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這座白山黑水之間的學校,就是林徽因與梁思成開始實現夢想的地方。
東北大學的前身是國立沈陽高等師范學校和公立沈陽文科專科學校,1923 年正式成立,張學良任校長,在文、法、理、工的基礎上成立了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其中,工學院創建了國內的第一個建築係。此外,東北大學還大膽任用新人,在各個學院中都安排了奮發有為的青年人來擔任教員。只是,在籌備建築係選擇教員時,東北大學有點犯難了,因為建築係的創立在國內還是第一次,要啟用什麼樣的人當教員才合適呢?從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畢業的楊廷寶聽說了這件事,馬上推薦了自己的好友梁思成,于是,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就決定聘請梁思成。梁啟超也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就鼓勵自己的兒子利用這個機會回到國內,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當時,林徽因與梁思成還在歐洲度蜜月,聽到這個消息時,兩人來不及走完剩下的行程,馬上為回國作起了準備。
1928 年,林徽因隨梁思成前往沈陽東北大學任教。在那里,徽因即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作為年輕的先生,要去為中國的建築學添磚加瓦了。這時的徽因早已不再是那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她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夢想…… 對,是夢想,和思成結婚後,徽因明白了自己夢想的價值所在,她要和思成一起去研究全世界的建築史。
在剛剛來到沈陽時,梁思成對林徽因說:“ 拉斯金的演講詞中說:‘ 真正的妻子,她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家便圍繞著她出現在什麼地方……’ 對于我來說,你就是我的中心,你在哪里,我就要跟隨著你去哪里,你在哪兒,我們的家就在哪兒。你就像是我的心燈,讓我再也不是孤單一個人面對黑夜了。” 徽因羞澀地說:“你應該去做個詩人!” 徽因知道,自己的愛情和夢想,以後就和這個叫梁思成的男人緊緊拴在一起了。
這一年秋天,東北大學校園內秋葉燦燦,到處是學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睛,各個學院的招生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建築係招收了一個班的學生,教員卻只有兩個:梁思成是係主任,教建築設計和建築史等課程;林徽因是教授,開設了美術裝飾史和專業英文課。夫婦二人都是懷著激動而自豪的心情開始了教學,因為早在兩人還在美國求學的時候,就下決心要透徹地研究一下中國建築史,學成歸來之後,一定要好好地實踐一下,如今又有了機會培養建築文化的接班人,可以邊學邊教,這個機會非常難得。
夢想就像是一艘船,當你揚起帆起航時,就再也停不下前行的腳步了。因為夢想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詞匯,每個人都有過夢想,每個人都為了夢想執著地追求過、奮鬥過。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徽因停不下腳步,她越來越堅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擁有什麼,而這條路,因為有思成的陪伴,就有了溫暖。
愛情是夢想的翅膀,從來就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
因為建築係是國內的新興學科,國內並沒有合適的教材可用,而且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不想引進國外的教材,他們就把自己留學時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分出繪圖、設計、建築學、美學等學科,細細地教授給學生。剛開始,建築係的學生們還不懂得建築是怎麼一回事,梁思成和林徽因就引領學生們,讓他們對建築產生興趣,他們在講授專業課知識的基礎上,又添加了許多關于哲學、文藝、音樂、體育等方面的知識,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建築本身。梁思成常對學生們說:“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歷史,要成為優秀的建築師,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和文學家的洞察力。” 同時,兩人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品和性格,希望學生們可以成為具有全面素養的藝術家。也正是因為這樣,兩個人的備課量越來越大了。但是林徽因根本不覺得辛苦,因為有思成陪著她,工作之余,她看著思成就會不知不覺地微笑,人生最美的事情莫過于可以時常看著自己心愛的人,並且和心愛的人一起奮鬥。徽因越發覺得和思成在一起是幸福和充實的,因為兩個人有著相同的志向,兩個人一起努力地為共同的目標奮鬥,這大概是夫妻之間最好的磨合劑吧。
學生們願意聽梁思成和林徽因講課,與其說是聽課,不如說是一種享受。感受著梁老師和林老師的文化學養,學生們倣佛置身于古今中外的藝術殿堂,那里有建築、音樂、佛教、中國古典美學、外國古典文藝、技術工程、構圖技巧…… 兩位老師在教學中的旁徵博引,讓年輕的學生們欽佩不已,他們驚訝于兩位老師年紀輕輕,卻有著廣博的胸襟和學問。這樣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們為之嘆服。也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之下,學生們越來越喜歡建築學,他們也漸漸有了自己的見解,常常到徽因的家中與兩位老師探討問題,幾個人時常討論到半夜,這讓夫婦二人欣慰不已。課余時間,徽因與思成也總是給學生們講述自己留學時的趣聞,師生之間其樂融融。學生們越發喜歡這兩位年輕的先生,也喜歡先生家中溫暖的氣氛,這里有一種味道,那就是家的味道。
沈陽的冬天夜晚總是來得格外早,他們送走學生之後,常常已是夜半時分了。思成心疼自己的妻子,就總是把還未批改的學生作業放到自己辦公桌前,然後假裝兇巴巴地對徽因說:“ 快去睡覺吧,熬夜長了皺紋,看你明天還有沒有心情給學生講課了?”這時的徽因總是甜甜一笑,給丈夫沏一杯清茶放在案頭,然後帶著丈夫滿滿的關愛去睡覺。她是一個小女人,需要丈夫的關愛,喜歡對丈夫撒嬌。在繁忙的工作中,這樣的溫情,也許就是兩個人最美好的時光了吧。寒冷寂靜的冬夜,窗口亮著的燈總是讓人心生溫暖。這樣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實。
1928 年12 月,寒冬已至。忙碌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意外接到了任公突然病重的消息,二人心里一沉,妥當地安排了學校的事務之後,就匆匆趕往了任公所在的協和醫院。見到任公時,徽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病床上的老人形容枯槁,瘦得不成樣子—這還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任公嗎?看見思成與徽因,已經說不出話來的任公還是欣然地笑了。任公其他子女還在國外,不能及時趕回來,徽因就和思成日夜守候在病床前,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任公。只是,人間的親情也不能挽回任公的生命,因為主刀手術的院長粗心大意,腎臟摘除手術發生失誤,讓任公的病情迅速惡化,他于1929 年1月19 日與世長辭,享年57 歲。
任公去世帶給思成與徽因巨大的傷痛,當時,徽因已經有孕在身,但她忍著巨大的傷痛和妊娠反應,與思成一起為任公操辦喪事。第二天,全國各大報紙開始刊載任公去世的消息並追憶其生平事跡,美國史學期刊《美國歷史評論》也刊發了文章:“…… 就是這個年輕人,以非凡的精神活力和自成一格的文風,贏得全中國知識界領袖的頭銜,並保留它一直到去世。表現在他的文風和他的思想里的這種能夠跟上時代變遷的才華,可以說是由于他嚴格執行自己常常對人引用的格言:切勿猶疑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 國內外的各界人士也紛紛悼念任公。一時之間,國內外各種悼念和祭奠任公的活動眾多,而徽因和思成也鑄成了他們回國後設計的第一件作品:任公的墓碑。這座墓碑高2.8 米,寬1.7 米,正面刻著“先考任公府君暨李夫人墓” ,背面是九個子女的名字。整座墓碑莊嚴大氣,古樸穩重,就像是任公一生的象徵。這個老人一生著書無數,卻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給後人。
3月,春寒料峭的沈陽,冰雪尚未融化,就像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心一樣寒冷。悲痛萬分的思成和徽因回到了學校,經歷這場變故,兩個人的身體狀況都開始變差,尤其是徽因,她本來就不適應北方的寒冷天氣,時常感冒,體質已經大不如從前了。這一場失去親人的變故更是讓她身心俱疲,強烈的妊娠反應也開始折磨她,沒有胃口吃飯,營養跟不上,徽因整個人迅速消瘦下去。這讓思成心疼不已,恨不得自己能為妻子分擔一些病痛。他極力勸阻徽因多在床上休息,但是,即使身體情況這樣糟糕,徽因卻還堅持要給學生們上課,她說:“ 站在講臺上,面對著我的學生,我才能暫時忘掉身體的不適。”她是真的舍不得自己的學生,舍不得放棄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
新學期開始,建築係又迎來了三位留學歸來的老師— 陳植、童寯和蔡芳蔭,東北大學的建築係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他們都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同學,幾個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因為興趣愛好成為知心的朋友,現在又在一起工作,每天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每天都有新的教學方案提出來。建築係的教學就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點一點地走向了正軌,這讓所有的師生備感欣慰。不久,林徽因和梁思成同陳植、童寯和蔡芳蔭又成立了“梁、陳、童、蔡建築事務所” ,對外承接建築設計的大小事務,這樣既可以實踐他們所學的知識理論,又可以為學生們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一舉多得。徽因更是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地一展身手。果然,事務所一開張,就承接了一個大工程—為吉林大學設計校舍。
幾個年輕人從設計到施工,都傾注了自己的精力與熱情。1931 年,工程如期完工。當林徽因看見一張張圖紙變成了矗立在陽光下的大樓時,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抱住了身邊的思成。這是他們的心血,他們的夢想。當夢想實現的那一刻,無需語言,那緊緊的相擁就是最好的表達。梁思成明白妻子的心情,緊緊地抱著徽因,幸福地微笑著。初夏時節,徽因與思成在參照了沈陽的古建築風格之後,又設計了沈陽郊區的一座公園— 肖何園,這座園子得到了大家的讚揚與好評。事務所更是為許多的官宦人家設計了宅院和亭臺,這些工程使事務所的名氣越來越大。
1929 年,張學良懸賞800 個銀元徵集東北大學校徽的設計方案,徽因的白山黑水圖案設計奪得了頭獎。這枚校徽配合著趙元任創作的校歌“ 白山高高,黑水滾滾,由此山川之危利,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在東北大學的學子心中深深打下了烙印。
悲傷的歲月就這樣悄悄地走掉了。本來以為悲傷的日子會很漫長,但是,當一個人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就會暫時忘記了曾經的傷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輕松快樂的滿足感。時間就這樣不經意中帶走了所有的不快樂,這就是歲月的魔力。當梁思成牽著林徽因的手,到郊外對古建築進行考察和測量時,他一邊工作,一邊看著山水之間的徽因清秀的容顏,她顯出一種獨有的寧靜與美麗。思成深情地看著妻子,覺得幸福就是這樣的。
1929 年8月,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第一個寶寶出生了。這個漂亮的小女孩小名就叫做寶寶,夫婦二人為寶寶取名為梁再冰,就是為了紀念剛剛故去的老人— 飲冰室主人。“ 養兒方知父母恩” ,以前,年輕的夫妻倆不能深切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現在有了寶寶,兩個人才體會到為人父母的不易與辛勞。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徽因的心,每一次寶寶有了動靜,年輕的母親都要忙上好一陣,她看著懷里小小的人兒,嘴角上揚,幸福猶如春風般洋溢在她年輕的臉上。初為人母的她似乎已經懂得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情。就像那首詩說的:“ 當女人成了母親,花便成了樹。” 徽因變成了一棵美麗的樹,蔭蔽著襁褓中的嬰孩慢慢成長。正因為這一段時間的操勞,徽因的肺病再次復發,醫生說北方的氣候已經不能讓她好好地休養身體了,加上東北的戰爭局勢動蕩,東北大學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思成考慮再三,盡管舍不得自己親手創辦起來的建築係,但是以妻子和寶寶為重,在結束了一學期的課程之後,他于1931 年偕妻子、女兒回到了北京。
“ 九一八” 事變之後,東北的局勢變得更加動蕩不安,東北大學被迫關閉。學校的學生或者流亡,或者被迫轉學,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生命短暫的建築係,經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努力,建築係的學生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建築人才,如劉志平、林宣、趙正等人,他們都是國內卓有成就的建築師和教授。對于徽因和思成來說,東北大學的建築係是他們心血的結晶,這三年多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為他們以後創辦清華大學建築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些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他們初為人師最欣慰的成果了。梁思成在給建築係的學生寫信時,言語里透出了滿滿的關愛:“…… 現在你們畢業了,你們是東北大學第一班建築學生,是‘ 國產’ 建築師的始祖,如一艘新艦行下水典禮,你們的責任是何等重要,你們的前程是何等遠大!林先生與我倆人,在此一同為你們道喜,遙祝你們努力,為中國建築開一個新紀元!”事實證明,這批學生沒有讓他們失望。
回到北京的梁思成接受了“ 中國營造學社” 社長朱啟鈐的邀請,成為了法式部主任,林徽因擔任了學校的校理。“中國營造學社”是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民間學術機構。
他們在靠近東城牆的北總布胡同租了一個四合院,這里環境僻靜,徽因很是喜歡。就這樣,在這個胡同里,徽因開始了他們相對平和穩定的生活。比鄰而居的是清華大學哲學係的教授—金岳霖。朋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 老金” 。這一年的徽因,在這個簡單寧靜的小院中,確定了自己的事業和目標,和思成一起,詩意地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