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改造外來成分:“文化注入”與“思想改造”
率兵打仗向來主張攻城與攻心相結合,通過各種方法瓦解敵軍鬥志,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是為兵法之上乘。可是,當攻心戰術得手後,對起義投誠過來的部隊和放下武器的戰俘如何處理,一直是一個管理難題。
因為,這些人當中,有的是真心歸附,有的是隨大流,還有的則是不得已而為之。對後者另眼相看,管得太嚴、太急了,會使那些真心歸附者受到孤立和打擊,嚴重的甚至會激起事變。但是,如果不加強教育和改造,這批人始終屬于異己分子,隨時都有嘩變的可能。
歷史上不少著名將領,帶兵打仗很有一套,但對起義投誠部隊和俘虜經常採取的手段就是殺。如春秋戰國時期秦軍大將白起,戰場上號稱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他親手導演了在長平一次坑殺40萬趙國降卒的悲劇,在歷史上留下惡名。翻開人類戰爭史,殺俘記載比比皆是。一直到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還發生過一次屠殺幾千俘虜的情況。
而毛澤東依靠思想改造,卻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管理難題。歷史上解放軍的迅速壯大,幾乎都與對舊軍隊的成功改造有關。從毛澤東上井岡山改造王佐、袁文才部隊開始,到1931年底國民黨26路軍兩萬多人舉行寧都暴動,一直到解放戰爭期間爭取、改造177萬起義、投誠的國民黨部隊,都是如此。
解放軍改造舊軍隊的主要辦法,就是選派一批政工幹部開展思想工作,包括建立黨團組織,發展黨員隊伍,加強政治教育,提高官兵覺悟,提倡官兵平等,實行三大民主,貫徹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三大原則,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政治工作制度在起義投誠部隊真正建立起來並切實發揮作用了,這支部隊就基本控制住了。
改造舊軍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當屬將國民黨滇係第60軍改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了。
國民黨第60軍原為滇係軍閥龍雲、盧漢起家的部隊。1948年10月18日起義後,于淩晨撤往九臺縣一帶等候整訓。為了改造這支舊軍隊,中央軍委派有改造該軍第184師經驗的徐文烈擔任軍政委、有改造原東北軍第111師經驗的遼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王振乾擔任軍政治部主任。同時,東北軍區迅速向起義部隊調派幹部,首先調派海城起義的黨員幹部,至政治整訓正式開始時,共調派幹部410人,其中海城起義官兵達250人以上,基本配齊了政治工作幹部,並配備了部分後勤幹部和少數機關幹部。在快速的組織調整後,又在60軍中迅速展開了有步驟的思想改造運動。
第一步是發動大討論,讓每一位士兵“倒苦水”:召開軍人大會,請最苦大仇深的士兵上臺典型發言,而後,轉入普遍的控訴活動。絕大多數士兵(包括一部分軍官)都是苦出身,都有一肚子苦水。控訴運動開始後,往往是臺上一人哭訴,臺下百十號人跟著流淚,說到傷心之處,七尺漢子甚至嚎啕大哭。
訴苦運動和控訴運動之後,是“階級自覺運動”,要求每一個官兵都必須交代自己的全部歷史,尤其要反省自己在反共內戰期間做過哪些對不起人民的事,對別人的罪惡也要毫不留情地揭發。當時,各營連均推薦了認識好的典型登臺示范發言,然後,每個連隊成立民主選舉產生的講評組,逐一講評每個人在運動中的認識、態度和決心,以及揭露、反省問題是否徹底。
在控訴運動、訴苦運動和階級自覺運動的基礎上,部隊又進行了戰爭觀念教育、內部團結教育和政策紀律教育,邊改造,邊建設。隨著教育的深入,各基層連隊普遍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各級召開的控訴大會一律由士兵委員會主持。
1950年10月,這支改造過來的起義部隊加入志願軍的戰鬥行列。在抗美援朝艱苦、殘酷的戰鬥中,尤其在第三次戰役的漢江50晝夜阻擊戰中,他們以頑強的戰鬥作風和輝煌的戰績,博得了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的交口稱讚。
為什麼只要派上幾個政工幹部,建立一套政治工作制度,短時間內就能將一支舊軍隊改造成新型的人民軍隊?
道理其實很簡單。軍隊的基礎在士兵,武器裝備大都掌握在士兵手中。只有通過開展政治工作,官兵們接受了革命道理,思想覺悟明顯提高,才會自覺自願地跟著共產黨走。加上各級建立起黨的組織,政工幹部依靠組織,以黨團員為紐帶,可以直接影響和控制多數官兵。基層官兵都願意聽政工幹部的話,跟共產黨走,就逼著上層軍官或者轉變態度,積極向政工幹部靠攏,聽黨指揮;否則就會成為孤家寡人,不得不悻悻而去。他們再想像過去在舊軍隊那樣拉上隊伍叛逃,根本不可能了。
企業兼並也會遇到類似的管理難題。兩家並購企業的員工之間,必然會存在價值觀的差異與衝突。此時,若大量裁員會造成人心不穩,管理層與員工難以合作;但不裁員,留下來的員工,多會因為職業命運的難以把握而迷茫、動搖,難以以積極的態度去工作。
對于企業兼並中思想文化不相容的難題,許多西方管理學家望而卻步。韋爾奇就主張:如果並購的企業之間文化差異很大,那麼就不要冒這個險。這一觀點很大程度源于1986年GE的一樁並購失敗。在韋爾奇的堅持下,GE曾兼並了一家專門從事投資業務的基德公司,事前只考慮雙方業務上可以互補,兼並後才發現基德公司的企業文化與GE格格不入,給韋爾奇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煩惱,後來不得不把這家公司賣掉了事。
而海爾的張瑞敏,卻通過學習借鑒毛澤東的管理思想,成功兼並了一個又一個的企業。他說:“海爾兼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把海爾的思想文化移植到這些企業中去了。一般兼並企業第一個去的都是財務部門,我們第一個去的是企業文化中心。”海爾的“文化注入”與毛澤東的“思想改造”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瑞敏用“休克魚”這個形象的說法來比喻那些導致企業停滯不前的思想觀念。他提出把海爾的先進管理思想注入被兼並企業,“激活休克魚”。一旦思想被被兼並企業的員工接受,並按照相應的原則開展工作,兼並工作就會變得簡單、容易。
以海爾集團兼並安徽黃山電視機廠為例。兼並後沒多久,電視機廠就有職工開始鬧事,最後鬧到罷工的地步。黃山電視機廠的職工認為:第一,他們忍受著一套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的束縛,喪失了原先計劃經濟時代的自由,要為自由而戰;第二,海爾沒有給他們相應的經濟利益,所以,他們要“革命”,要罷工。
面對鬧事、罷工的嚴峻局面,海爾集團老總張瑞敏派人組織黃山電視機廠的職工“無限期”地進行大討論,什麼時候討論清楚了再工作。討論什麼呢?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首先職工要弄懂一個基本道理:即使是“國企”的“主人翁”,是不是也得聽“上帝”的。誰是企業的“上帝”?那就是廣大的消費者。企業的產品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我生產什麼,人民就要消費什麼。張瑞敏提出了誰為員工發錢的問題。“我們的工資是客戶發給的,不講求質量,不生產出好產品來。就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也就沒有人給我們的職工發工資。”“無限期”討論只進行了三天,電視機廠的大多數職工便認識到,再像以前那樣,企業就無法參與市場競爭,就無利可圖,活不下去,最終非垮臺不可。最後職工們主動復工了。
後來,美國哈佛大學將這一兼並成功案例寫入了它的企業管理案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