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候選人演講時講什麼
要想當總統首先要成為一個辯論高手,否則,即便你再有才,漫長的競選活動也得讓你歇菜。看看美國的總統哪個不是脫稿演講的高手呢?而且每位總統都是神採飛揚,總統演講時的語音、語調也是幫助他邁向白宮的重要條件。
尼克松在回憶錄中非常感謝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從小就培養他的辯論能力。為了讓兒子成為一流的辯論高手,老父親不但親自指導兒子辯論,而且還會驅車帶他找專家,尼克松慢慢養成了辯論的好習慣。雖然1960年他與肯尼迪的電視辯論表現不佳,那是因為尼克松還沒有適應這種新的媒體,而且愛出汗,給人留下了一個緊張的壞印象。相比之下,奧巴馬就聰明得多了,2008年大選的時候便開始利用Facebook這樣的新媒體平臺拉票。
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總統及其競選團隊必須有設定競選演講議題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能夠通過演講,在表達自己政見的同時,也置對手于不利的地位。因此,總統候選人能夠抓住時代的脈搏,與人民的心願,從而提出具有吸引力的施政方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議題,因此,總統候選人要順時而動,但是有個題目在近三十年的總統選舉中一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那就是墮胎。在一個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墮胎已經成為控制人口的一種手段,但是在美國,墮胎卻成為總統候選人辯論的熱門話題,也是政黨界線的一個標志。一般而言,共和黨人是反對墮胎的,而民主黨人則有限地支持墮胎。
這個話題要回到1970年的那個著名的“羅伊訴韋德案”,一位化名羅伊的女人稱自己被侵犯而受孕,而當地的檢察長韋德則禁止其墮胎,于是羅伊將韋德告上了法庭。這一案件關乎美國社會中的“生命權”與“選擇權”之爭,要保護胎兒的生命權還是尊重婦女的選擇權,這關乎美國人對《獨立宣言》中的“自由”一詞的理解。
正是因為這件案子的重要性,所以最終打到了最高法院,經過最高法院的判決之後,各州的法律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自1821年康涅狄格州通過立法把胎動後的墮胎視為違法以來,多數州都禁止墮胎,最高法院的判決將會影響到無數美國孕婦及其未出生的胎兒。經過兩年多的辯論,最高法院法院判韋德敗訴,禁止墮胎的法律需要立即撤消。判決詞中體現了三個原則:需要保護婦女的權利,避免其肉體與精神的痛苦;墮胎是個人隱私權的重要部分;墮胎與否需要根據胎兒的發育階段而定,如果是最後三個月胎兒已經比較成熟的話,那反對墮胎才是合理的。
這一判例影響了美國關于墮胎的法案,1992年,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中有8位是共和黨總統“提拔”的,所以一些共和黨人便想要廢除關于墮胎合法的法案。但最高法院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並沒有推翻羅伊訴韋德的判詞,而是維持了墮胎合法的原始判決。墮胎依然是一個熱門話題,克林頓競選期間也只是把當年的判決詞當做擋箭牌。
2012年1月18日,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們就墮胎問題舉行辯論,而熱門人選羅姆尼未參加,除了他本人的日程衝突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位共和黨候選人在1994年曾經公開支持墮胎,這在共和黨內部是不被容忍的。小布什任內曾經否決了關于胚胎的法案,在他看來,胚胎本身就是生命,更不要說墮胎了。羅姆尼的這一“污點”成為黨內對手們攻擊他的口實。
墮胎問題是劃分美國黨派的一個風向標,要知道,美國兩黨之間雖然政見不同,但是在國家發展戰略上卻並沒有根本的分歧,只是在政策方面存在著不同的見解。這種分歧在美國國家地位面對挑戰的時候尤其如此。1980年的大選中,里根把福利國家作為競選演講的主題,正是因為這個主題的設定,讓吉米卡特的連任之夢破碎了。
里根曾經擔任加州州長,在任期間大力整頓各種福利措施,懲治懶蛋,他在個人自傳中對高福利大加鞭撻:
福利正奪走人們最需要的一件東西——自食其力的創造精神。同時,它正在瓦解著千千萬萬個家庭。市區的青少年出于種種原因不願再住在家里,他們發現,只要懷孕——甚至不必等到孩子降生,他們就可以得到福利支票以租用新公寓;他們還發現,他們隨時可以通過再次懷孕以增加自己的月福利支票。
正因為如此,美國的經濟萎靡不振,里根要向福利國家宣戰,在與吉米卡特的電視辯論中,里根佔據了上風,在總結時,他這樣說道:“你們的生活是否比四年前改善了?如果改善了,你們就應該投我的競選對手的票;如果沒有改善,你們就應同意我的觀點:現在是改弦更張的時候了。”最終,里根把一個在任的總統拉下了馬。
同樣在1992年,克林頓有那句“傻瓜,經濟才是重要的”宣傳語,把挾海灣戰爭大勝之余威的老布什也拉下了馬。2008年的奧巴馬則是以“變革”為題,入主白宮。只有把握住選民的心思,才能贏得大選,就像里根所說的那樣,是人民決定誰當選,而不是候選人的一廂情願。
2012年的大選的一大主題便是人人都在說的:“美國是否衰落了”,如果奧巴馬不對這個問題做出一個有利的回應,那麼他將面臨著當年吉米卡特一樣的局面:你領導美國4年,美國卻衰落了;你以變革的旗號當選總統,但是美國最大的變化卻是要適應衰落的事實。羅姆尼的外交政策顧問羅伯特卡根已經提出這個問題,他認為美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失去了信心,這種說法與里根在1980年大選期間的言論如出一轍:吉米卡特總統幾乎每一天都向美國人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美國已度過了它的鼎盛時期,美國人必須習慣在未來走下坡路,我們不應該對未來抱有與過去一樣的期望,這一切只能責怪我們自己。
奧巴馬早已察覺到這個信息,所以在選前“從善如流”,公開批判美國衰落的言論,一方面是宣傳自己3年多的執政成績;另一方面則是要把握住選民的心思,最終使自己沒有被共和黨候選人趕出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