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禮治國—萬民稱頌的賢相晏子
在中國古代,信奉儒家思想的治理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也大多都是以禮為根本思想的。因為儒家思想一直都認為禮的作用在于區分上下貴賤尊卑,維持等級制度,孝親尊君,進而穩定社會秩序,加強君主專制,所以中國歷代的統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將禮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指導原則。禮體現了中國古代民族的心理狀態與思維方式,而且因為禮為仁義忠信之體現與外化,所以禮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標準。誠如近代學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檢論》中言:
“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制、刑法、儀式是也。”禮不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義,人們的行為違禮即被視為觸刑。
禮是一種在中國流傳已久的一種社會現象,商代甲骨卜辭中就有“禮”字。《說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它既是遠古時代人們祭神求福的一種儀式,也是中國最早的行為規范體係。關于禮的觀念以及學說也影響著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調整著人與人、人與天地宇宙之間的關係。聖人以禮治國的基礎是了解人情、提倡仁義、明利去患,在這個基礎上讓人內心平和、社會和諧統一,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可見,禮不僅是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
翻閱千古史冊,最終能夠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個美名的名臣將相,也大都是以禮作為為人處世之根本的。正如《論語》種所言:“不學禮,無以立。“只有以禮待人,才能夠讓他人從內心深處對你產生敬佩之感。比如愛國憂民、敢于直諫,能夠在諸侯和百姓中都享有極高聲譽的晏子,除了其博聞強識、善于辭令的優點之外,還有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主張以禮治國、重禮愛民、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反對嚴刑峻法,並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所以在當時就有“仁人”之稱,並被傳頌千古。
晏嬰字仲,謚平,經常被稱為平仲,也稱晏子,夷維(今山東萊州)人。他生于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出現的時期,是春秋後期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50余年。晏子雖然個子不高,其貌不揚,但其一生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當任期間,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都對睿智、愛民的晏子頗為信任。他不僅是春秋時期的人才之一,更是那個時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晏子強調“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一向主張以禮治國,以禮治民等思想,並突出表現在愛民的主張上。儒家“仁政愛民”的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他還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于天下”必須“始于愛民”。他經常勸解君主:“國君對于平民不能‘奪其財而饑之,勞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嚴聽其獄,痛誅其罪’;應該體察平民的痛苦,‘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要‘散百官之財,施之民’。”
有一年,齊國連續下了十七天的大雨,整個國家都出現嚴重的洪澇災情。而齊景公不僅對此不聞不問,反而依舊飲酒作樂“日夜相繼”,甚至還動用不少人力到齊國各地去為他尋找“能歌者”以供其娛樂。心係于民的晏子多次奏請齊景公應盡快救濟災民,卻每次都被拒之門外。晏子無奈之下,只好把自己家里的所有糧食都悉數分給了災民,並把自己的車馬、器物等物品放在路旁供人們隨便使用。他自己則徒步前去見齊景公,說:“百姓‘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而‘君不恤’,‘民氓百姓,不亦薄乎?’“然後,就氣憤地離開了。齊景公聞言猛然醒悟,這才下令開倉救濟災民。
晏子一向都主張以禮治國,實行“善政”,極其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並直言不諱地指出統治者奢侈腐化無疑是“與民為仇”,最終一定會導致“民叛”,而得罪于民的國君,將遭到“民誅”。一次,齊景公出遊麥丘,問那里的一位封人年歲多大?封人答道:“85歲。”景公說:“您真長壽啊!您祝福我吧!”封人先是祝他健康長壽,有益于國家,齊景公不滿足;封人又祝他的後代長壽,但齊景公仍不滿足,封人無奈,只得說:“使君無得罪于民。”齊景公聽了不悅地問:“只有百姓得罪于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于百姓的?”此時,一直站在一旁的晏子聽後,卻插嘴說:“君主錯了,難道桀紂不是被百姓誅滅的嗎?”
一次,齊景公要將平陰和槁邑兩座大城賞賜給晏子,不料卻遭到晏子的辭謝。齊景公大為不解,便問其原因,晏子回答道:“君王喜歡建造宮室,但是卻沒有想過百姓的體力畢竟是有限的,他們是否有能力再去負擔這些了;君王喜歡娛樂遊玩,喜歡把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亮一些,但卻未曾考慮過百姓還有沒有多余的錢財來支付這些;君王還喜歡用打仗來證明自己的國家是多麼強大,但百姓卻每天都在為自己能不能活過今天而擔心。讓百姓體力疲憊,錢財耗盡,是百姓最痛恨的!而這無疑也是自掘墳墓,所以我才不敢接受賞賜。“齊景公聽後,又問:“既然這樣,那我該賞賜給你些什麼呢?”晏子趁機提出在稅收和刑罰方面各答應他三個條件作為賞賜。
放寬魚鹽方面的稅收,對關卡和市場只稽查不徵稅,種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稅;減輕刑罰,假如是死罪的就減為判刑,假如是該判刑的就減速為懲罰,假如是該懲罰的就赦免。晏子說:“如果主公能夠做到這三條,那就是對臣的最大賞賜了,而且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在晏子看來:百姓們最渴望的事情便是能夠減輕賦稅,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飯吃、有衣穿;而且君王不以打仗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國家強大,也是百姓們心中最渴望的,因為沒有硝煙的地方,他們才不用時時擔心自己的親人在戰場上死掉,從而生活才能更加平靜;而君王不亂用勞動力和財力,也是百姓們最希望看到的。所以晏子在這里以百姓們的需要為前提,以禮治國,仗義執言,犯顏直諫,指出了君王荒淫享樂,窮兵黷武,讓百姓們非常討厭;同時也是申明自己先君後己,先國後家的為臣之道;處處為民著想,提出了寬刑省禁,愛民慈眾的具體辦法和要求。雖然晏子的話令齊景公心中不滿,但衡量再三之後,齊景公卻還是採納了晏子的建議。
一次,齊景公向晏子詢問自己安邦治國之道是否有效,晏子想了一下卻沒有馬上回答他。晏子心中十分清楚,對于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來說,是肯定不希望聽到別人對他的否定或者批評的。然而晏子又不想因此而說謊話,使自己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所以他便提議說要陪齊景公一起到民間微服私訪,親眼看一看百姓的態度。晏子先是帶著景公到了一家鞋店,齊景公看到有很多人都在買假腳,真正買鞋子的人卻沒有幾個,大為不解。詢問之下,他才從鞋店老板那里得知:“當前國君動輒處人以刖刑,砍去腳的人只有買假肢,買鞋的人就少了。“一路上,齊景公還看到了許多低矮破敗的房屋和面黃肌瘦的百姓,以及眾多流浪者沿街乞討的淒慘景象,頓時神色黯然。晏子便趁機勸齊景公施仁政,令其明白“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的道理。這樣一來,晏子既沒有失信于民,又在不得罪君王的情況下讓齊景公知道了國家在自己治理之下的真實情況。
從古至今,中國的管理文化都可以用“以禮治情,明分使群”八個字來進行概括。不管在哪個時代,管理的對象都不外乎是人情,通過“制禮義以分之”的分工方法,從而達到使人們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的目的。《禮記》中有載:“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也就是說天下最高明的管理者——聖王,就是以人情為田,通過禮、義、學、仁、樂等種種手段治人之情,使其從矛盾混亂、痛苦不安達到心安理得、和諧暢通的境界。禮的原則就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孔子將古人祭祀禮儀中的“禮”從宗教范疇推廣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范。“禮”不但是等級社會的外在形式,而且與人的內在理性結合在一起,使“禮”的實踐成為人的內發行為,達到自我控制,即“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綜觀歷史,手中有權就作威作福,遭百姓唾罵的人如過江之鯽,為了百姓的安穩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的大臣卻寥寥無幾,而像晏子那樣身居高位卻懂得以禮治國,及時疏導民怨、借鑒民意、從諫如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以禮治國的決心和尊重百姓人格的做法也的確值得人們為之嘆服和稱讚!
對于如今在職場中打拼的那些人來說,如果希望自己在職場中能夠順風順水,走的更久遠、踏實,那麼也一定要以禮作為自己的職場生存之本,對任何人或者事都以禮相待,這樣才能夠博得周圍更多同事或者上級領導的好感。而當周圍大部分的人都對你青睞有加的時候,你將來的升職之路也必定會因此而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