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3.精誠團結——曾國藩的官場遊刃法

時間:2012-11-16 07:37   來源:

  3.精誠團結——曾國藩的官場遊刃法

  很多人會問:“職場最便捷的成功之道是什麼?”其實,職場關係無論多麼微妙,都是要靠實力說話的。然而,一個人最大的實力就是他的團結精神。如果你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懂得廣開言路,從來都是堅持己見,片面地圍繞一種思路去想問題,那麼,你永遠也不會突破自己的極限。只有大家集思廣益,提出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然後再進行利弊的權衡,最終拿出最優的方案,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團隊的力量才能得到體現。

  在職場中,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雙勤勞的雙手,更重要的是要有高速運轉的頭腦。雖然領導者掌握著最終的決策權,但每個人都應該明白,凡是可以提出來的建議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至于採納與否,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只有懂得精誠團結,尊重他人建議和意見的人,才能在團隊中有巨大的號召力。

  很多人會認為,在工作中,總是會碰到很多障礙,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從來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其實,工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精神,只要能夠讓大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爭論過後,就一定能夠達成一種共識。一旦這種共識得到大家的認可,人們就會自覺、主動地朝著目標前進。那些通過激烈的論證制訂出來的目標,顯然更能夠得到實現。

  所謂團結,就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不把自己當成英雄,總是過早地給出答案,而是給所有的員工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表達和陳述自己的觀點;所謂團結,就是讓大家充分辯論,站在自己的角度對所提出的問題提出看法,然後根據討論的結果作決定,而不是倉促地下結論,造成其他人思維短路;所謂團結,就是不要自以為你表現得越有激情,大家就越容易受到你的感染,相反,你的沉默和低調會給其他人更多各抒己見的空間。如果你是一個注重團結精神的人,如果你想在職場中作出一定的成績,那麼,從現在起,學會團結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不要讓自己在無形中把所有的人都疏遠了。

  曾國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極具爭議,甚至帶有一些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晚清時期的重臣,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名臣。你知道曾國藩是怎樣從一名文弱書生,為清朝同治中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嗎? 其實,除了個人的能力和魅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國藩懂得“精誠團結“。他對人才的重視和真誠,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的。

  曾國藩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官場中度過的。他身為將帥,對待部下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誠”!曾國藩說:“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他強調,所謂的“誠”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虛情假意從來都不會籠絡一個人的心。可以說,曾國藩的一生就是把“血誠”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根基的。

  曾國藩時刻要求自己把“誠”字作為立業立志之本。他常常告誡自己:“知己之過失,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豪傑之所以為豪傑,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醜態。文員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與武員不相水乳。必盡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無疑,此接物之誠也。以誠為之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于大戾,免于大敗。“血誠”一直是曾國藩為人處世以及統軍治政的重要原則,他正是以一片至誠之心取信于部下,最終也是因為他的“血誠”精神而獲得成功的。

  在他的領導下,全軍上下同心協力,從來沒有退縮半步。精誠團結的精神讓他的部將對其忠心耿耿、寧死不棄。在與太平天國交戰期間,曾國藩的部隊團結一心、共禦敵軍;而敵軍卻因為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和紛爭,導致他們自相殘殺、軍心渙散,最終不是投敵叛變,就是棄城而逃,做出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我們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曾國藩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他的成功就在于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說:“凡有一技之長者,斷不可輕視。“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竭盡全力去尋訪和招攬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在他的手下,有些人是他從社會底層挖掘出來的,有些人是憑才能毛遂自薦的,還有些人是通過激烈的競爭榮升上去的……在曾國藩的人才後備庫中,所有優秀的人才都是“英雄不問出處”的,只要是有真才實學的人,都能夠被曾國藩所用。

  曾國藩注重團結,並不是說他盲目拉攏身邊的人,而是他能夠做到人盡其才,知人善任。即使是被他一眼看中的人才,曾國藩也不會馬上任用,而是仔細考量,發現此人的特長之後,才“多能用其所長”。例如,有膽氣的人,曾國藩就命其領兵打仗;謹小慎微的人,曾國藩則命其籌辦糧餉;才華橫溢、思維縝密的人,曾國藩命其做文案;學富五車,富有文墨的人,曾國藩就令其校正書籍……如果仔細研究曾國藩麾下的人才,你會發現他獨到的“量才器使”的眼光,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因為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成為當時非常顯赫的人物。曾國藩正是團結了他們中的每一份看似微薄的力量,才成就了自己事業的高峰。

  曾國藩對人才不僅能夠量才而用,還會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對他們加以培養。更加高明的是,曾國藩能夠用一種更加寬闊的眼界來對待人才,這一點是當時很多官員都難以做到的。鮑超原本只是一個流浪漢,而且性情十分魯莽。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曾國藩發現他不僅有一身好武藝,而且擅長水性,于是就收留了這名無家可歸的人,並讓他在自己的湘軍水師中擔任營長一職。結果,鮑超率領的部隊總是能夠神出鬼沒,屢建奇功,常常讓敵軍聞之則膽戰心驚。

  鮑超每打一次勝仗,曾國藩就會力薦他一次,于是,他很快就晉升為參將。後來,英法聯軍攻破北京,清政府無兵可調,指名要鮑超率軍入京守衛京城。曾國藩因對鮑超重視之極,遂以戰事吃緊為由拒絕。事後鮑超還抱怨曾國藩是在故意壓制他,剝奪了他飛黃騰達的機會。殊不知,曾國藩對這位傲氣淩人,難以駕馭的鮑超是忘其所短,用其所長,幫其所急。一次,鮑超在作戰中被敵軍圍困,情急之下便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一個“鮑”字,然後用三個圓圈將其圈起來,命人突出重圍送至曾國藩。當所有的人都不解鮑超此舉為何意的時候,曾國藩只看一眼便領會到鮑超被包圍了,于是,立即派兵增援,把鮑超救了出來,鮑超對曾國藩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曾國藩多次維護和保薦鮑超,終于在伊利之戰爆發時,為鮑超爭得了“奉詔赴京,保衛京師”的機會,讓鮑超最終如願以償。

  曾國藩深知,一個人事業的成敗,是以他的人才多寡而定的。因此,對于那些有才幹的人,他總是非常器重,即使對方是有缺點的人,甚至是喜歡與自己唱反調的人,曾國藩也能夠以大局為重,將個人感受置之度外,以寬大的心胸團結他們。在組建自己的湘軍時,曾國藩說道:“卒與卒不和,將與將不和……離心離德,斷不足以滅賊而成大功。

  “針對這一關鍵問題,曾國藩作足了準備。他在招募兵丁的時候,按地理來招人,同村同鄉的人都安排在一起。例如,李元度看重平江一帶的人,劉長佑選用的人不是自己的部下親屬,就是內部人士的鄉鄰,曾國栓只在家鄉十里以內的范圍招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以感情基礎為紐帶,為全軍打下精誠團結,眾將一心的基礎。曾國藩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湘軍:“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正是因為湘軍內部能夠團結一致,才能夠屢敗屢戰,也從來都不曾臨陣脫逃,最終一步一步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曾國藩自己雖然並不擅長領兵打仗,但他卻對團結人心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帶出了一個齊心合力、生死相依的團隊,打造了一支聲名顯赫的湘軍。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坐到大清第一重臣的位置,與他的團結精神和團結意識是分不開的。

  相信每個人都對“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都耳熟能詳。團結,寫在紙上也許只是兩個普通的漢字,一個簡短的詞語,究竟是什麼讓人們千百年來賦予它如此深刻的意義呢?為什麼人們一聽到團結,就會從內心深處涌出一種勁頭、力量,或者是希望?團結、協作,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展、共同進退,既能凝聚力量,還能將人心凝聚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原本不可能發生的奇跡。從古至今,每一個善于利用團隊力量的人,最終也都因為團結的力量而受益匪淺!

  對于一個團隊來說,如何團結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和大家形成一種緊密團結的氛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從曾國藩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誠為貴是一種途徑,同時,在相處的過程中,也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感情,這個紐帶可以很好地讓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在奮進的過程中不離不棄,讓團隊之間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著名企業家史玉柱在點評《贏在中國》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團隊成員之間保持內心的真誠,才是大家不離不棄的真正原因。”一個團隊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並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堅持的結果,而是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作為團隊中的一員,只有抱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才能和團隊成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鞏固團隊堅不可摧,無可匹敵的力量。無論任何時候,都請不要脫離你所在的團隊,否則,你只能離成功越來越遠。這是曾國藩給我們的升遷啟示,更是適用于每個人的至理名言。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