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 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一)

時間:2013-03-28 15:46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子曰:“十室之邑O,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說:“就算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也必有生來像我一樣忠信的人,〔如果他不及我,那是因為〕他不像我那麼好學。”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P(《述而》)

  孔子說:“德行不能修明,學問不能講習,聽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過不能改,這都是我最擔憂的。”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Q(《述而》)

  葉公向子路問起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何不對他說:他的為人,發憤向學幾乎忘食,樂道忘憂,〔他沉醉在這一切中,以至〕不知歲月悠悠、老之將至!”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R(《述而》)

  孔子說:“說到仁、聖,那我怎麼敢當。我不過是學不厭,教不倦,只是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學不來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S(《憲問》)

  孔子說:“沒人了解我!”子貢說:“為什麼沒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我不怨天,不怪人,我講求很普通的道理、事物,卻能從這些普通的道理、事物中體會很高的境界。了解我的恐怕只有老天爺吧!”

  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改善為人處世的態度,學,是唯一的途徑。孔子一生重視學──無論是他個人方面的學習還是幫助有心向學的人──對這種態度的堅持,是後人崇敬孔子最重要的理由。孔子一生以教、學為職志,但是他從不自滿自誇,這種自我鞭策的精神,正是一個人學不厭、教不倦的原動力。

  子曰:“默而識【zh岥,記也】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說:“默記所聽見看見的,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哪一樣是我做到了的!”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T(《子罕》)

  孔子說:“我無所不知嗎?並不是的。一個見識淺薄的人向我請教,誠懇極了,我從他所問事情的始末盡量地回答他。

  《述而》篇另外載有孔子的話:“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雖不是生而知之,但篤志向學、努力不懈,開科授徒、有教無類。記誦之學,本不是聖的極致,孔子都不敢當,真是謙而又謙了。所謂“有容乃大”,江海能受百川水,是因為江海處卑下,謙卑是學而有成的重要因素。下面記載在《述而》篇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體會孔子接受批評的雅量、認過改過的態度:

  陳國的司敗(《左文十年傳》杜注:“陳楚名司寇為司敗。”)有一回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退下後,陳司敗對孔子的弟子巫馬期作了一揖,並且很不以為然地說:“我聽說君子不黨,君子也有私心嗎?依禮,同姓是不婚的。魯國國君從吳國迎娶一位女子,魯國和吳國都是姬姓的,同姓通婚,這是違犯禮的,為了隱諱這違禮的行為,只好稱這位女子為‘吳孟子’。如果魯昭公都可以算是知禮,那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一一轉告了孔子。孔子並不曾惱怒,相反,他卻說:“我真幸運,如果我犯了過失,一定有人看得出來。”

  K 孔子父叔梁紇、母顏氏,乃是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禮記·檀弓下》:“夫子之母名徵在。”

  L 《孔子家語》:“生三歲而梁紇死。”而《史記·孔子世家》只說“丘生而叔梁紇死”,沒說何年,大概都是說孔子年幼時失去父親。

  M 《論語·子罕》: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者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注:“我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

  N 《史記·孔子世家》:“禱于尼丘得孔子。”又說:“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O 朱注:“十室,小邑也。”

  P 邢疏:此章言孔子憂在修身也。德在修行,學須講習,聞義事當徙意從之,有不善當追悔改之。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憂己恐有不修、不講、不徙、不改之事,故雲是吾憂也。

  Q 葉,地名,音sh岢。孔曰:“葉公,名諸梁,楚大夫也。食採于葉,僭稱公。”奚,何也。劉疏:“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倦,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

  R 抑,語助詞。皇疏:為,猶學也。為之不厭,謂雖不敢雲自有仁聖,而學仁聖之道不厭也。

  S 莫我知也夫,夫,音f徂,句末語助詞。馬曰: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孔曰:下學人事,上知天命。

  T 《莊子·胠篋》:“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樸鄙,是同義復詞。樸,通“樸”。所以譯“鄙”為樸實。空空如,是空空然的意思。劉疏《釋文》:空空,鄭或作‘悾悾’。鄭彼注雲,‘悾悾,誠愨也。’此鄙夫來問夫子,其意甚誠懇,故曰‘空空如’。叩者,反問之也。因鄙夫力不能問,故反問而詳告之也。”朱注:“兩端,猶言兩頭。”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