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4.禮賢下士——受將士愛戴的衛青

時間:2012-11-16 07:37   來源:

  4.禮賢下士——受將士愛戴的衛青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居上位者不想管理好自己的下屬,使所有的下屬團結一致。然而在眾多的管理手段中,用權力和金錢來留住人才只屬于下策,因為用利益來激勵下屬,只能暫時安撫人才,非長久之計。真正能夠留住人心,最終還是要靠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孟子曰:“暴者,天下之利也,分者以才,何以繼才、悅才。”以“禮才“強調團體精神,適度的關懷、稱讚下屬,使集體受到鼓勵,才是能夠最有效地激勵下屬的方式。正如人們常說的:“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像成熟的稻穗般,把頭低下。而且對于下屬的建議,即便是有不當之處,也應理解為其具有責任心。成功和下屬打成一片之後,才能充分發揮下屬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水漲船高的道理將自己不斷推到高位!

  西漢時期的大將衛青,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堪稱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衛青原本只是一個遭人嫌棄、飽受欺淩的侯府女仆的私生子,少年時的生活也十分困苦,後又因漢武帝的皇後阿嬌嫉妒其同父異母的姐姐衛子夫受寵,而差點被當成出氣筒死于非命。所幸被好友公孫敖冒死救下,這才因禍得福,被漢武帝破格提拔,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走上了一代名將的漫漫徵途。衛青能夠成為抗擊匈奴取得赫赫戰功的大將軍,權傾朝野,位極人臣;得到平陽公主的青睞,成為當朝駙馬,從而留名青史,在常人看來也許是不可思議的。但是衛青能夠一步步取得令人驚嘆的成績,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因為他自身有何過人的才能,而是因為他不僅為人小心謹慎,而且禮賢下士、從不居功不傲。

  公元前129年,衛青被漢武帝指派為車騎將軍,與太仆、輕軍將軍公孫賀,大中大夫、騎將軍公孫敖,衛尉、驍騎將軍李廣同行,首次領兵出徵匈奴。最終,其他幾位將軍所帶領的人馬或死傷慘重,或無功而返,驍騎將軍李廣將軍還因一時衝動而被匈奴所俘。只有衛青帶領至龍城的一萬兵馬,成功擊退匈奴軍隊,並斬殺、俘虜數百敵軍。首戰告捷,衛青從此得漢武帝另眼相看,但因同行的軍隊損失慘重,並未獲得封賜。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再次集結大量的兵力,殺遼西太守,進攻上谷、漁陽,也因此而引發了西漢和匈奴之間第一次大型戰役。在此次戰役中,仍任車騎將軍的衛青率領四萬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至隴西之地。衛青採用了“迂回側擊”的方法,率領大軍從雲中出發,繞到匈奴軍的後方,不僅迅速攻佔高闕,同時也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和單于王庭之間的通信路線。後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入隴西地界,將白羊王和樓煩王團團包圍在其中。白羊王、樓煩王被逼無奈,只得倉皇率兵逃走。而衛青帶領的漢軍則趁機活捉數千敵兵與一百多萬頭牲畜,重新奪回河套地區的控制權。而這一帶不僅地勢險要,而且水草肥美,故漢武帝便在此修築了朔方城,設置朔方郡、五原郡,並從內地遷徙了十萬余人到此處定居,還對秦時的大將軍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進行了整修。此舉不僅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還形成了能夠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匈奴貴族雖心有不甘,多次出兵企圖將朔方重新奪回,但都被佔盡優勢的漢軍擋了回去。而衛青也因為在此戰中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

  不久之後,匈奴再次出兵攻代,並殺代郡太守,掠雁門千余人。漢武帝氣憤不已,便命衛青為總指揮,率領幾位得力的大將與十幾萬人馬對匈奴進行反擊。匈奴的右賢王因為誤判漢軍難以在短時間內抵達,便放松警惕,大飲而醉。殊不知,衛青此時正率大軍日夜兼程,急行軍六七百里,並在夜色的掩護下,出其不意地將右賢王的營帳團團包圍。而此時的匈奴右賢王正擁著美妾在軍帳中暢飲美酒。當他聽到帳外的廝殺聲,看到遍野的火光時,驚慌失措,只得帶領少數精兵衝破漢軍包圍圈向北逃亡。漢軍雖未能成功攔截,但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屬下副將十余人,以及一千多兵將、仆人和幾百萬頭牲畜。大獲全勝的漢軍高奏凱歌,收兵回朝。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在大軍進入邊塞之前,就已經親派使者捧著大將軍印在軍中等候,任命車騎將軍衛青為大將軍,並將諸將之兵一並歸于衛青統率。

  漢武帝不僅對得勝而歸的衛青進行了嘉獎和賜封,還一並將他還在襁褓之中三個兒子也都封為列侯。而衛青則堅決辭謝說自己有幸戴罪立功,完全是仰仗陛下的神靈,並將所有功勞都推至拼死奮戰的將士們身上,還堅決不肯領受三個兒子的封爵。漢武帝當即表示不會忘記諸校尉的功勞,並重賞了隨從衛青一同出戰的公孫敖、韓說、公孫賀、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領。

  公元前125年,身為大將軍的衛青再次受命領兵攻打匈奴。大軍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滅匈奴軍數千名。衛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在此次戰役中大放異彩,首次參戰的他僅率八百精騎就殲敵兩千余人。首戰告捷之後,全軍返回定襄暫時休息調整,一個月之後再次出徵塞外,斬獲匈奴軍將一萬余名。

  然衛青所帶領的漢軍之中,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因遭遇匈奴大軍,打了一場遭遇戰而死傷慘重。而且前將軍趙信本就是匈奴的降將,因漢武帝愛才,故得以封侯,但當時時局危急,再加上匈奴的威逼引誘,他竟率領手下的八百殘兵奔降單于。右將軍蘇建軍僥幸突圍逃回營地之後,眾將領對如何處決他頗有異議,有人聲稱要立斬之以立軍威,也有人則認為其能夠僥幸突圍已屬不易,應該從寬處理。

  衛青本就是仁愛善良、謙和忍讓、奉法守職之人,所以在處理此事的時候,他沉思了半晌之後,慎重地說:“我受到皇上寵信並非完全是因為皇親的身份,所以我在軍中任職也不怕沒有威嚴。我絕無必要以此事來建立自己在軍中的威嚴,否則就失了人臣應有的本分了。而且即便是我有權力可以處斬部將,也絕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或者受寵信而擅自于境外誅殺將領。所以還是將蘇將軍送至皇上面前,讓聖上親自裁奪吧!“于是,蘇建被送回長安,由漢武帝親自處理。最終,漢武帝念其曾有戰功而赦免了他的死罪,只貶為平民。這樣衛青不僅沒有因未斬殺蘇建而失了軍中威嚴,反而是眾多將士對他的愛戴之情更勝從前。他所帶領的部隊對他的尊敬和擁戴在中國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後來,因為衛青所帶領的隊伍上下團結一致,他們又多次在出徵討伐匈奴的戰鬥中大獲全勝。而性格謙和、體恤士卒、從不居功自傲的衛青,在升遷之路上,除了因為自己本身的人品與才華俱佳之外,也與他禮賢下士,能使部下團結一致,多次立下顯赫戰功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體的力量是無限的。一個人的成功永遠都離不開他人的扶持和幫助,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上述故事中,衛青從一個無權無勢、飽受欺淩的私生子,最終成為戰功赫赫,受將士愛戴的大將軍,並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能夠鑄就的輝煌。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他能夠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從而才贏得將士們的真心擁護。他將自己和部下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從而使下屬在自己的感召下奮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

  一個集體或團隊的團結,是獲得成功的前提。如果上下無法達成一致,齊心協力地做事,那麼注定是無法取得勝利的。團隊給予我們的不僅是互相幫助,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對一個團隊來說,無論其他人做得有多麼好,只要有一個人出現紕漏和瑕疵,損害的就是整個團隊以及領導者的形象和聲譽。領導者只有充分地重視團隊的力量,及時打破組織藩籬,克服團體中存在的不團結的智障,拆除團隊成員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隱形牆,才能得到團隊的擁護,並使團隊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從而為自己將來的升遷之路掃清障礙。

  其實,將此道理延伸至現在社會的企業之中其作用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企業內部的人不夠團結,那麼企業只會如一盤散沙難成大器,從而錯失許多發展壯大的機會。這就需要管理者懂得用禮賢下士的姿態贏得下屬的擁護,使下屬和自己達成共識。如果只一味地用強制的管理方式對待下屬,只會讓團隊中的人才逐漸流失。

  在這個講究協作的社會里,人力資源已躍居為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雖然大部分的員工在晉升方面無法給你直接的幫助,然而他們所能形成的合力卻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放眼古今中外,但凡能成大事者,也無一不是能團結眾人力量的人。如果你在企業中和大眾有著良好的關係,那麼不僅有助于你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更大的成績,更有助于你增加在組織內部的分量。當然,團結眾人力量對于你的升職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點。

  就職場這一特殊環境而言,一個人如果不能放低姿態和下屬打成一片,無疑就是表明其缺乏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而這些能力恰好就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倘若你連這些最基本的領導能力都不具備的話,那麼你的晉升之路可能就會艱難萬分了。

  在如今的公司企業中,個人英雄主義應該被拋棄,依靠個人力量克服所有困難和獨自享受成功已經越來越不現實了。一個人想要獲得升遷的機會,首先就要學會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團結自己的下屬,尊重他人的人格、生活習慣和個人愛好,不隨意指責他人,更不以勢壓人、以強淩弱。而那些能夠善待自己下屬,通過團隊的力量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才堪稱是真正的智者。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