——真不愧是大家啊!啟正老師說了一句十分到位的話,我回復他,新聞發言人其實真難,在工作沒有做好的前提下倉促召開發布會,只能盡最大力量去縮小而不是去放大這種負面影響。啟正老師讚同我的說法並告訴了我一個例子說,有一位美國政府發言人說過,沒做過發言人,不能體會發言人的恐怖感。的確是這樣。做好工作是發布會和發言人成功的基礎和前提,而工作沒做好,發言人的恐怖感就會增大,更會手足失措,更會失態,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大到一個省市或中央部門小到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一把手”,都有自己的“總理”,我們不能在出了事兒之後都靠“溫家寶”一人出來表態,一人出來面對公眾和媒體。從政者面對公眾和媒體,在處理突發事件和各種糾紛時,第一時間表明自己的立場是執政能力的體現,更是公務員工作的應有之義。官員的另外一個稱呼是人民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出了事兒,公仆當然要趕緊站出來為百姓做主,為百姓操持、說話,只有這樣,才能讓百姓安心、靜心、平心、放心,也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安寧,社會才會進步。

  當然,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領導人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言和表態的范例也不少。

  在部級官員中,表態最多、拍桌子最多的,應該說是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什麼六證齊全,是五毒俱全”;“發生了礦難,不能老板賺票子,農民死兒子,政府當孝子”;“我最好能銷聲匿跡”。2007年8月13日,正在建設的湖南省鳳凰縣堤溪沱江大橋發生坍塌,造成64人死亡、22人受傷。事故發生之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李毅中拍了桌子,他大聲質問:“堤溪大橋在事故前就存在著重大隱患,有關責任單位、責任人沒有排查,沒有發現,更沒有採取有效措施,結果釀成大禍。類似這種事故能不能避免?這種慘案能不能不再發生?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事故教訓能不能深刻汲取?”

  ——李毅中部長憤怒的表情、焦急的神色至今令人難以忘懷。我相信,如果一個官員不把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不急百姓所急,不憂百姓所憂,而是對一切見怪不怪,則很難說出如此擲地有聲、痛心疾首的“大實話”。

  讓我們回到溫家寶。我在網上聽到一段電臺記者提供的錄音,溫家寶在溫州看望動車事故遇難家屬的時候,接連有家屬向他哭訴對善後處理的一些不滿和看法,總理沒有粗暴打斷,只是耐心地不斷小聲重復著:“我懂,我懂,我懂……”無比貼心、無比耐心。此時此刻,面對這些憤怒而悲傷的遇難者家屬時,兩個字“我懂”真是勝過千言萬語。眼下,不少官員和幹部只會在電視鏡頭前笑、說好話、說奉承話,只會講成績、表決心、誇現實,而面對危機事件或者災難的時候不會哭、不會安慰、不會批評、不會檢討;更不會發怒、不會指出不足,說白了就是不會表明應有的立場和態度,不會理解和安撫百姓的情緒,這是萬萬不行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從鄉鎮到省市,無論級別高低,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像溫家寶一樣有血有肉,能夠在突發事件中與人民群眾“共情”的官員!

  中國需要多少個溫家寶?我堅定地認為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溫家寶,至少在災難事故發生時,無論對天災還是人禍的處理時,面對傷害者、面對事故本身、面對媒體和公眾時,有千千萬萬個溫家寶式的面對。每一位官員,包括發言人想過“溫氏面對”嗎?如無,不妨從今始。古有舉賢不避親之說,今應有舉賢不避高之見;古有見賢思齊之說,今更該見賢奮起直追,無論其人其位,否則,遑論進步啊、改革啊、發展啊、創新啊,神馬都是浮雲——

  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懼怕英雄的缺失,怕的是向英雄學習的人少,少得寥若晨星,甚至連仰望的氣息也無!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