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8.料事如神——謀略先生劉伯溫

時間:2012-11-16 07:31   來源:

  8.料事如神——謀略先生劉伯溫

  元末明初時期,正值天下大亂,各諸侯都想在亂世中留下英名,而最終能夠在亂世中建功立業者,其大多數的功勞還是要歸功于旗下眾多才智過人的謀士。因為殘酷的戰場,只靠匹夫之勇是難以取得勝利的,真正較量的實際上還是智慧,有時候謀士的一計良策就能輕易擊退敵人的千軍萬馬。

  有小諸葛之稱的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因為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從而多次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于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制定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他個人也成為受後世稱讚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而他能夠在政治舞臺上獲得巨大的成功,並贏得後人的諸多美譽,甚至還有人拿他與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相提並論,除了他自身的卓絕才智和性格方面的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為人處世都極善謀劃。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今浙江溫州)人,他自幼聰穎,好學深思,天賦極高。他從小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頗有心得。十七歲時,劉伯溫師還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由于天生的稟賦再加上後天的努力,年輕的劉伯溫很快便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元至順四年,立志報國的劉伯溫一舉考中進士,從此開始步入仕途。雖然劉伯溫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官銜,但他卻並沒有因為自己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而是勤于職守、執法嚴明,所以深得當地百姓的讚譽。然而由于當時的朝廷昏庸腐敗,正直守法之士很難得到重用。所以劉伯溫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不僅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遭遇了諸多的磨難。幾經周折之後,劉伯溫最終還是放棄了仕途和理想,閒賦在家。

  後來,天下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國各地的反元起義不斷,而且各地反元義軍互相紛爭、互不相讓,元王朝的統治也開始出現瀕臨滅亡的景象。明太祖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自濠州起兵後,不僅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揮兵向南進發,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佔金陵,建立了根據地;而且後來又進軍安徽,直逼浙江,連下婺州、衢州、處州等地。朱元璋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小小的九夫長變為一方之雄。

  朱元璋不僅英勇驍戰,而且非常尊重有識之士。他每到一地總要求訪當地的名士,召請他們出來。所以他佔據處州以後,得知浙東名士劉伯溫因不滿元朝統治而隱居青田老家的時候,他便兩次向劉伯溫發出了邀請。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獲勝的希望最大。所以,他終于下定決心要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能夠在助他打江山的時候建功立業,從而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而朱元璋見到劉伯溫之後,很快便被他的才智和謀略深深折服,從此便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成為朱元璋的軍師之時,朱元璋在軍事政治上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劉伯溫詳細地分析形勢之後,很快便提出了滅元興邦、統一宇內的“時務十八策”,並一一列敘了各項謀略方策,這讓朱元璋大喜過望,直恨相見太晚。自此之後,朱元璋更是以上賓之禮對待劉伯溫,並將他安排在身邊,謀議機密要事。劉伯溫也因朱元璋對自己的禮遇而深為感動,並暗自慶幸自己遇到了明主,從此更是忠心耿耿地一心為他效力。

  朱元璋要成就帝業,就必須除去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張士誠和陳友諒。而當時恰值陳友諒攻下了南京外圍的重鎮太平,在太平立國自稱皇帝,氣焰十分囂張。陳友諒不僅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還調集舟師從江州向東直指應天,聲稱此役有張士誠配合,攻陷應天,指日可待。正在朱元璋為此感到憂慮的時候,劉伯溫為他獻上一計。劉伯溫給朱元璋分析說:“如今,陳友諒雖然將饒、九、荊、襄等將近半個天下的地盤佔為己有,但是他曾殺害君主、脅迫部下的事實卻無法被抹殺,所以大多數人對他都不服氣。而且陳友諒為人有勇無謀,輕易就將百姓推上戰場送死,只需幾場戰役,民力就會損耗殆盡。所以,攻下陳友諒的漢國並不是什麼難事。而張士誠雖然僅有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的浙西之地,但其為人卻極其姦詐、狡猾,一直對元朝陽奉陰違,這種守財奴式的敵人雖也不足為慮,但俗話說:‘逮野獸要先逮兇猛的,擒拿盜賊先拿強壯的。’所以為今之計,當以先討伐漢國的陳友諒。陳氏一滅,張氏必然自孤,那麼存亡便由我了。平定陳、張之後,再北上中原,王業也就指日可待了!”

  劉伯溫的一番分析,令朱元璋心服口服。朱元璋不僅積極採納劉伯溫的計謀,而且對他的能力深信不疑。公元1361年,朱元璋親率三軍溯長江西討伐陳友諒,然而一開始攻打安慶的時候並沒有一舉拿下。劉伯溫猜想到陳友諒以重兵駐防安慶,那麼其老巢江州此刻必定是空的,當即便建議朱元璋馬上放棄攻打安慶而轉攻江州。朱元璋依然深信不疑,最終果然一舉攻破江州城,陳友諒為了保命只得棄城而逃。不久之後,陳友諒的部臣胡廷瑞以保留部隊為條件前來向朱元璋議降,朱元璋再次聽從劉伯溫的意見,接受了胡廷瑞的條件。其他守將看到這種情況之後也紛紛前來投降,于是整個江西便很快成為了朱元璋的版圖。

  後來,朱元璋又按照劉伯溫所出的計謀,將張士誠的勢力全部消滅之後,才派部隊北上攻下元朝首都北京。朱元璋終于在公元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改國號為“洪武”。而劉伯溫在建立大明王朝的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堪稱是功不可沒的開國功臣。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劉伯溫卻拒絕了丞相的職位,但朱元璋最終還是授命他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其實並非劉伯溫不想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為這樣更有利于他實現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抱負。但他深知自己的正直,一旦站在政治舞臺的高峰,日後必定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

  劉伯溫為明朝的建立和治理,制定了一係列有利于休養生息、鞏固明王朝統治的政策,為明王朝初期的經濟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了不世功勳,對明初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直至他六十一歲告老還鄉之際,還不忘以“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來提醒朱元璋莫忘鞏固天下的大業。臨終前劉伯溫還遺囑次子仲璟,等待胡惟庸敗後再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不管是曾經的君主制時期的管理,還是如今現代化的管理,最終能夠擁有強大政權的管理者,靠的都是諸位謀士在幕後出謀劃策。而通常最擁有發展空間的人才,也都是那些謀略在胸的。因為人才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就必須能夠準確地分析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簡單地說也就是自己在職場中存在哪些方面的機會與威脅,並能夠盡早依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確定一個能夠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具體方案。而大部分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本末倒置,對那些該重視的大事視而不見,對無足輕重的小事反而絞盡腦汁。有些愚笨之人根本就不會昏了頭腦,昏了頭腦的事只是在真正有頭腦的人身上才會發生。有些事情我們要仔細權衡斟酌,在心里把它牢記。遇事則察是聰明人通常的做法,特別深奧或可疑之事尤其要詳加斟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現象認識本質。 

  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制訂出一個詳細的計劃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進行周密的計劃,你才能對工作中的細節有所準備,才能在碰到各種各樣的細節問題時不慌不亂;只有進行周密的計劃,你才能很明確自己該做什麼工作,應該怎樣去做。如果計劃中的細節不能進行到底,那麼你的計劃就不可能完成。特別是那些在職場生存的人,更需要具備睿智的眼光和超凡的遠見,凡事都做好準備工作,提前作好計劃,安排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當今的職場、辦公室等競爭的激烈程度,毫不遜色于戰亂時期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人們之間的名利之爭依然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小到個人的利益之爭,大到集團之間的生死較量,智慧與計謀永遠是最重要的。下過象棋的人都知道,贏家是沒有一個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所有的贏家都是算計到後面將要走的好幾步,工作也是一樣,優秀的員工都會對將要發生的兩三件事進行安排。如果在職場中擁有管理的權利,並想將管理工作做到位,就要做到長計劃、細步驟、精安排,這樣才能真正搞好管理工作。從現在開始起,就制定長遠規劃,確定一個遠大的發展目標吧!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