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有趣的“蠻夷”飲食

時間:2013-01-29 08:51   來源:中國臺灣網

  有趣的“蠻夷”飲食

  西安的胡食離開交河故城,我們跟隨小麥和面食文化傳播到中原的途徑,來到了中國陜西省的省會西安。西安舊稱“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小麥和面食文化從邊疆“正式”傳播到中原的起始地,同時還是多朝古都,自然不能錯過。我對西安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里是一個“巨大文明的中心”、“東方的紐約”。

  周、秦、漢、隋、唐等多個朝代都定都于此。雖然幾個朝代之間並不連貫,但加起來有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也就是說,西安有近千年是中原首府。曾經綻放燦爛文明之花的古都西安,現在看來也有著國際大都市的氣派。

  目前,西安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商業城市,也是中國十大城市之一。正當我陶醉于西安的繁華時,我們的車停在了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門口,這是我們在西安的第一站。之所以將這里作為第一站,是因為博物館里陳列著豐富的文物藏品,通過這些文物就能找到從西域傳播過來的小麥和面食文化的痕跡。

  今天請到的專家是西北農業大學的樊志民教授。從吐魯番出發來西安之前,我們就和樊教授約好在這里見面,他比我們稍晚一點來到了博物館。簡單打了個招呼後,我們一行人走進了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由宋徽宗時期建造的孔廟改建而成,絕對是我見過的中國博物館中展示水平最高的。館內大約有3000多件的文物藏品,分成3個展廳,按照年代順序,井然有序地擺放著,藏品水平也相當高。我和樊志民教授在諸多藏品中主要關注與小麥或面食文化相關的文物,以及能夠證明西安當時是一個國際大都市的文物。博物館內陳列著古代農具、磨石等,還有波斯、東羅馬、高昌國、日本等外國硬幣。這里的土俑及民族特色文物等,對紀錄片制作都相當有幫助。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些“西域風”著裝的彩色女人土俑,它們再現了當時制作某種面食的過程。做的是一種又圓又扁的面包,有點類似于燒餅,即一種在火上烤的小麥食物。她們有的舂面粉,有的用磨石磨小麥,有的和面,有的手拿搟面杖將小麥粉面團攤成面餅,有的揉小麥粉面團,形態舉止各異。但都身著西域服飾,做的也是西方典型的食物—面包,似乎證明了面食文化應該是從西域傳播到中原的。走出陜西歷史博物館,樊志民教授和我們搭上三輪車,前往西安市的回民一條街。

  我想,少數民族集市上應該有不少活生生的證據,證明西安是一個曾經匯集西域文化的國際都市,所以決定去回民街一探究竟。回族是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西安生活著近8萬的回族民眾,雖與佔西安人口99.5%的漢族的人口相比非常少,卻是西安46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

  坐上三輪車,讓我覺得很新鮮,沒走多遠,看見市中心有尊張騫的銅像,似乎宣告著西安正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再往前走,看到兩棟三層樓高的傳統樓閣。當地向導告訴我,這是“鐘樓”和“鼓樓”,以晨鐘暮鼓的方式報時,也就是早晨城門開放到晚上城門關閉之間,每小時敲一次鐘,晚上城門關閉到第二天早晨城門開放之間,每小時則會敲一次鼓。換句話說,鐘樓和鼓樓就是超大型的時鐘。鼓樓後面就是回民街。

  這里果然是名符其實的旅遊景點,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遊客,琳瑯滿目的商店一字排開,賣什麼的都有,其中最吸引我的自然是用小麥粉做成的食物。放點肉末,用熱油一炸的油餅、做成圓形或方形的小麥面片;烤熟後單面撒上黑芝麻的胡餅;將小麥面團切成幾條細長條,卷起來油炸的麻花;還有在小麥面團內放入紅豆和水果幹的月餅、沒餡兒的饅頭、填滿紅豆餡兒的包子,還有韓國人也愛吃的餃子,更有數十種面條……多得讓我數不清。難怪中國會被稱為“美食天堂”! 我問樊教授,回民街上多得數不清的中國面食是否受到“胡風“的影響。生活在西北的少數民族被稱為“蠻夷”,也稱為“胡人”。“胡風”就是胡人的風俗,受到“胡風”影響的食物被稱為“胡食”。韓國人喜歡吃的“胡糕(韓國的一種點心,內含蜜糖漿的面餅)“也是來源于此。

  “我研究過隋朝和唐朝的面食,發現胡人對中國面食有巨大貢獻,名字里帶‘胡’字的食物幾乎都是在胡人的幫助下做成的。‘胡’字代表蠻夷,最典型的胡食就是剛才看到的胡餅。胡餅是用小麥面團烤成的餅,單面撒有芝麻,這是非常典型的唐代胡食。這兩天你們應該還會拍到更多胡食,胡人習慣在食物上撒芝麻,帶芝麻的食物幾乎都可以說受了胡風的影響。“樊教授回答說。

  在北京遇到的中國社科院王仁湘博士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胡人的食物對中國古代飲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如果沒有引進胡食,中國飲食文化絕對不會像現在這麼豐富。“胡食對中國的古代飲食影響這麼大,間接說明當時的人們肯定都很喜歡吃胡食吧?于是我問樊教授當時漢人是否喜歡胡食。教授回答道:“唐朝時,胡食就像現在的西餐,身份高的人流行吃胡食,就像現在人們吃西餐一樣。新穎的胡食受到唐朝人的喜愛,華麗多樣的西域面食在當時非常流行。”

  許多文獻資料上也提到,漢朝和唐朝長安都有胡人開的餐廳。可見漢人,尤其是漢人貴族的確愛吃胡食,而且他們會盛裝打扮去吃胡食,像現在我們去高檔意大利餐廳或法國餐廳一樣。

  唐朝還有個很有趣的跟胡食有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出了名的崇尚胡風,不僅喜歡胡食,還對蒙古高原突厥族的風俗感興趣,把自己的房間布置成突厥風格,據說這也是他後來被廢立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當時的人們會那麼喜歡胡食呢?樊志民教授的解釋是:“胡食對漢人來說很新奇,人都喜歡嘗鮮。”對于喜歡在食物中尋找樂趣的中國人來說,胡食的誘惑的確難以抗拒。那麼,受到漢人歡迎的胡食是如何來到長安的呢?樊志民教授的回答很簡短:“少數民族從絲綢之路帶過來的。”

  不僅樊志民教授這麼說,研究胡風的大部分學者都這麼回答,在甘肅省蘭州遇到的敦煌學研究所鄭炳林所長解釋得非常具體,他告訴我們:“胡人擅長經商,帶著各種各樣的食物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原,胡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胡餅不需要其他工具,只要用火烤,非常簡單,適合長期在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商人吃。它做起來容易,因為幹燥又容易保存,便于攜帶,吃起來也很方便,配水吃就很美味。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胡餅的制作方法和特徵得知,這是絲綢之路上來往的西域商人留下的食物。總之可以肯定的是,胡餅、胡桃、胡床(一種折疊椅)等,帶‘胡’字的東西都是從西域傳過來的。“我們從鄭炳林所長等學者的答案中得知,面食文化的確是從西域傳播到中原來的。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