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當火焰山面條遇上中國漢族

時間:2013-01-29 08:51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部分 在中國綻放的面條文化

  當火焰山面條遇上中國漢族

  尋找面條起源之旅圓滿結束,我和工作人員稍作休整,又投入了面條之路新的探險。第一站就是那些變成幹屍的古代人曾經生活過的“交河故城”。它位于火焰山地區附近。我們迫切地想要知道,小麥和面條從西域遠道而來後,是如何與中原漢族碰撞出火花的。交河故城是絲綢之路上一個貿易樞紐,也是一個多民族衝突融合而形成的城市,要想探索問題的答案,沒有比這里更合適的地方了。

  攝制組探訪交河故城,有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師范大學劉學堂教授,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員同行。文物管理局相當于韓國的“文化財廳”,在中國拍攝考古價值較高的文物時,都要有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同行,算是起到帶路加監督的作用,但他們大都出于好意,所以拍攝過程基本很順利。

  一到交河故城,就看到紀念品商店售賣的一幅巨大地圖。從地圖上看,古城名曰“交河”,顧名思義,就是兩條河相交,在古城的中間分流環繞城下,然後再次相匯。整個城市看起來像是一艘船,兩邊是高約30米的峭壁,正好作為城牆,自呈一幅陡峭懸崖上一艘船奮力向上的模樣。這里又被稱為“雅爾和圖”,在維吾爾族語里是“懸崖上的城市”之意。

  經過售票處,來到交河故城的入口,遊客們正忙著拍照,入口處大理石上刻著“交河故城”四個大字,所以遊客們都在此合影留念,證明自己“到此一遊”。

  穿過遊客熙熙攘攘的入口,來到交河故城,迎面看到一棟棟建築,其精巧程度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前從照片上來看,這些紅土建築像是美國大峽谷的嶙峋怪石,近看才發現其,建築樣式獨具特色。不是在地上堆砌土或磚建成的,而是往下挖地建造而成。

  具體來說,就是在地上挖一個洞,四面留著做牆,在洞上直接搭個屋頂。這樣一來,牆上地層的花紋清晰可見,房子的屋頂則和城牆之外的地面一般高。交河故城相當大,走一圈足足要花上一個小時。文物管理局的幹部告訴我們,全城南北橫跨1650米,東西縱寬300米,足見昔日繁華,但劉學堂教授說古城剛建成時並沒有這麼大,他介紹道:

  “交河故城是中亞移居到新疆的車師人(伊朗族係)建成的,他們最早在這里建城時規模要小得多,後來隨著城市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到唐朝時才形成這個規模,主要建築都是唐朝時期建起來的,所以很難分辨出哪些是最先定居這里的車師人所建。“接著,劉學堂教授又為我們介紹了交河故城波瀾壯闊的歷史。

  距今2000年前,車師人最先在這里定都建國。作為國都,日益繁華的交河故城在全盛時期曾容納6000多人口。但交河故城沒有一天安寧過,為了搶佔這里,多個遊牧民族和中原漢族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從公元前開始,統治新疆西邊塔里木盆地的匈奴族和中原漢族之間展開過無數次的戰爭,700年之後,大概在公元5世紀時,漢朝遺老建立的高昌國被攻破,交河故城被並入唐朝。公元9世紀中葉,唐朝勢力漸衰,維吾爾族乘虛而入,從蒙古打到新疆,佔領了這一帶。到了公元13世紀,元朝蒙古族的一把火將交河故城燒成了廢墟。

  蒙古族之所以放火,是因為這里信仰佛教,對于虔誠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來說,交河故城無疑是“眼中釘”。所幸建築損毀不太嚴重,讓我們今天仍能看到比較完整的交河故城。劉教授補充道,這里是“中亞保存最完好的土城”。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民族都想要佔領交河故城呢? 因為這里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在那個年代,各派不顧一切想要將絲綢之路佔為己有,導致新疆吐魯番地區交河故城等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城市淪為戰亂區,這也是這些城市的宿命。

  早年,雄心勃勃的大漢朝為了與威脅中原安全的匈奴族抗衡,與統治哈薩克斯坦伊犁流域的大月支國結盟,並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中原王者漢朝為了爭奪絲綢之路的掌控權,與邊疆原住民交戰,大規模涌入西域,甚至來到了當時新疆吐魯番地區—我們認為挖掘出人類最古老面條遺存的地方。但漢朝軍隊在交河故城遇上了有著不同文明的車師國。最終,漢朝的軍隊和車師國浴血奮戰48年,將近半個世紀。

  然而,這段漫長的歲月里難道只有戰爭嗎?漢人和車師人在對立衝突的過程中,應該也相互接納了對方的文明,包括豐富多樣的食材和烹飪方法等。許多學者認為,這個時期都有可能是中原地區開始廣泛種植小麥和流傳面食的時期。于是,被夾在中間的交河故城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充斥著血腥戰亂的同時,也促進了西域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攝制組跟隨劉學堂教授,在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碰撞的交河故城仔仔細細地走了一遍。其中,一個大戶人家的廚房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個廚房保存得非常完好,有兩個爐灶,爐灶下有用來燒柴火的灶膛,依稀能看到當年燒柴的痕跡。廚房開著窗戶,劉學堂教授說窗戶起到通風的作用。

  最有趣的是廚房後面有一口井,他們為了能夠方便地獲得飲用水,在離廚房很近的地方挖了一口井。井壁的周圍有些小洞,用來保管食物,水井較深,比地面溫度低,所以放在這里能夠防止食物腐爛,相當于現在的冰箱。這個古代廚房係統完備,絲毫不亞于現代廚房,讓我非常驚訝。那麼當時的人們在廚房里做什麼食物吃呢?劉學堂教授告訴我:

  “交河故城內沒有發現食物遺存,但附近的墓穴里發現了用小米做成的餅和用小麥做成的面食,所以推斷當時的主食應該是小米和小麥。” 交河故城第一次有文獻記載是在漢代,當時新疆就已經廣泛 種植小麥,結合劉教授的話,想必以小米、高粱、大米等為主 食的漢朝文化長時間駐扎在新疆,已經接受了其他民族的飲食 文化。 隨著中原的漢族涌入新疆,交河故城等吐魯番地區的古代城 市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要塞,人口一度多達五萬人,一時極為繁 榮。這里匯集了漢族與許多中亞民族,各民族飲食文化相互影 響,相互交融。在這個過程中,被漢族稱為“蠻夷”的中亞民族 將小麥和小麥粉通過漢王朝和唐王朝傳到了中原。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