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7.高瞻遠矚——歷經四朝的大清謀臣范文程

時間:2012-11-16 07:32   來源:

  7.高瞻遠矚——歷經四朝的大清謀臣范文程

  縱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每一個朝代的興衰成敗,與一個朝代的銜接交替,都是一部耐人尋味的經典著作。而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謀臣,便是那個時代最懂得運用手段之人,他們與朝代的興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更甚者說是他們在譜寫著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古人曾說:“若要治國安民,必得賢臣良相。”臣相自古就是帝王的左臂右膀,是能夠輔佐帝王定國安邦的謀士。然而不管那些留名青史中的名臣將相聲名幾何,結局如何,他們能夠一步步走上政治的大舞臺,就必定是一個謀略家。每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背後都會有著智勇雙全的名臣相輔,有著有勇有謀的名將相助。若那些帝王沒有機智過人、運籌帷幄的大臣輔佐,也就不會有帝王霸業了。那麼,那些走上政治高位的大臣們有怎樣的謀略?又有怎樣的成功之智呢?

  大清朝開國之始,為略顯粗獷的滿族人出謀劃策的清朝第一謀臣范文程能夠一步步走上其人生的高峰,和其高瞻遠矚的眼光是有很大關係的。范文程一生歷經大清四朝而佐其三主,為清朝開創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然而,由于范文程是幫助少數民族奪取漢人的天下,以致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對他的“叛逆”懷有很深的偏見,就連范文程也稱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雖然有不少人認為范文程因為自身不得重用,為了個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于大節有虧,是明朝的“叛徒”,但就他的謀略而言,可謂是歷史上少有的睿智謀臣。范文程高瞻遠矚,既然明知道明朝很快便會有走向滅亡,那麼明智地選擇輔助後金建立政權,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巧妙地轉變為現實,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的。而且范文程在投奔努爾哈赤之後,一直對清廷忠心耿耿,無論換了哪一朝的皇帝,他都頗有自知之明,所以才能在所經歷的整個清初三朝四代的歷史留下豐功偉績。

  范文程,字憲鬥,號輝岳,遼東沈陽衛(今沈陽市)人,清朝聲名卓著的開國宰輔、文臣領袖,被列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范文程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他自幼聰明好學,且精通經史。范文程十八歲的時候,和他的兄長一同為沈陽縣學生員。由于明朝末期的統治者軟弱無能,導致朝政日漸腐朽,一些內部紛爭和少數民族的反抗也順勢而出。當時的局勢堪稱是兵荒馬亂,由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後金也日益變得強大起來。公元1618年,八旗軍下撫順,范文程與兄歸順後金,並在後金走向清朝中所進行的反明策略、爭取漢官歸降、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眾多大事件中參與決策。

  公元1619年,明朝與後金政權在遼東地區進行的薩爾滸戰役,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會戰,而范文程在其中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時,明朝的將領楊縞率領十萬大兵,兵分四路由遼東出發,進而攻打後金的根據地赫圖阿拉。而清兵當時僅有六萬人馬,想在兵馬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保守住後金的根據地似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也引起了後金諸多將領的驚恐。然而由于范文程對明朝的軍情甚為熟悉,所以他詳細地分析了明軍不會超過十二萬人的敵情,極大地鼓舞地清軍的士氣。他還根據明朝在北京周邊的兵力裝置,合理地制定了一套作戰方針。再加上努爾哈赤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有其過人之處,兩人配合之下,作出“恁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正確決策,採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案,從而才在處于弱勢的情況下取得了薩爾滸戰役的勝利。

  不久,范文程又先後提出了北取葉赫、西撫蒙古、南擾沈陽的策略。他還建議努爾哈赤在明朝最驚慌失措的情況下趁機攻取,從而為以後的對戰爭取優勢,尤其是為以後攻取沈陽、遼陽兩地創立很好的條件。而這一策略的提出,也為後來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但後來自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努爾哈赤因受挫于袁崇煥,從此之後竟積鬱生疾,不久之後便與世長辭了。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即位,改元天聰。皇太極登基之後,逐漸開展各項改革,而范文程一生中的轉機也隨之到來。

  寧遠之戰後,明朝得知努爾哈赤傷故的消息之後,再次派大將袁崇煥任督師入遼東,並調遣臨國朝鮮、蒙古等國終止與後金的盟約,這讓本已變為主動的後金再次轉為被動,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此時,明朝大將軍袁崇煥正整頓軍備,以提出議和為緩兵之計。而范文程則向皇太極提出了以議和對議和、以議和造成的流言對付袁崇煥的計策,並提出徵撫蒙古、恩撫朝鮮、招撫明將的策略,來扭轉當前的不利局勢。范文程提出的這一策略,對以後的後金政權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當袁崇煥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即將對後金展開攻勢的時候,范文程又提出了一條大膽的計謀。他向皇太極建議率大軍借道蒙古,繞過錦州寧遠去攻打北京,從而起到使袁崇煥被動地回師北京的作用。他的這一策略不僅能夠牽制袁崇煥的大軍,同時還能在半路設伏明軍。之後他又用反間計將明朝引以為傲的大將除掉,為之後大清入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皇太極聽取了范文程的作戰策略,所以在大淩河戰役中,大批的明將前來投降,明朝的遼東防禦瞬間便土崩瓦解。此時,蒙古的林丹汗也聞訊來降,並帶來了傳國玉璽制浩之寶,大清建國一事就提上了日程。而才智過人的范文程,又在此時趁機向皇太極提出了“侵擾、等待、建號、建制”等一係列鞏固實權的方針。

  所謂“侵擾”就是繼續侵擾明朝;“等待”則是等待中原亂民與明朝進行決戰,然後坐收漁利;“建號”就是稱帝,表示後金不再是邊族之國,而是高于蒙古諸汗,高于朝鮮國王之上,這不僅是後金事業的新起點,也表明後金為中原歷代皇帝的合法繼承者;“建制”就是建立一套皇帝權力的政體制度,這樣既有利于集中大權、通順政令,也為以後培養人才作好了鋪墊。

  輔佐皇太極期間,范文程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次又一次的提出進攻明朝的策略,幫助皇太極治國平天下,為大清王朝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盡心國事、才幹日強、識見愈高的范文程不僅極得皇太極寵信,經常被召入宮,而且還被皇太極視為親信內臣與汗密議軍國要事。

  公元1641年9月,正在松錦前線的皇太極忽聞宸妃病危的消息之後便即刻返回,但當他趕回盛京的時候宸妃已然失去,皇太極悲不自勝。自此之後,這位身體一直頗為健壯的大清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經常“聖躬違和”。公元1643年8月9日,勞累一生的皇太極終因病在沈陽清寧宮與世長辭,謚為文皇帝。

  皇太極逝世之後,諸王貝勒大臣議定,立皇太極之第九子福臨即位,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輔理國政”,改次年為順治元年。攝政王多爾袞接起來了他未完成的伐明計劃,率軍與明朝重新展開戰事,而此時的大清已經面臨著如何入主中原一事。當時大清明確敵人其實已經不再是明朝,而是農民軍了。范文程針對當時的局勢,立刻提出了“明敵、急進、招撫、吊民、悼明”的多項策略。並在對以往歷次與明軍交戰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之後提出:“中原百姓備受苦難,思得明主,以便安居樂業。

  以前我軍雖曾屢次深入,但都燒殺掠搶之後而歸,以致伐明大業至今半途而廢。老百姓也以為我們不過是貪圖財物人畜,並無大志,因而心懷疑慮,對我們沒有信任感。現在應該重新嚴申紀律,做到秋毫無犯,並去利用有賢的能人智士,體察人民疾苦,以使老百姓明白我們進取中原的決心和善待百姓的誠意。如能這樣,黃河以北可傳檄而定。”范文程還屢次為當朝僅要敲警鐘:“無有好生之德,自古未聞喜好殺戮者能得天下。若只打算統治關東便莫要說起,如果想問鼎中原、一統華夏,則非得愛護百姓不可。“這就是所謂的吊民政策,也就是要收攬民心,以取得官民的支持。而范文程所提出的這些建議,把滿洲貴族一貫從事的掠奪性戰爭轉變成為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的統一戰爭,對清朝開國初期穩定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正當范文程勵精圖治、業績顯著的時候,朝中的政局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入主中原以後,權勢急劇膨脹,初晉叔父攝政王,再升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竟當上了“皇父攝政王”。其親弟多鐸亦因入關和下南京之功,以及助兄治政,不斷高升,初由郡王復封親王,再晉德豫親王,順治四年又進封“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僅次于多爾袞的“輔政王”,具體主持日常政務。多爾袞此時不僅壓抑正黃、鑲黃兩旗忠于皇太極、福臨與豪格的王公大臣,而且已經大有取代福臨帝位之勢。范文程曾蒙受皇太極特恩殊寵,竭力效忠朝廷,所以誓死不忘故主。進退兩難之際,范文程最終決定托疾家居,此舉自然引起多爾袞的不滿,范文程逐漸被排除于議政之外。

  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皇帝重新面臨政局動亂、經濟凋敝、民怨生叛的危機,所以范文程很快便官復原職,復進世職為一等子,授議政大臣,任《太宗實錄》總裁官。當時,范文程急切提出了軍屯墾荒的政策,以助于恢復被圈地帶來和戰爭打亂了的經濟制度。為了確保長治久安,范文程還向順治帝進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請再行鄉、會試,廣其登進。”他建議大清開科取士,大力網羅民間人才。范文程的這一治國策略,讓那些窮經皓首的知識分子們終于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獲取了他們的普遍好感和擁戴,認為清皇帝乃“聖明之主”。然而,范文程自知一生所進奏章之中多關係到重大的決策問題,為了避免“功高震主”,過分突出個人,他在監修《太宗實錄》時,把自己草擬的奏章一概焚燒不留,而在實錄中所記下的功績還不足十分之一。

  順治十年,年近花甲的范文程多次上疏,以病奏請休致,順治帝才“暫令解任”,並想等他病愈之後再來召用。但范文程卻自知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于是便離開了朝廷,“辟東皋為別業,稍構亭館,植卉木,引親故,徜徉其中;時以詩書騎射課子弟,性廉慎好施與”,就這樣平安地度過晚年。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范文程這位三朝元老終于壽終正寢了,享年七十歲。康熙帝親自作文,退禮部侍郎黃機前去諭祭,而且禦書“元輔高風”四字作為祠額,以表彰范文程的不朽功德。

  大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離不開范文程立下的汗馬功勞,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的雄才大略插上了翅膀,獲得了入主中原統治全國的偉大成功,開創了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基業。幾代皇帝也因此均對其十分寵信。他歷仕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朝。因為他是滿人中的漢人,對他的才智、謀略和貢獻,清朝統治者不願張揚,清史中對他的記載也極少。就這樣,他被歷史塵封起來了。然而,他的謀略和貢獻還是被世人所發現並認可,他也因而成為清朝的第一謀臣。

  在職場中,會做事並不難,但做對事就需要策略了。職場如戰場,就是說,那是需要使用謀略的地方。而這些智慧和謀略大都來自于名將、名相、名臣之手,在職場中使用謀略,可以四兩撥千斤,以微小代價達成宏偉目標。既要把事情辦好,又要方方面面獲得認可,其實古人早就留下了很多的智慧。而那些善于總結歷史,並善于從歷史上那些人物的身上找閃光點的人,善于從歷史長河中擷取智慧的人,無一例外地都成為了所處時代的佼佼者。因此,要想從他們身上領悟到智慧,就要學會他們為人處世的方法與治國之道。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