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爹和娘
我們在理清了李鴻章所處的社會狀況,對某些現行的及永久性的根源進行了深入探究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所受的教育和國內環境,以及早期對其思想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並對其產生引導作用的事件和形勢。第一,他那強壯的體魄、溫柔的性格、非同尋常的智力和極具忍耐性的處事風格源自他的母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些特點令他能夠在私人生活上表現得異于常人,也為他廣交朋友,尤其是結交外交和生意上的朋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我們可以確鑿無疑地肯定,對于李鴻章在任總督,以及在後來整個的外交生涯中所展示出的卓越才能,外國人都對其予以認可,給予高度讚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就與他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和戈爾軍之間發生的聯係密切相關。以上兩點就是形成其人格特質的決定性因素,而這種雙重影響一直在變化,即便不能完全消除他成長的社會環境,也會對當時深遠的教育和官僚的階級利益形成重大的影響。
很少有人了解李鴻章的父親,人們只知道他在人生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是一個失意的“候補者”,正因為如此,他對當時的社會情況心懷不滿,但同時又對其抱有希望。身為一個信仰儒學的學者,李鴻章時常表示自己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對孝順的虔誠。盡管如此,李鴻章也極少在私人談話中提及自己的父親,我們所知道的,即使在李鴻章的回憶中,他的父親也不曾留下任何展示自己才華的文字。雖然李鴻章的父親也通過了省里的鄉試,躋身于當時的文人學士階層,但是就如同其他努力向仕途拼搏的學者一樣,他只能停留在這一階段,再也沒有能力和手段使自己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他成婚的年齡很早,一生中共生養了五個兒子,李鴻章在家中排行第二。對于這五個兒子,他為他們提供了最基礎的正統教育,那就是請鄉村權威教導他們像鸚鵡學舌般背誦傳統知識。不過,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這些知識同樣開發了他們的智力。
在第一章中,我們曾提到的“傳記”里有一些資料談及1846年時,李鴻章與其父親的關係。其中的一條就是25歲的李鴻章在合肥的老家寫就的,那時他的父親應該已經42歲。這也就是說,他的父親娶妻生子的年齡應該是15歲。另一個編排在1846年1月的條目,記載了這位有遠大抱負的年輕學者對他那位“高貴而嚴厲的父親”讓他結婚成家的想法持反對態度。李鴻章一生中首次踏進婚姻必定就發生在這個時間段。因為大家都知道,1853年,因為身負軍事任務,李鴻章被調換職位。沒多久,他那年輕的妻子和孩子們就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毋庸置疑,他們肯定是被太平天國的襲擊者殺害的。通過家中一位在當地的稅收所任職的叔叔的關係,李鴻章在府中謀到了一個職位。這個時候,當地的治安官員聽說了那個做事謹小慎微的李鴻章,竟然具備非凡的文學才能之後,就想考一考他。當李鴻章應他的要求,將編年體史書《 春秋 》倒背了一遍後,他為李鴻章所擁有的才能感到驚訝和興奮,此後即對李鴻章刮目相看。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在這段時間里,李鴻章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獲得文學盛名和提高書法技巧上。對此,他以異常刻苦的精神學習著。借由這個辦法,李鴻章得到了通往仕途的最為快捷的道路。1847年,在4000多名競爭者中,他以第39名的佳績脫穎而出,最終通過了殿試,從而擁有了進士的身份。此後,他便被選派到了翰林院,並于1851年成為翰林院編修,當時,李鴻章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京城的文人學士中,他因自己一手漂亮且具有學者風度的書法名氣越來越大,最後甚至名聲還傳到了地方各省。然而,除了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將自己努力學習的無限能力展示于外,在李鴻章的身上,我們並不能看到更多的優于其他儒家學者的精神品質。他之所以能夠潛心學習,從根本上說是源自他的祖父及其同時代人的學習體制,不過,這個一成不變的體制卻影響了他們的思考能力,讓他們的思想日趨僵化保守。
此時,李鴻章的誦讀能力已經達到可以將整卷的古典經書背誦下來,無論是正背還是倒背都難不倒他。與此同時,不管是怎樣的話題,他都能用詩歌或者散文的形式即興寫作。憑借自己敏銳的智慧,他樹立了自己的雄心抱負,並且已經深諳成功之道,那就是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人脈。然而,正是在他成為翰林院編修的那—年,中國南方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這個事件對于增長他的經歷、拓展他的視野是非常有利的,令其可以將剛剛開始的古代經典的教育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順利完成。