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願景規劃——靠團隊構建輝煌的李斯
英國著名管理學家哈里阿爾德對“願景”一詞有著十分清晰的描述。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說道:“所謂願景,就是能夠創造一個足夠清晰、足夠輝煌、足夠吸引他人追隨、對未來希望看到的一種理想圖景。“阿爾德認為,願景是完全存在于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中的,它是可以描述,也可以傳達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未來的願景對于他們來說是真實的。願景不同于意願,意願只代表一種目標,是人對未來的一種向往,從某種意義上說,意願只是單方面的幻想。而願景則是對目標的形象化,同時也是對實現目標的過程的形象化。比起意願,願景能夠實現的可能性更大。
現在的職場是一個日益高新的戰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的競爭。一個企業能否保持高昂的發展勢頭,關鍵是看這個企業的團隊是否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有共同願景的團隊顯然能夠更加團結向上,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或許有人會問,怎樣才能在團隊中構建出共同的願景,以增強團隊的戰鬥力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李斯的做法。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李斯可謂是在設立願景方面出類拔萃的人物。我們且不談他為秦始皇出謀劃策的智慧,單從他對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對結果的超前預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對自己、對團隊有著清晰願景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戰火紛紛,天下大亂。秦國經過商鞅的變法,逐步成長為諸侯中的強國,其他六國無一能夠與之對抗。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弱國越來越弱,強國越來越強。到了秦始皇嬴政時期,秦國已經傲視群雄,稱霸天下了。
李斯原本是楚國人,他師從荀子,是法家思想的繼承者。他不僅是秦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家,還是當時非常卓越的政治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李斯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志願,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到秦國發展。他非凡的智慧和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主要就體現在他入秦以後輔佐秦始皇吞並天下的所作所為上。可以說,李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牽動著秦國的前途和命運,如果不是他為秦始皇建設了一個共同的願景,秦國的歷史或許已經被改寫無數次了。
李斯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當他來到秦國準備施展自己抱負的時候,恰好遇到秦國的莊襄王逝世。這對李斯來說,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歷代新君上任,都會選拔一批人才為自己效力,但李斯卻沒有直接去面見秦王,而是選擇到呂不韋的門下做了一名舍人,直到自己受到呂不韋的賞識,才找機會晉見了秦王。
李斯很重視秦王的接見,他沒有浪費這次遲來的機會,大肆在秦王面前構建自己對秦國的未來願景,用這個願景深深地吸引了秦王。李斯說道:“凡是能夠成就偉業的人,都能夠看準時機,當機立斷。先王秦穆公雖成就了一番霸業,卻沒能吞並六國,實現天下統一,那是因為當時諸侯眾多,五霸迭起卻獨尊周室。秦孝公以後,周室呈現衰弱之勢,其他各國相互兼並,形成如今的七雄爭霸的局勢。現如今,其他諸侯國早已臣服于秦國,它們就像秦國的郡縣一般,以秦國強大的國力,再加上秦王的英明,消滅諸侯國,實現天下一統的理想,成就秦國帝業,已經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如果秦王一時懈怠,等到各諸侯國重新變得強大起來,想要再實行合縱大業,就不如現在這麼易如反掌了!“對于秦國來說,選擇這個時候統一天下的確是絕好的時機。再加上秦王本身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李斯的一番話可以說是變相地把秦王的宏圖大志表露無遺。秦王不但高興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還拜他為客卿,命其部署吞並六國的各項事宜。
正當李斯在秦國日益輝煌的時候,秦國的王族忠臣們給秦王提出了一個建議。他們說道:“各諸侯國前來秦國謀官求職的人,有很多都是受自國君主之命前來挑撥和離間我們的君臣關係,以達到削弱秦國勢力的目的。懇請大王將其他六國客卿全部驅逐出境,保證秦國國泰民安!“秦王對此深信不疑,立即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逐外來人士,李斯身為楚國人,自然也在驅逐范圍之內。雖然李斯自入秦以來有功無過,但秦王室和各國客卿之間產生了利益上的衝突,李斯作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實屬不幸。李斯明白,這時候正是自己仕途發展的關鍵時期,剛得到秦王的信任就一走了之,結果只能是功虧一簣。為了能夠讓自己繼續留在秦國,李斯在逐離途中寫了《諫逐客書》,大量列舉了歷史上各國客卿對秦國的貢獻,證明如果因為這些客卿是外來人就不接納他們,甚至疏遠、驅逐他們,就不會有秦國今天的強盛。
同時,李斯還陳述了驅逐客卿對秦國的危害,聲情並茂地說道:“臣聽說,地廣才能糧多,國大就會人眾,兵強才會士勇。泰山因為不拒絕細小的泥土,因此能夠成就它的巍峨;河海因為不擇細流,才能成就大海的深廣;賢聖的君王因為不舍棄他的民眾,所以才顯示了他的恩德。現在秦王驅逐客卿,是要讓他們去為其他的諸侯國效力,從此以後,天下的名人賢士即使有心為大王效力,也不敢踏入秦國的領地,這不是把兵器送給敵軍,把糧食送給強盜了嗎?因此,秦王驅逐客卿就等于變相地資助了敵國,讓自己變得虛弱,而讓敵國變得強大。”李斯通過這封信,高度闡述了重視人才的重要性,告訴秦王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
秦王看了這封信以後深受感動,他意識到,李斯之所以勸自己不分地域集人才,是為了讓自己盡快地完成統一大業。于是,秦王立即取消了逐客令,不僅恢復了李斯的官職,還提升他做了秦國的廷尉。雖然李斯的《諫逐客令》是在自己的個人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迫不得已創作的,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政治意義,的確對秦國的統一大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的重用之後,便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輔佐秦王制定了吞並六國的策略和部署,並積極組織和實施。這時,李斯又趁機向秦王獻策道:“秦王應該暗地里派一些謀士帶著金銀財寶到各諸侯國去遊說。如果其他小國的名士可以用錢財買通,我們就重金結交,拉攏他們為秦國出謀獻策;對于那些不能收買的人,就暗中殺了他們。這樣不但能夠離間諸侯各國的君臣關係,還能夠為統一大業網羅人才,掃除障礙。之後,秦王再派良將攻打各國,成功收復六國就指日可待了!“李斯的這個建議同樣得到了秦王的高度認可。隨後,各諸侯國的內部矛盾更加尖銳,無形中加速了秦國統一大業的進程。
在李斯全力以赴的輔佐下,秦國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並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朝,李斯也當之無愧地成為秦國丞相。秦朝建立之後,李斯繼續輔佐秦始皇,並在加強皇權、統一思想和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建議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根本上鏟除諸侯王國分裂混戰的禍根。在文字上,李斯廢除異體字,對秦國文字進行了簡化和統一,把簡單規范的小篆作為標準推行全國,對中國的漢字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疆土領域方面,李斯積極扶持秦始皇,並為他出謀劃策,致使大秦帝國的版圖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李斯的成功源于他對大秦帝國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願景規劃,每一步需要做什麼,怎麼做,李斯都胸有成竹。更重要的是,李斯把自己對整個帝國的願景完完整整地傳達給了秦始皇,並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秦始皇也正是聽取了李斯的建議,才沒有排斥外來的人才,並在這些人才的幫助下,得到了天下。
在職場中,有很多企業和團隊會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而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他們提拔和重用自己團隊范圍以內的人,擠壓和排斥外來的人,這種做法其實是十分狹隘的。只有廣泛吸收外來人才,才能構建自己的團隊,讓自己不斷變得強大。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如果沒有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來接納不同的人才,最終是很難成就一番大事的。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只有把個體的力量集中起來形成合力,才能在量的積累中實現質的飛躍。
當然,團結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團隊要有一個清晰的、共同的目標—願景。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能讓一致追求這個目標的人匯聚起來,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共同推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