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獻中最早出現面條的記錄是在什麼時候呢?目前看來,最明確記載的中國面條的鼻祖是“水引餅”。
1400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中提到一種“水引餑飩法”,做成的面條就是“水引餅”。古代中國人稱“在水中拉扯的小麥面食”為“水引餅”。《齊民要術》是一部記錄了農業技術、烹調方式、釀造技術等的農業書,對研究中國飲食歷史來說非常珍貴。
古代飲食專家日本的奧村彪生博士幫助我們重現了《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水引餑飩法”這一做法,我們來到博士位于日本京都附近的研究工作室,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
首先,奧村博士將小麥粉均勻攤開,放入肉湯,開始和面團,接著把圓圓的小麥面團切成適當大小,放到料理臺上,用手搓成圓柱條狀;然後把柱狀面粉團在料理臺上邊敲打邊拉,拉到像木筷子般粗細;然後,把面團切成30至40cm長,在水中浸泡3、4分鐘。
奧村博士說,泡水能夠加速小麥面團發酵,黏性和彈性也會增加。筷子般粗細的面粉團發酵好後,從水中撈出來,放在一個沸水鍋上,利用水蒸汽,把面團捏成又寬又扁的形狀,有點像韭菜葉。
我問奧村彪生博士:“為什麼要在水蒸汽上捏面條?“他回答道:“在蒸汽中捏面團不會幹,還能讓決定面條彈性和黏性的面筋更活躍。“博士把面條煮好,裝在碗里,淋上滾燙的雞湯,一碗利用中國最早有文獻記錄的面條制作方法做成的中國最古老的面條就做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水引餅”的味道如何,奧村博士搖頭晃腦地說:“嗯……面條像韭菜葉子一樣扁扁的,所以吃的時候會順著喉嚨滑下去,當時的人們應該很喜歡這種口感。“說著,博士邊吃水引餅,邊繼續說道:水引餅又薄又扁,吃起來很順滑,面條有彈性,也有黏性。”我也吃了幾口水引餅,正如奧村博士所說,吃起來有點彈牙,面條滑過喉嚨的感覺也很棒,比我想象的要好吃。
看著水引餅的制作過程,我不禁想起火焰山附近市場面食店里的維吾爾族拉條子,顯然幾乎沒有湯的拉條子與又寬又扁湯又多的水引餅大相徑庭。但兩種面條都不需要工具加工,僅憑一雙手捏成面團,再一點一點拉成面條即可。它們的制作過程非常相似。
我小心地猜測,這兩種看起來雖然互不相關、來歷不同的食物,其中也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果真有關聯,我們覺得應該是以中亞獨特方式做成的“拉條子”促成了水引餅的誕生。也就是說,根據我們調查“認為”最古老面條的主人—火焰山古代人可能是最早提出面條這個想法的始祖。
對于拉條子的起源,有的學說認為,拉條子是漢族的拉面文化傳到中亞而產生的;也有的學說認為,是火焰山的面條傳到中亞民族的,到底哪個正確至今還沒有定論,但恰恰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所以也不能排除其中任何一種學說的可能性。
但是,就算火焰山古代人最早提出了面條這個創意,卻是漢人把小麥這種獨特的飲食文化,轉換成我們今天吃的面條,並讓面條變成全亞洲的代表食物。就算漢人不是最早做出面條吃的人,在完成“面條之路”地圖中他們絕對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衝著這個理由,很有必要仔細調查歷代漢族建立的王朝。在“面條王國”的中國,仍以面條種類多而著稱的山西省成為我們下一個不可不去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