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九章

時間:2012-06-29 14:06   來源:中國臺灣網

  憑什麼建樹“軟實力”,贏得人心認同?

  柔軟勝剛強

  “軟實力”(Soft Power)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小約瑟夫?奈(Joseph Samuel Nye, Jr. 1937-)教授提出。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係列論文,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都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2004年,針對“9?11”後美國保守主義者實行的“單邊主義”戰略遭受重創,美國國際聲望和影響力日趨下降,美國安全與和平研究所蘇珊尼?諾瑟在《外交》雜志上發表題為《巧實力》的文章,提出並闡釋了“巧實力”(Smart Power)。文章認為,“9?11”事件之後,保守主義者打著自由國際主義的旗號,實行侵略性的單邊主義戰略,宣稱要擴展人權和民主,但是布什政府採取的軍事危險政策同他們聲稱的理念根本不相符。“必須實行這樣一種外交政策,不僅能更有效地反擊恐怖主義,而且能走得更遠,通過靈巧地運用各種力量,在一個穩定的盟友、機構和框架中促進美國的利益”。蘇珊尼認為“巧實力”戰略是威爾遜、羅斯福、杜魯門和肯尼迪奉行的自由國際主義理論延伸。

  2006年1月,約瑟夫?奈在發表在《外交》雜志上題為《重新思考軟實力》的文章中指出:“單獨依靠硬實力或軟實力都是錯誤的,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可稱做‘巧實力’。”

  可見,“巧實力”並非一種新的實力,而是整合運用“硬實力”“軟實力”,要旨在于綜合運用軟、硬實力的靈活性,亦即軟硬兼施的一種整體策略。

  “軟實力”者,應是一種不必強迫他人,而是通過影響他人、吸引他人,而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約瑟夫?奈的理論側重研究美國對外政策的成就與教訓,認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都離不開美國軟實力的“功效”,其中好萊塢電影等關于美國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傳播作用“功不可沒”。而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對美國文化形象的大損,嚴重削弱美國軟實力的事實,則令人神傷。圍繞“軟實力”的概念,美國媒體曾經熱談“一個好萊塢等于幾個第一機械化步兵師”的題目。

  英文維基百科解釋“軟實力”這個名詞時提到,中國2000多年前的老子其實是首創“軟實力”概念的哲學家。老子說:“柔軟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最後一句“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意思是: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可見“軟實力”知易行難至極。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無形恰似有形的影響力。不同于國民生產總值、科研成果及轉化率、國防力量等“硬實力”的威懾利誘作用;“軟實力”的核心資源,在于它所蘊涵的社會性意識形態或價值觀。

  社會性意識形態或價值觀,不同于權謀術數,不是一時一事的刻意之舉,而是導引國家發展道路的根本取向、攸關社會發展進步成敗前景的深層原因。

  “軟實力”之所以能夠發生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在于其價值觀激發的激情、渴望和夢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深度感召力量。

  抽掉了核心價值的文化,只能流為膚淺的、軟而無力的文化商品,只能留下其經濟意義,支撐硬實力的發展,不足以成其為“軟實力”。

  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時代精神和前進方向、居于制高點上的先進文化才能夠引領社會文明進步,才能夠從之者眾、服之者廣,感人至深,成為真正的“軟實力”。

  當然“硬實力”是物質實力基礎,也是“軟實力”必要的後盾支持力量;但“軟實力”本質上是以德取勝,而非以力服人。使用“軟實力”需要智能,即便智勝也要以德勝為根本。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只局限于“術”的范疇,就夠不上“軟實力”的境界了。

  軟實力的認同效應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好萊塢文化產業的巨大成功反過來也讓美國一些人士擔憂。20世紀90年代就有國會議員提問:“如果德國購買了福克斯電影公司,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又將做怎樣的修改?”美國電影協會也為全球性的多元化策略擔心:“如果海外市場的比例不斷加大,那麼美國故事又將變成什麼樣的呢?”美國政界和文化界的這類憂慮,再次說明“全球化”不等于“美國化”,而“好萊塢”也不再代表狹義上的“美國電影”,不再象徵純粹的“美國”文化,美國既不再是腳本唯一來源,甚至不再是它唯一的價值來源。

  那麼為什麼世人仍然公認好萊塢是美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呢?

  好萊塢成功的深層原因,在于貫穿著“美國精神”為代表的價值觀、牟利經營之道,以及創新高科技的支持。

  “美國精神”並非唯有美國可以獨享。“美國精神”是普適的優化的“為人之道”同美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即便一部全然無關美國情節,不同文化背景的好萊塢外國大片,不難在廣闊天地尋找靈犀共通的價值觀,尋求精彩故事,呈現感召魅力,挂鉤“美國精神”,為美國“軟實力”增光添彩。

  “搖滾樂響起來,柏林牆倒下去”!美國的文化產品就是搭載軟實力武器的航母!好萊塢的音像產品、迪士尼的遊樂產品、國家籃球協會(NBA)聯賽直播、李維牛仔褲、耐克球鞋、星巴克咖啡、麥當勞、肯德基和可口可樂等,都是。這些產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冷戰時期全部開動的官方宣傳機器。

  歷史證明了流行文化的“軟實力”效應。至于深層次的“高雅文化”的作用,自然毋庸置疑。政治觀察家普遍相信一個國家的“高雅文化”能夠為國家創造巨大的軟實力。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 L. Powell,1937-)就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如下觀點:“對我們國家來說,與那些曾在這里接受過教育的未來世界的領導人們的友誼是最寶貴的財富,我想不出比這更有價值的東西了。”從英國、日本、美國和德國的歷史來看,的確國際學生通常會懷著對曾遊學過的國家的價值觀和制度欣賞和認同的態度回國。

  “冷戰”期間,“高雅文化”領域的藝術交流,如美國的劇院、歌劇公司、博物館等眾多的非政府機構曾在蘇聯表演或展出。這種演出的成果正如約瑟夫?奈形容的:“一位蘇聯音樂家意識到,他們所受的培訓曾讓他們深信西方的墮落,但年復一年都有來自波士頓、費城、紐約、克里夫蘭和聖弗朗西斯科的優秀交響樂團:‘墮落的西方怎麼會有這麼出色的樂團?’”

  軟實力帶動的文化認同,是一個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內在因素。軟實力一旦形成,外力很難加以顛覆,但本國的政策錯失,卻非常容易自我敗壞。

  2009年1月13日,美國候任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說:“美國經歷了8年不可思議的自我毀滅。”她抨擊布什政府用了許多“蠢實力”(Dumb Power)。

  《紐約時報》次日社論點明,布什政府8年期間,對美國的友邦或者仗勢欺人或者疏遠離間,而令美國的敵人日漸勢眾。

  “蠢實力”破壞了“軟實力”。布什政府實施了一係列偏離“美國精神”,過度倚仗硬實力的錯誤外交決策,人們反感、失望的結果,動搖了“軟實力”造就的認同效應,大大削弱了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為什麼美國政府的決策者會偏離了這個國家奉為圭臬的“美國精神”?這不應該看做某屆總統或國會的偶發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美國晉身世界唯一超級強國之後,在國際事務領域長處于“無制衡”的強權地位,難逃“原罪”誘惑下“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化”的宿命。美國不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實行危險的“單邊主義”,而且在貨幣和經濟領域,濫用美元霸權,轉嫁財政赤字,制造金融泡沫,已為全世界帶來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並且繼續醞釀著更大的全球性經濟和貨幣危機。

  無論國內或國際政治,“權力制衡”機制是“美國精神”的忠實守護神。一旦“權力制衡”失效或闕如,強大的“軟實力”阻止不了任誰“不可思議的自我毀滅”。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