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寶寶為什麼不肯吃奶?
寶寶在出生後的24∼36小時內,喝奶的積極性可能不會很高,喝奶的時間也比較短,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你不必為此焦慮,更不必就此放棄對寶寶的母乳喂養。你所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不斷進行嘗試。
(2)寶寶48小時沒排出胎便怎麼辦?
如果寶寶出生48小時還未排出胎便,就要請醫生檢查。如果寶寶還伴有拒食、嘔吐症狀,那就有可能患有先天性巨結腸、小腸結腸炎、腸穿孔甚至肺炎等病症,要及時請醫生檢查。
(3)寶寶的體重為什麼開始下降?
寶寶在出生前長期浸泡在母體的羊水中,當他們出生後,幹燥的空氣會把身體里多余的水分蒸發掉,同時還有大量胎便排出體外,所以體重會減輕。一般來說,正常的寶寶出生第二天體重開始下降,出生3∼5天後體重開始回升,如果此時還有體重減輕的情況,醫生就會對嬰兒進行全身檢查。
新生兒的生理性反射
剛出生的寶寶會對刺激產生不同的反射動作,這些動作在初期完全是無意識的,但在寶寶出生3個月後會逐漸被有意識的行為所取代。
驚跳反射(又稱莫羅反射):在寶寶的頭部後仰時,他/她會伸直雙臂,手指張開,然後慢慢地再收回,呈擁抱狀,即很多媽媽說的“一驚一乍”,這可不是缺鈣的表現。
覓食反射:當你輕碰寶寶的臉蛋時,他/她會將頭轉向手指的一側,並張開嘴巴。如果你觸碰他/她上唇的中部,他/她也會張開嘴巴。
握持反射:如果你在寶寶的手掌里放上某樣東西,他/她會立即緊緊握住。這種抓握的力量通常可以支撐起寶寶的整個身體,不過千萬不要做這樣的嘗試哦。
爬行反射:當寶寶趴著的時候,他/她會自然地抬高盆骨,雙腳彎向腹部,就像爬行的姿勢一樣。當嬰兒踢腿的時候,也會擺出這種姿勢,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爬行。
眼部反射:寶寶的眼睛會隨周圍響動而閉眼、睜眼,或是從一邊到另一邊轉動。
抱寶寶
你肯定看過其他媽媽或是月嫂抱起寶寶時的輕松樣兒,甚至你的媽媽或婆婆對此也非常在行,可是一輪到你卻實在不知道拿這個軟軟的小東西怎麼辦。更何況你一抱起他,他/她就使勁哭泣,根本不認你這個正牌媽媽!
我想告訴媽媽們的是,這都沒關係,適應只是時間的問題,或者是頻次的問題。多去抱寶寶,就能縮短你的實習期。步驟如下:
(1)俯身看著寶寶的眼睛並與他/她輕聲交談。
(2)將一只手滑入寶寶的後頸,另一只手托住寶寶的背部和臀部,以支撐住他/她的下半身;將寶寶的身體托起後,移入懷抱。
(3)如果想變換成橫抱姿勢,讓寶寶身體重量落在媽媽身體上,媽媽挪動托在寶寶脖子後面的左手,讓寶寶脖頸完全靠在媽媽的左側胳膊肘上,右手依然托著臀部;讓寶寶頭部貼近媽媽的左胸前,這樣寶寶能聽見媽媽的心跳聲。
還有一種方法是把寶寶的臉朝外,背靠著媽媽的胸前,把一只手放在寶寶的兩腿之間托住寶寶,另一只手護住寶寶的前胸,防止他向前翻。這樣可以拓寬寶寶的視野,讓寶寶的手腳有更大的活動范圍。
如果要豎起抱寶寶,那就左手托住寶寶的頭頸面向自己,再慢慢地與自己的身體貼近,讓寶寶靠著自己的肩膀,分別用兩手托住寶寶的脖子和臀部。但是在月子里,寶寶的脊椎還沒有發育好,除了拍奶外,盡量不要豎著抱寶寶。
(4)當媽媽要把寶寶交給別人抱時,讓接寶寶的人要盡量靠近媽媽,雙手要插到媽媽胳膊之上接過寶寶;確定對方的雙手已抱住寶寶了,媽媽才可將自己的手抽出,以防不慎把寶寶摔落在地上。
特別要提醒的是:
●新生兒頭大身子小,頸部肌肉發育不成熟,不足以支撐起頭部的重量。所以無論是抱起還是放下寶寶的時候,大人切記要用手托住寶寶的頭;同時一定要連脖子一起托住;不要讓寶寶的頭部沒有依托。
●抱著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支撐其頭部和身體;同時把寶寶抱得緊一點可以讓他/她感覺更安全,如果能讓他/她看清楚你的臉就更好了。
●在哄寶寶睡覺或寶寶情緒不寧時,媽媽最好將寶寶橫抱在懷里,這種抱姿使寶寶的頭貼近媽媽的左胸口,寶寶聽見媽媽的心跳聲,這會讓寶寶產生親切感,從而平復情緒。
●多抱寶寶,和寶寶進行肌膚接觸,這能增進感情,但須注意不宜時間過長,否則會讓寶寶疲勞和緊張。
以上看起來很復雜,其實要領很簡單:既放松又緊張!只有你放松了寶寶才會感覺舒服,但是你又必須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以防寶寶因突然的動作而掉落。當你熟練了以後,就可以完全拋開以上這些步驟,發明很多屬于你自己的方法,但所有一切都要靠你和寶寶之間多多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