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凱和羅斯瑪麗在布拉德福德公寓樓租了一套公寓,哈奇大吃一驚。因為在他看來,布拉德福德是一個“危險地帶”,于是就試圖說服他們放棄租那公寓。
一九六二年六月,羅斯瑪麗第一次來紐約時,她和另一個奧馬哈女孩以及兩個亞特蘭大女孩,在萊克星頓大道南部合租了一套公寓,哈奇就住在她們隔壁。這幾個女孩的到來使得他再次成為一名全職父親,但是,他很不情願扮演這個角色,因為他的兩個親生女兒已經夠讓他操心的了。但盡管如此,女孩子們已經拿他當父親來看待了。哈奇總能在危難關頭及時出現,比如,某天晚上著火,他從火災逃生口處救下一個人;還有一次,珍妮差點兒噎死,也是被他及時搶救。哈奇是個英國人,今年五十四歲,全名是愛德華?哈欽斯,曾用三個筆名寫過三部不同的男孩歷險記。
哈奇對羅斯瑪麗的關照,如同一場及時雨灑向她幹渴的心靈。羅斯瑪麗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的五個哥哥姐姐很早就已成家,並且離父母都不遠。她離開家鄉奧馬哈時,家人都反對,母親倒沒說什麼,父親疑神疑鬼、氣急敗壞,四個哥哥姐姐也忿忿不平,只有經常酗酒的二哥布萊恩對她說:“走吧,羅西,做你想做的事兒去吧。”臨走時還悄悄塞給她一個塑料手提袋,里面裝有八十五美元。到了紐約,羅斯瑪麗覺得自己很自私,對家人她也深感愧疚。伴著香醇濃鬱的茶水,哈奇同羅斯瑪麗真摯地交談,他們討論有關父母、孩子以及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等問題,羅斯瑪麗終于振作起來了!她向哈奇詢問了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天主教高中學校里,都是難以啟齒的。哈奇還送她到紐約大學去上夜校的哲學課程,並且驕傲地說:“我要把這個滿口鄉音的賣花女塑造成一位優雅的女伯爵。”機智而調皮的羅斯瑪麗則故意用俚語說:“好樣的,加油幹哦!”
現在,每隔一個月左右,羅斯瑪麗和凱都要同哈奇在他們的公寓里共進晚餐。有時輪到哈奇做東,就在外面飯店里吃。凱覺得哈奇這個人有點兒單調乏味,但總還能熱情真摯地招待他。哈奇的妻子是劇作家特倫斯?拉蒂根的堂姐,已經去世了,而拉蒂根和哈奇仍然有書信往來。在戲劇界,人情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哪怕像這種非直接的關係也不容忽視。對此,凱心里特別清楚。
看完公寓後的周四,在第二十三街道一家名為“科盧布”的德國小餐館,羅斯瑪麗、凱和哈奇一起吃晚飯。早在周二下午,他們就把哈奇的名字報給了科特斯夫人,因為她要求租房者提供三個保證人的名字,而哈奇也已經接到了她的問詢信並做了答復。
“我真想對她說你們吸毒成癮,或者亂扔垃圾,”他說,“或其他諸如此類的惡劣行為,總之能讓房東厭惡就行。”
凱和羅斯瑪麗連忙追問他為什麼要這樣。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清楚這些,”他一邊往面包卷上抹黃油,一邊說,“本世紀初,布拉德福德公寓聲名狼藉。”哈奇長著一副寬闊的臉龐,看上去容光煥發,一雙藍色的眼睛炯炯有神,閃著熱切的光芒,幾縷油亮的黑發垂下眼簾。他抬頭看了看,發現那兩個人一臉的茫然,就繼續說道:“除了伊莎多拉?鄧肯夫婦和西奧多?德萊賽,還有很多不怎麼知名的人都曾在布拉德福德公寓里住過。在那兒,特倫奇姐妹吃過小孩,基斯?肯尼迪擁有了自己的黨羽,艾德里安?馬卡托也住過那兒,還有珀爾?艾姆斯。”
“特倫奇姐妹是誰?”凱好奇地問。
羅斯瑪麗緊追著問道:“艾德里安?馬卡托又是幹什麼的?”
哈奇回答說:“特倫奇姐妹是兩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士,是很體面也很有地位的人,只不過她們時而要品嘗一下人肉的滋味。她們煮著吃過幾個孩子,包括她們自己的一個侄女。”
“有這事兒!”凱興奮地叫了一聲。
哈奇把臉轉向羅斯瑪麗道:“艾德里安?馬卡托是個巫師。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曾經制造了一條相當火爆的新聞,攥著一縷頭發、一把剝了皮的爪子和動物皮毛之類的東西到處賣弄,宣稱自己已經用魔法把撒旦成功地召喚到了人間。顯然,人們相信了他那套鬼把戲,不約而同地來到布拉德福德公寓的大廳圍攻他,幾乎將他置于死地。”
“你在開玩笑吧?”羅斯瑪麗不安地問道。
“沒有,我很嚴肅。”哈奇接著說,“幾年後,基斯?肯尼迪也遭遇暗算,截止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那棟公寓樓有一半是空著的。”
凱說:“我聽說過基斯?肯尼迪和珀爾?艾姆斯的事情,但從不知道還有個叫艾德里安?馬卡托的人也住過那里。”
“還有那對吃人的姐妹!”說這話時,羅斯瑪麗打了個冷戰。
哈奇說:“要不是因為二戰住房短缺,那里根本就不可能住滿人的。現在呢,它又被冠為‘古老恢宏的公寓樓’。要知道,二十年代它被稱作‘黑色的布拉德福德’,而且知道真相的人都不會走近那里。甜瓜是這位女士的,對不對,羅斯瑪麗?”
服務生端上了他們的餐前小吃。羅斯瑪麗滿臉狐疑地看著凱,凱皺了一下眉頭,很快又搖頭,似乎在說:這沒什麼,別讓他嚇著你。
服務生走開了。哈奇接著說:“這些年以來,布拉德福德發生了太多令人發指的恐怖事件,並且都距今不遠。一九五九年,有人在地下室發現了一個用報紙包裹的死嬰。”
羅斯瑪麗反駁道:“可是,任何一棟公寓樓,時不時地,都會發生一些可怕的事呀。”
哈奇緊接著說:“問題是,布拉德福德公寓發生這種事情的頻率遠遠不止有時,而是經常,甚至帶有周期性。比如,自殺事件,就比其他類似的公寓多很多。”
“這是為什麼,哈奇?”凱似乎很認真地問道,“總該有個說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