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秦檜家和岳飛家都丟了貓

時間:2012-06-19 09:32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丟貓,實在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朝夕相處的夥伴,上一刻還在一起玩,轉眼間就不見了,而且很可能是永別,那種滋味,不養寵物的人很難體會到。

  民間流傳著一種剪刀大法,誰家丟了貓,用一個大碗盛滿水,上面平放一把張開的剪刀,刀口衝著貓走失的方向。據說這樣能讓貓知道家的位置,自己找回來。這種做法很有點巫術的意思——三三和灰灰走失的時候,我試過。也不能說我迷信,那種心情下,什麼都得試一試。後來,灰灰回來了,三三一直沒影兒,所以,我也不知道靈不靈,是不是真的有用。

  家貓走失,很多都是因為家里來了陌生人。比如裝修工、水暖工,或者是送貨的。他們由于工作習慣,進屋不愛關門,于是貓就溜出去了。比如有個孫大壯,是剛被撿回來沒兩天的流浪貓,到了新環境比較緊張,把窗簾桿拽下來了。主人找來工人幫著修窗簾,工人沒關嚴門,孫大壯就這麼重新溜了……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孫大壯壓根兒就沒打算享受家居生活。他就是想回到野外,所以,就幹出了拽窗簾這種事情。冥冥之中,陰錯陽差,打開了門。也許,這就是孫大壯要的,他本來就不該屬于誰。

  丟貓,自古就困擾人。

  古書里記載了兩個丟貓事件,說明丟貓久已有之。神奇的是,這兩起事件,分別發生在一對死對頭家里。秦檜家和岳飛家。

  先說岳飛家吧。岳飛有個兒子叫岳霖,岳霖的兒子叫岳柯。岳柯就養了一只貓,黑色的,善于捕鼠。有一天中午,這只貓跑出了家門,走失了。這可把岳家急壞了,不僅到處找,還貼告示懸賞,只是一直沒有找到。

  有知道根底的人找到岳家,告訴他們,在和寧門(南宋臨安皇城的北門)有一家野味店。說是賣的野味,實際就是貓肉狗肉。京城百姓,居住狹小,貓和狗經常在外面玩。有專門偷盜貓狗的小偷,白天抓貓,晚上偷狗,得手了就跑,然後在淩晨出手給和寧門野味店,“無遺育焉”。

  估計岳柯最後也沒有找到貓,他把這件事情寫進了自己的著作《桯史》中。看來現在偷捕家貓和流浪貓,賣給飯館,是一項很古老的職業,至少從南宋就有了。只是當時小偷還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偷了就飛跑。不像現在,集裝箱大卡車裝著,招搖過市,動物保護者去阻攔,還振振有詞,臉皮是比祖宗厚多了。

  再說秦檜家。事情發生在秦檜還權勢熏天的時候,他有個孫女,年紀很小,就被封了崇國夫人,小名叫童夫人。童夫人六七歲的時候,養了一只獅子貓,十分寵愛,沒想到,貓丟了。這下秦家翻了天,秦檜立刻限令臨安府訪求。這特權玩兒得真大,丟了貓,要求首都的市政府來找。

  期限到了,貓沒找到,臨安府幹脆搜查秦府附近老百姓的家,找貓變成了擾民,甚至準備彈劾“兵官”——現在說起來,是武裝部的領導吧。這位兵官也是真急了,命令部隊搞了個全城大搜捕,步行找貓,過篩子,把能抓著的獅子貓都抓來了,結果一看,都不是秦家丟的那只。最後,幹脆行賄,走後門找到了秦宅的老卒,詳細詢問了貓的特徵、長相,畫影圖形,在酒肆茶館之類的公共場所張貼,簡直是全城鼎沸。

  但貓丟了,再怎麼折騰,也折騰不出來了。

  這件事情是怎麼收場的呢?臨安府尹(市長)實在扛不住了,再次托人拉關係,搭上了秦府的一名小妾,央求了半天,才不了了之。這個過程,詳盡記載在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中。另外還有一本書記載,當時的府尹叫曹泳,他給了那小妾一只和獅子貓一模一樣的金貓,才算把麻煩給鏟了。

  丟貓找貓,本是應該,可弄得勞民傷財,人心惶惶,只能說秦太師有點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最後被孝宗皇帝把秦家收拾了,也是必然。

  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古今都有,人一膨脹,就是這德性。

  還是說回貓吧。這些天的新聞,就有一則丟貓的故事。

  這只貓是在美國紐約東12街被人逮著的,抓貓的人沒把他送飯館,而是送到了動物收容所。一看,貓脖子下面植有芯片,那就是貓的身份證,上面名字、主人、地址、電話啥的一應俱全。

  這位貓爺叫威勞。

  威勞爺可真夠威風的,他竟然是科羅拉多戶口,那兒離紐約三千多公里。

  于是,人們找到了這位爺的主人——傑米?斯誇爾斯。傑米聽到威勞的消息,也是大吃一驚。原來那是2006年,傑米家裝修房屋,裝修工人沒關門,威勞就出去逛了。這一逛就是五年三千公里。威勞貓在紐約,這個故事多麼讓人興奮,都是緣分啊!

  這種破鏡重圓的傳奇,在我們這里不會上演。因為它需要幾個必要條件:

  1.路人看到貓,首先想到的不是吃貓肉,而是想到送他去收容所,這需要人品。

  2.有收容所,而且不是限期領養過期“處理”的收容所。收容所知道要幫貓找主人。

  3.最重要的,有芯片,有查詢係統,而且植入芯片肯定不貴,不會宰你個幾百上千比貓一輩子的花費都多。

  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就得跟裝修工人叮囑了:大夥出來進去的,要關好門,不然貓會丟。

  只是,我叮囑了,他們也未必記得住。現在我家來工人補個房頂修個地漏兒,我都在門口守著,跟狗似的。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